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學生較早接觸的具有啟蒙指導性的學科,在學生形成自身解題思維能力、嚴謹邏輯性方面有重要作用。當前小學數學教師為令學生提高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應當讓小學數學走出教材,走出課堂,運用到生活中去。針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應的教學生活化措施,旨在優化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吸收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
傳統教育模式更多的是機械灌輸,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教學任務不應只放眼于升學指標上,更應注重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吸收與運用,培養綜合全面發展的人才。小學生在成長階段,對數學的掌握與吸收能力并不十分到位,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使數學在生活中體現出來,教學內容有具體的應用實例,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應用。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教學內容較局限
小學數學與語文的教學性質有較大的差別,小學語文口語內容豐富,供學生想象的空間大,適應學生小學階段“天馬行空”的特點,而數學科目往往被貼上“枯燥”“乏味”的標簽。發散的思維方式與縝密的邏輯性是學習好數學科目的要求,小學生正處于思考、吸收、應用能力的發展階段,教師若只注重教學任務,而沒有對教學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在講解過程中就容易出現學生掌握不到位、理解不透徹的現象。例如,在課程“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教學中,教師單方面向學生灌輸理論教學內容,沒有進行公式的推論,學生對于三角形與四邊形之間的定義、聯系不清,導致在解題時只會計算能直接套用公式的題目,對公式進行靈活變通的就無從下手,不利于學生形成自身的思維方式[1]。
(二)學習主體地位倒置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特征與基礎能力的不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僅依照自身的教學經驗與教學任務進行,學生處于被動吸收的一方。而為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應當處于主動方。以學生作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就需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制定出符合學生個性特征與基礎能力的教學內容,對于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重點難點進行及時的反饋與評價,增加師生間的互動,營造出嚴謹活潑的課堂氛圍,且在一定程度上優化教學內容,豐富課堂。
二、教學生活化的措施
(一)設立情境
由于小學生自身基礎能力的限制,教師在講解具體概念與理論時,學生往往“云里霧里”,對部分抽象概念很難有具體的把握。對此,教師可從生活層面入手設立相應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并不是一門高高在上的學科,而是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處處可見。例如,在課程“數據的表示和分析”教學當中,教師可在課堂內容講解之前先發問“我們班身高最高的是多少”“我們班的平均身高應該如何計算”等,引導學生對數據的表示方式進行思考,在對教學內容充分講解后,再讓學生分組進行探討,并舉出適當的例子來加以說明,隨后再對這些數據進行整合分類,增強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與應用能力。
(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與傳統機械灌輸的教學方式是不同的,自主學習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形成自身的解題思維、探究與動手能力。教師應當將課堂的主體地位歸還于學生,對知識點的講解應做到讓學生內化于心,而不僅僅是以進度為目標。例如,在課程“有趣的測量”教學中,教師在對課堂知識點進行必要的講解與梳理后,為鞏固知識點,可在黑板上畫出A、B兩點,并在兩點之中畫出數條路線,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從A點到B點,哪條路程最短”,隨后分組進行討論,再讓各小組選出代表進行答案講解,并對各類答案進行驗證,讓學生明白數學內容的學習可以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與動手能力[2]。
(三)啟發教學
啟發式教學是指從教學實踐的具體情況出發,通過多方面多角度的方式實現啟發學生思維的目標。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考慮到小學生好奇心萌發、熱愛探究的這一特征,盡量應用引導方式作為課堂開頭,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所要進行的課堂學習內容抱以主動接受的心態,成為學習的主體。啟發式教學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教育中的問題,不再以教師的主觀認知為標準,而是對以往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再依據當前學生基礎能力與特性特征的異同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接受與傳輸知識的過程中掌握主動權。
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形成自身思維方式、嚴謹邏輯性方面有重要作用,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其早期教育階段的方法適用,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羅昌進.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讀寫算(教師版),2016(46):216.
[2]杜長敏.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8):141.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