王艾潔
【摘 要】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已步入一個新的階段,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黨和政府也清楚地認識到僅僅是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對于復興偉大的祖國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黨中央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推行服務型政府建設。那什么是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又有哪些?如何才能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成為一個備受群眾擁護的服務型政府呢?這也是本文將要進行討論的中心。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行政管理;改革
一、服務型政府的相關涵義
服務型政府是在社會本位、公民本位理念的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過法定程序,按照人民群眾的意志建立起來的以為公民服務為宗旨并承擔著服務責任的政府。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已步入一個新的時期,人民群眾從原先的基本物質生活保障的需求逐漸轉為對自身公民權利的渴望,人民群眾的法制意識越發提高。這也就對黨和政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必須改變原先的工作理念,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服務型政府其實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狹義地說就是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國家層面的服務支持。而從廣義上來講,服務型政府首先本質上就是打造一個以群眾共同利益為出發點的,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政府;其次,因為政府的權利是來源于人民,因此政府所作出的各種決策、服務必須完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再次,打造服務型政府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讓人民行使他們的權利,做到人民權利的真正復歸,使人民的意志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同時,政府還應當建立起更透明更有力的責任監督機制,讓政府的各項決策受到人民群眾的監督[1]。
二、我國行政管理體制的現狀
曾經,我們實行的是管理型政府,管制型政府是適應計劃經濟的需要而建立,因此對市場和社會的介入是無孔不入,政府職能也無限膨脹,職能設置上的不合理使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而服務型政府要求政府職能是有限的,政府要還權于社會、還權于市場,政府主要是做市場和個人不能做、不愿做或做不好的事情,即主要是提供維護性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性的公共服務。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關鍵期,同時又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面對新形勢下形成的新任務、新機遇,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服務方式還存在一些不相適宜的地方,如對市場經濟的干預還太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環節還較為薄弱、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完全到位等,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而這些問題又直接影響了政府行使行政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說,打造一個服務型政府,改革行政管理職能勢在必行。
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結構不合理的情況,從本質上來看,這是由于長期以來行政管理體制不合理所導致的。不科學的政績考核制度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大興“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2]。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滯后于社會經濟市場體制的創新,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越來越快,社會事業發展卻還沒有跟上去,經濟社會的深層次問題逐漸顯露,這反應出的其實也就是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不強、行政管理能力弱。
三、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行政管理經驗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新西蘭等發達國家進行了以市場力量改造政府績效的改革運動,這對我們建設服務型政府具有重要的啟迪。如英國的“引入競爭機制”,主要做法包括:打破壟斷、維護正常競爭秩序、私營化、市場檢驗等[3]。美國的“建設電子政務”,美國計算機領域技術一直屬于世界前茅,電子政務在我們國家也已經逐漸開始流行,這在方便老百姓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而新西蘭更被譽為行政改革的典范,“國民企業民營化”就是新西蘭提出的,主要意思是將原本從事生產“私人物品”的政府部門活動,在市場機制下進行民營化,充分發揮市場比較優勢,減少成本。
四、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
面對新時期的不同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政府職能,真正打造出服務型政府才能順應時代,而這,就需要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做出改革創新:
(一)分配公平是保障
我國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人民才是我們國家真正的“主人”。在開展工作時,要尤其做好公平分配,而行政管理工作正是對于分配環節確保“公平”的保障;
(二)科學服務是基礎
政府工作是非常繁瑣的,面對紛繁的社會,要面對的問題、解決的問題也非常之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對于行政管理工作來說,就必須進行不斷完善、不斷改進。只有在現行的管理方法上進行科學創新,才能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三)體制改革是根本
從國家整體發展來看,行政管理工作是貫穿于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等各個環節的,它起到“潤滑劑”的作用,能讓各個環節互相配合、協調發展。所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僅當下急需,還應當充分保持生命力,達到實現祖國復興的目標。
五、關于進一步構建高效的服務型政府的建議
