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紹玲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小學教育開始走向重視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道路。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初步的語言掌握科目和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科目更是不斷地朝著改革之路發展。小學語文閱讀作為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更使語文老師們在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路途上不斷的探索著、改革著。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探討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中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面臨問題;有效性策略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科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理解能力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更可以給這個缺乏精神涵養的、快節奏的生活帶來新型的發展力量。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既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樹立遠大目標提供思想動力,更為培養出身心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提供了優良條件。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面臨的現狀
1.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缺失
一方面受傳統語文教育的影響,由于語文教師先前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不重視,練習語文閱讀能力的機會少之又少。又因為小學是學生開始接觸語文閱讀學習的第一階段,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閱讀理解能力也十分有限。所以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缺失這種情況不可避免,需要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去運用自身教育理論改變這一情況。
2.學生缺乏對語文閱讀理解的興趣
受傳統教育“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影響,使得學生普遍認為語文是一門枯燥無味、靠死記硬背來提高成績的學科。在還未閱讀之前學生的耐性就已經被消耗光了。這種由于傳統思想觀念帶來的對閱讀興趣缺失,給學生的思想發展、獨立思考都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3.學生的閱讀學習遠離實際生活
閱讀其實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教育方式,閱讀材料通常都是來源于對生活事件的改編。寓言故事更是和動畫片一樣,都是具有有童話色彩的小故事。只是寓言更重視道理的傳授。當學生的閱讀遠離實際生活,大多數學生只有在課上才對語文閱讀有所接觸,就會出現學生對動畫片、游戲更感興趣,對閱讀由于缺乏接觸而將其束之高閣。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1.通過師生交流合作,使學生的閱讀更加有效
傳統應試教育下的教學模式,缺乏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而今轉換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講解閱讀材料時,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老師傳授閱讀理解的經驗,并在與學生交流閱讀中流露情感體驗,用輕松活泛的語言將學生帶入閱讀思考的環境,使學生與老師的思想進行交融。再加上閱讀課上老師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深化鍛煉,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勢在必行。
例如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首先分學習小組,小組分別考慮不同的思考問題,讓小組中的每個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使得學生的思想互補并得出最合適的結果。然后在進行閱讀課時,讓學生來回答本組思考問題的答案。老師則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給出自己的情感體驗與對問題的理解分析。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創設閱讀情景,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每篇閱讀材料都是一個故事,將有趣味性的寓言故事加以改編加工成為一個更具趣味性、易理解的小故事。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演繹,并選取合適的背景音樂。使學生在表演中體會角色情感和思想發展,并給學生帶來新鮮感。讓學生發現閱讀生活中也是存在另一片生動活潑的世界的。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并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帶來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
例如將“坐井觀天”作為情景教學的一個情景預設。找學生扮演小鳥、藍天、青蛙等角色。由于課文中沒有藍天這一角色,所以老師可以將寓言所表達的道理通過藍天直觀表現出來。使得故事更加簡單清晰,富有趣味性。
3.通過課外閱讀活動,加強生活與閱讀的聯系
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在課堂中講授的某些道理與生活也是聯系巨大的。通過老師不斷的滲透生活與閱讀的聯系,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培養閱讀能力。
例如增設閱讀課帶孩子們郊游,在郊游中提醒學生:“曾經我們在哪一課中接觸過這些大自然的風光呢?課文里面又是怎樣描述這些景色的呢?大家還記得嗎?”通過一步步引導學生去思考、回憶,拉近生活與閱讀的聯系。
總而言之,老師與學生合作交流、分享閱讀經驗,是學生學會閱讀,提高學生語文閱讀有效性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置身其中去體會、感悟其中的情感流露和思想發展,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保證小學語文閱讀高效地發展。教師通過課下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的閱讀涵養,為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埋下種子。只有一步步的探索,不斷克服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才能使學生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柳化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現代交際,2012(8).
[2]李玲.淺談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J].成功(教育),2009(12).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