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保生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政府一直都在實行“隱性的存款保險制度”,無論是剝離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還是向銀行注資,任何金融機構出現風險,最終都由政府來“買單”。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在退出市場過程中的債務也由中央銀行和地方政府來清償。這種模式不僅給各級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且嚴重扭曲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目標。
【關鍵詞】存款保險制度;風險;金融改革
為了制衡金融機構資金運用收益和資金籌集成本之間的關系,防范金融風險和財政風險,在我國深入推進經濟體制、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建立健全的存款保險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存款保險制度的概述
存款保險制度是指由經營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險機構繳納保險金,當投保金融機構出現支付危機、破產倒閉或者其他經營危機時,由特定的保險機構通過資金援助、賠償保險金等方式保證其清償能力、保護存款人利益的一種特殊的保險制度。
存款保險制度構成要件通常包括下列幾項:(1)保險事故確已發生;(2)投保人或相關主體履行通知、協助義務;(3)存款人依法提出索賠請求;(4)無保險人停止支付事由。
二、構建存款保險制度的意義
醞釀22年的存款保險制度終于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一制度的施行,對我國金融行業意義深遠。
1、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有利于保護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會公眾對銀行體系的信心。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模式下,我國的銀行儲蓄存款不僅沒有風險,而且收益可觀,一直是人們投資的首選渠道。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及其存款總額的比重也一直在上升,且保持在50%左右。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可以給存款人一定的安全感,有效降低存款人的恐慌,進而減少存款人對銀行體系的擠兌[1]。
2、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可有效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維持正常的金融秩序。由于存款保險機構負有對有問題銀行承擔保證支付的責任,它必然會對投保銀行的日常經營活動進行一定的監督,管理,從中發現隱患所在,及時提出建議和警告,以確保各銀行都會穩健經營,這實際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網。同時由于這一制度對公眾心理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也可有效防止銀行擠兌風潮的發生和蔓延,從而促進了金融體系的穩定。
3、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可促進銀行業適度競爭,為公眾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大銀行由于其規模和實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處于優勢,而中小銀行則處于劣勢地位,這就容易形成大銀行壟斷經營的局面。而壟斷是不利于消費者利益的,社會公眾獲得的利益就會小于完全競爭狀態下的利益。
4、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銀行的監管力度,減輕中央銀行的負擔。存款保險的目的,一方面是在必要的情況下,對存款人執行賠償的職責;另一方面,更為主要的是為了保障整個金融體系的健康穩定。
三、完善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構建建議
雖然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已正式施行,但是在制度構建過程中,由于相關的制度政策無法立即建立,以及制度實施過程中可能遇見的情形無法完全預料,在推行存款保險制度過程中,以下幾方面還有待完善:
1、對儲戶的保護與對問題金融機構的懲罰。推出存款保險的目的在于,保障存款機構破產清算時儲戶的本金安全。因此,存款保險制度不僅要保障儲戶資金安全,更因順利推進經營不善的存款類機構退出市場,這是提高市場效率的重要機制。只有“存款保險”而沒有金融機構及時有效的退出機制,這樣的存款保險制度是一個“跛足”的制度。我國正積極推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機構發展、各類民營銀行躍躍欲試的金融變革之際,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會使未來金融機構的股東承擔更大風險。因此,推出與存款保險制度相配套的更加系統、完善的存款類金融機構的破產清算制度至關重要。
2、應當關注強制投保機構范圍的界定可能造成的潛在影響。外資金融機構在華設立的分支機構不參與存款保險,可能影響市場公平競爭,讓它們取得成本優勢。隨著中國市場體系和法制的進一步完善、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日益加深、發達經濟體金融危機的緩和,發達經濟體金融機構進一步融入中國金融體系的需要會進一步上升。
3、差別化的存保費率,意味著不同“狀況”的存款金融機構將繳納不同的存保費率。在實踐中,由于“大”的金融機構具有“系統重要性”,即便它在經營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政府最終還是需要動用公共資金,或者央行發行貨幣提供貸款的方式給予救助。由于政府的隱性擔保,大機構所愿意繳納的存款保險費率會相對地下降。
4、存款保險正式推出后,政府對金融機構的隱性擔保仍然存在。即便是在強調自由競爭、破產清算對金融機構過度冒險的懲戒作用的國家,政府也會對陷于流動性困境的某些金融機構給予救助。尤其是當系統性金融風險導致大面積的金融機構陷于困頓之中,存款保險也無力給予足額的賠付之時,中央銀行仍需要發揮其最后貸款人職責。央行的最后貸款人職責從一開始就奠定了政府為金融機構提供的隱性擔保,這一職責和機制絲毫沒有因為存保制度而弱化[2]。
5、推出存款保險后,仍需要特別注重存款類金融機構的股東與其經理人員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所造成的影響。在保險和信貸市場上,由于信息不對稱,素來有“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后果。雖然中國實施了強制性的存款保險制度,但仍然必須面對如何克服投保機構的道德風險給存款基金帶來的損害問題。道德風險正是一些人質疑存款保險有效性的重要依據。解決投保機構發生道德風險的途徑之一,就是賦予存保機構的金融監管職能。中國在存款保險的制度設計上,雖然賦予了存保機構一定的監管權力,但只是輔助性的金融穩定功能。
因此即便有了存款保險,存款類機構的穩健性,最根本的仍在于解決投保機構股東與其經理人員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強化股東對投保機構經理人員約束,通過激勵相容與滿足參與約束的合約結構,促使銀行經理人員在平衡風險與收益中穩健經營。
【參考文獻】
[1]賀瑛;《存款保險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2]孟輝;《關于建立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研究》,《稅務與經濟》2004年第四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