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海湛
摘 要:有效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計問題,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創造性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有效提問對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懂得運用有效提問的策略,由此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有效提問;課堂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8-01
新課程改革下,我們要構建高效課堂,優化教學策略,就要重視課堂的有效提問。有效提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及時地反饋教學信息,從而大大地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有效提問的作用和意義,并懂得運用有效提問的策略,由此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精心設問,啟迪思維
精心設問,是保證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實現的重要前提。一堂好課需要教師的精心設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并且是教學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難用精、很難用巧的藝術。名師課堂之所以精彩,是因為名師深諳有效提問的藝術,善于精心設問,真正問到點子上,問到學生的心里,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
1.抓住關鍵,點燃思維
課堂提問的目的是通過設疑、解疑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教師教學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關鍵處著力,所提問題要突出教材重點或難點,“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問題擊中要害,點燃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能真正吃透教材,找到關鍵問題所在,圍繞教學目標,針對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幾個關鍵問題。如《詹天佑》這篇課文,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了解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的事跡”,教學重點、難點是“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遇到的困難,通過具體事例體會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你了解詹天佑的哪些事跡?詹天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何理解‘杰出的意思?詹天佑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這幾個問題很關鍵,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段落,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和探究這些問題,使學生對詹天佑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2.捕捉細節,見微知著
“細節決定成敗。”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關注細節提問。何謂細節提問?細節提問就是在教學中一些容易被教師忽視的小處提問。細節提問可以聯結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效率。它是一朵浪花,有時可以作為教學的目標,出現在教學的起點和過程中,有時可以作為課堂的精髓。有效的細節提問,可以促進師生互動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善于捕捉細節提問。課文《秋天的懷念》中有這樣一句話:“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這句話是作者史鐵生的母親在臨終前對雙腿截癱的史鐵生說的。教師如果抓住這個細節進行提問,教學大有文章可做。竇桂梅老師正是抓住了這個細節,精心設問,啟迪學生的思維,一步步把教學推向極致。竇老師先讓學生找出這句話,再提問:“這是母親對兒子說的話,兒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親才會說出這樣的話?請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這個問題。”圍繞這個問題,竇老師引導學生深情地品讀有關句子,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母親的愛多么細心!母親的愛多么堅定!母親的愛多么深沉!
二、層層遞進,漸入佳境
認識事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學習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讓學生由淺入深,每一次都獲得進步,每一步都充滿成就感,漸次進入佳境,最終達成目標。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而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賴于教師的循循善誘、精心啟發。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洞察學生的欠思處,并加以啟發、誘導和挖掘,幫助學生的思維由淺層邁向深層。課堂提問要有梯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課堂教學漸入佳境。
系統論有條重要原理:“如果事物越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可見,解決“序”的問題十分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教師需要站在高處,從整堂課來籌劃,設計出一組系統化的、有步驟的提問,也就是分層提問。分層提問原則實際上就是難易適度的原則。在問之前,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對學生的思維、應答能力做出準確的估計,并在此基礎上把握提問的難度要求。特別是針對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可把其分解成容易理解的小問題,搭“橋”鋪“路”,分散誘導,循序漸進,化難為易,由淺入深。如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我首先提出問題:“楚王幾次想侮辱晏子?”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地回答是三次。我接著提問:“晏子每次是怎樣回答的?”這一問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他們紛紛閱讀晏子的話。教師據此繼續提問:“晏子的回答巧妙在哪兒?”由于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墊,學生輕松地回答:“晏子的回答彬彬有禮,有理有據,不僅使楚王沒有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反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最后,我順勢誘導,提出較有深度的問題:“你覺得晏子是個怎樣的人?”這樣一組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提問,使學生很好地理解了教學的重點、難點。
三、巧妙曲問,由此及彼
所謂“曲問”,是指對所要解決的問題不作單刀直入、直截了當的設問,而是另辟蹊徑,繞道迂回,從側面或反面提出問題,點撥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曲問即“問在此而意在彼”。曲問是語文課堂中提問的一種新方法,它充滿智慧,包含啟迪,體現出教師高超的執教能力。它不從概念、定義或常規出發,而著眼于課堂教學實際,問得靈活、問得生動,學生只有開動腦筋、經過思索才能回答。曲問往往能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起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學效果。
有些問題難度較大,學生思維一時受阻,如果教師采用直接出示答案的方式,那么學生只會在課堂的當時有了一個答案而已,課后很容易忘記,更談不上觸類旁通了。如果教師采用直問的方法,學生很可能會因為問題的難度大而產生畏懼心理,不知從何下手。如果教師采用旁敲側擊的曲問方法,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打開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是一位曲問的“高手”。他在教學《愚公移山》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年且九十”這句話中“且”字,特意提問:“愚公九十幾歲了?”學生一時答不上來,通過思考才頓悟了“且”為“將近”之意,明白了愚公還沒到九十歲。教師提出的問題看似與文本沒什么關系,似乎是隨便一問,但實際上是暗藏玄機,是從旁施問,巧于鋪墊,妙于引渡,是在疏浚學生的思維通道。這種側入曲問的技巧是十分巧妙的。
巴爾扎克曾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提問得法,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問不當,不僅對教學無益,而且會堵塞學生的思路,窒息課堂氣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掌握有效提問的技巧,構建有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應喜.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江西教育,2007(24).
[2]木 艮.錢夢龍老師的提問藝術[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4).
[3]馬德鳳.把握課堂提問時機,培養學生思維能力[J].文理導航(中旬刊),2011(11).
[4]林秀明.有效性——課堂提問的基本原則[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