為了使社會經濟健全、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下去,行政管理改革創新是必由之路。行政管理改革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導向,政府部門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要抓好公共服務工作,轉變職能、提高為民辦事效率,處理好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強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和推進政府運行機制的創新,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一)確定指導思想,完善基本原則
建設服務型政府,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包容性增長的理念。為群眾所想、為群眾所急,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公共服務體制,逐步建設形成符合我國國情、較為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推進改革深入,轉變政府職能
建設服務型政府,基礎是理順行政管理體制,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突破口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建設更透明、更公平、更廉潔的行政管理體制。還要進一步界定、調節好政府的管理職能,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社分開、政事分開,堅決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交給社會、交給市場以及社會其他組織。
(三)改善工作環境,提高服務質量
政府要轉變思想,要意識到,群眾是需要自己主動去“服務”的,打破“等”的觀念。如今,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越來越高,這得益于黨和政府有力的法律宣傳,而也正因此,對待政府工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哪個政府“不作為”、“慢作為”甚至“亂作為”,都逃不過群眾的監督。所以,就政府來講,還是應該主動作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開展服務工作。其次,曾經政府設置的不少類似審批工作,過程繁瑣,非常不利于群眾辦事。政府應該調整相關事項,合理規劃,要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為其提供更便利、更高效的公共服務[4]。此外,政府還應該不斷了解社會上的“最新動態”,掌握人民群眾的新訴求,不能閉門造車。政府官員要深入群眾,為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打基礎,以此對整體工作予以完備。
(四)提高自身要求,適用社會需求
要想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更好地滿足群眾和社會公眾的需求,政府在開展行政工作的程序、功能、機制、技術手段這四方面還要進行不斷優化,進行自我發展、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在行政工作的程序上:要做到公開透明,各項符合法律規定可以向公眾公開的政務必須公開,如政府工作的辦事程序、常用法規、三公消費、辦事結果等,打造陽光政府。在行政工作的功能上:要樹立為民服務的思想,對于社會企業,要能為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競爭環境;為老百姓,要能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在行政工作的機制上:要對行政管理機制進行改革創新,提高政府效率。政府代表國家、代表人民,所開展的工作要具備創新、激勵精神,不能墨守成規,要積極適應政治、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在這種基礎上,再來切實解決國內發展問題,提高人民滿意度[5]。在行政工作的技術手段上:如今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也應當順應時代潮流,抓住各種有利于開展管理工作的技術。建立電子政務系統就是很好的例子,目前,已經有不少地方在嘗試開發電子政務系統,從一些市場調研來看,群眾的反響還是挺積極的。因此,我們的政府更應該多嘗試新事物,一來降低行政成本,而來提高政府服務效率,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方式。
(五)面向社會開放,鼓勵市場參與
我國施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政府和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越發緊密。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多方式的、多主體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例如,在明確政府基本公共職能的基礎之上,通過公開招投標、政府購買、合約出租等方式將原先由政府承擔的公共服務交由市場主體進行管理。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減免稅費、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激勵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使公共服務能夠得到政府、社會、市場多主體合作,多方式協調,更好地發揮其作用[6]。
(六)完善財政體系,加大資金監管
政府必須對財政整體的制度予以創新,建立符合服務型政府要求的公共財政體系。要科學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基礎性、公共性領域的財政投入,并進行嚴格把關。在規范政府支出行為、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后,還要提高政府財政支出的公正、公開和社會經濟效益,進一步加大對教育、醫療事業領域的資金投入,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穩定發展。
六、結語
建設服務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體會改革是符合當今社會發展潮流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們的黨和政府應當擺正觀念、努力作為,不負人民群眾的期望,逐漸建立全面的政府服務體系,讓政府的職能發揮得越來越充分。
【參考文獻】
[1]夏書章.行政管理學(第4版)[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張志堅.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新思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青鋒.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新思維[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劉祖云.當代中國公共行政的倫理審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任德成、李光祿、逄奉輝.和諧社會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6]徐增輝.新公共管理視域下的中國行政改革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