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
摘 要:備課是教師整個教學活動的基礎工作,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不僅要做好以前的“三備”,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還要重視備課標、備自我,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備課的有效性,以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關鍵詞:備課;課標;教材;學生;教法;自我
備課,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教師在講課前準備講課內容。”我覺得這并不很全面,備課應該是課前所做的各項準備工作之和,它包括教師系統地學習課程;鉆研、吃透教材,開發教材資源,了解學生;弄懂為什么教,教什么;學生怎么學等,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設計出目的明確、方法適當的教學方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備課至關重要,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當今,如何提高備課的有效性?”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一、備課標,彰顯課程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是一切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促進學生的“學”上來,讓每一個環節都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一是猜想:長方體的體積可能與什么有關?二是探究:小組合作,用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出不同的長方體,研究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有怎樣的關系。三是交流:根據實驗記錄表,你發現了什么?四是驗證:讓學生以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為條件,探索長方體中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從而發現長方體的體積正好等于“長×寬×高”的積。五是應用:根據公式求體積。六是拓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這節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教師只需在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提煉學習方法上下工夫,實現從簡單的傳授到設計者、策劃者、組織者的轉變。
二、備教材,把握編者意圖
研讀教材歷來是備課的重頭戲。在“用教材教”的理論指導下,教師需要在課前對教材有全面、深度、系統的解讀。首先理清教材中各個內容編排線索,善于將某一知識點放置于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其次要用心走進教材,讀懂教參中的教材分析、教學建議,讀懂教材中的每一個信息、每一句提示語、每一個練習,把握好編者的設計意圖。
如:二年級上冊“4的乘法口訣”,這節課編者意圖是用情境圖引導學生自覺經歷用4連加的過程,為編口訣做準備。編口訣是根據乘法算式,而乘法算式則是根據乘法的意義(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我們在讀教材時,一定要領會編者的意圖,數形結合,由連加到乘法這一質的飛躍。其次要讀懂教材隱含的教法,教材只給出了1×4=4,一四得四,后面只提供了4×2至4×9的算式(沒有給出得數),二四至四七的前半句口訣,最后兩句口訣用完全讓學生自己獨立填。從這里看出,編者的意圖是采用“引導→扶→放”來進行教學。
三、備學生,找準教學起點
數學新知識的學習一般是以原有知識的發展或應用,學生學習數學需要以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已有經驗為基礎。因此備課時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背景和認知基礎,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在“最近發展區”里生成新的知識經驗,實現對新知識的自主建構。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直接知識經驗是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時先要激活這些已有經驗,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可以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幫助學生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
四、備教法,貼近教學實際
當今,人們普遍對講授法、啟發談話法等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批判,極力推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新的教學方法,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俗話說:教無定法。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不足之處,一種教法只有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才能發揮其優越性。
首先,選擇教法要符合教學內容的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這些知識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體積單位的規定,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規定等。有些知識要通過操作才能獲得,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有些知識需要通過實驗演示的方法獲得,如: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等。
其次,選擇教學方法要考慮對學生的適用性,符合學生的特點。如果學生學習水平較高,學習能力較強,可多采用獨立學習、自主探究的方法;對待學困生則多采用啟發談話、講解、演示等方法。
五、備自我,提升專業水平
怎樣上課,課上得怎么樣,教師起支配作用,所以教師備課,還應關注自身準備,即“備自我”。“備自我”是教師學習、反思、成長與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學習,學會借鑒,取人之長,為我所用,但別人的思想不等于你的思想,別人的教案未必適用于你,要按照康德說的那樣“自己思索,自己探索,用自己的腳站著”,使備課富有自己的思想。
備課是教師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它實實在在地決定著每位教師每一節課的“生命力”。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執著地進行思考和探索,真正做到有效備課,以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羅麗琴.研究學生,提高教學設計的有效性[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2(6):34-35.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