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菊
摘 要:小學數學是學生今后漫長的學習生涯的第一階段。在小學階段打下扎實的基礎,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難度更高的內容時更有信心。就小學數學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如“學生為何覺得數學無用?”“數學到底有用無用?”“如何讓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如何對待成績低下的學生”進行闡述,并提出一些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數學有用論;學習興趣;鼓勵法
提起數學,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曾經是噩夢一般的存在。但是現在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甚至在大學的很多專業,都會學習數學。中考、高考中數學的分值更是與語文這門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會用到的學科一樣高。那么,不禁要問,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數學呢?我們所學習的數學在生活中用得到嗎?學習數學的意義何在?我曾聽到有一個學生這樣說:考試考的那些,學的那些,有什么用?出去買個菜用得著那些?數學沒用,是很多學生的想法,在他們看來,數學的學習更多是為了考試。如此,就有如下問題擺在眼前:
一、為什么學生會有這種想法呢?
我想,這和周圍人的評價有很大關系。周圍的人給他們灌輸了一種數學很難、數學無用、學數學只為考試的概念。甚至有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不重視數學,認為就算數學學不好,也不會影響到生活。小學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孩子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對于各門學科的認識,對于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都在這一個階段開始。小學階段愛上某一門學科,那么對于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有很大的積極作用。所以,小學數學不僅僅要教給學生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為數學很有趣,數學并不難,要讓他們愛上數學。只要孩子對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后在解決數學難題的時候就不會輕言放棄。
二、數學到底有沒有用?
恩格斯說:“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對于這句話,黃玉梅在《淺談數學教育的數學價值及數學意義》一文中這樣理解:“數學為我們探索未知的科學提供了一種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工具。”她以數學邏輯中的圖靈機誘發電子計算機的產生為例,論證了數學在科技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在今天,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即使有手機自帶計算器解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需要的計算;即使有超級計算機每秒93.01千萬億次的高速運算解決人腦所不能計算的問題;即使機器帶來種種便利,這一切并非為了說明學生不再需要學習數學,不再需要用筆去計算一個個數學題,而是說明,學生更應該學好數學。數學并不等于單純的計算,更重要的是思維邏輯的體現。科技的世界,是以數學為基礎建造的。學不好數學,那么,清楚地認知這個世界也就無從談起。眾多成功人士都極力推崇孩子們一定要學好數學,這也就說明數學對我們的影響不容小覷。
三、怎樣讓“有用”的小學數學吸引學生眼球?
數學不比語文的答案多樣性。唯一正確的答案,一步一分的做題步驟,各種公式定理,換算單位,往往給玩心重的孩子一種沒意思、不好玩兒的感覺。沒了興趣,做題就敷衍浮躁,導致錯誤率上升。所以,如何讓學生認為,數學是一門很好玩兒的學科,就是老師需要考慮的。循規蹈矩的陳舊的教學方法,顯然越來越不適合現在的學生,所以,推陳出新,把課堂豐富起來,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更好的效果。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以圖片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加深他們的記憶。同時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結論。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要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所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動手實踐創造,才能讓他們懂得學習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中有哪些“有用”的方法?
在每個班里,老師們或許會發現有一個或者兩個不被“眷顧”的學生。他們上課很認真的聽講,學習態度端正,但是做題總是錯誤率極高。講解錯題之后,得到一句回應“明白了”,下一次,還是錯。家長或者老師面對學生一次一次犯同樣的錯誤,怒其不爭,往往會在無意間說出一句過重的話:“你怎么這么笨!”“別人都懂了,為什么你還不懂?”“三番五次地錯同樣的題,你長沒長腦子!”。這些一時氣話,往往在說過之后,會有后悔的情緒,但是面對孩子卻又拉不下臉道歉,或者有人會認為這些話可以激勵孩子努力學習。但是,小學階段的孩子大多內心比較脆弱,家長或者老師的不經意間的評價可能會被他們牢記在心里。老師給學生下了怎么學數學也學不好的定論,學生就會在自己心里畫地為牢認為自己學不好,認為自己不行。所以,面對一些不被“眷顧”的學生,老師更應該鼓勵他們,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對學習數學有信心。比如,經常對他們說“你一定能做好這些題”“這些內容并不難,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理解”“你并不比別人差,你再努力一點就更好”等。給學生樹立自信心讓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比一味地批評更能讓他們取得進步。
韓愈在《師說》中寫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授知識,傳授道理,解決疑惑,是老師的本職工作。老師是學生在漫長的人生之路上的引路人。有句古話這樣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很多人都覺得這句話重點是個人的學習。但是作為老師,當是要思考,如何將學生“領進門”,如何將“有用論”的思想運用在實踐教學中。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