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蘭
摘 要:在小學的科學課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法,是以小學生為學習科學的主角,以教師為學科教學的導演,是利于學生個體發展、實踐能力發展的教學形態,也符合正確的師生角色定位。小學科學應用探究教學法,根基在于組織,只有有效組織和設計才能保證這種教法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教學;組織
小學科學教學,要想保證學生真正地自主思考、真正地親身體驗、真正地實踐化應用,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是最有效的途徑。科學學科的探究式教學,可以說是給了小學生一部深海探奇的“蛟龍號”,給他們插上了一對科學的翅膀。
所謂教無定法。在科學課堂上,探究的形式和方法沒有固定范式。應該說,每一個不同的知識點就應該采用與之相應的探究形式或方法,而且,就算是對同一知識點,探究方法也應因教師個體特征、學生認知特點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從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的組織原則角度展開探討。
一、探究的內容要具有探究性
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于探究學習,也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有探究教學的價值。
如,一些概念性的、程式性的知識,就沒必要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如,關于人體器官的內容:什么是眼睛、什么是骨骼、什么是四肢……這些是純概念的,沒有探究學習的必要,只需要教師通過教具直接采用講授法就可以很好地傳輸知識。再如,關于星空的知識。這個星星叫什么名字,哪幾個星星組成為一個星座,星座在什么位置、是什么形狀,等等。這些知識是人為規定的,不可能通過探究給星座起個新名字。這一教學是要教學生認識這些星座,只需通過視頻或圖片向學生展示講解,并安排學生和家長一起在夜晚去對照識別就可以。
再如:神經像電話線一樣將大腦的信號傳輸到人體的各個部位,同時也將各部位的信號傳輸給大腦。這一知識,小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抽象思維配合自己簡單的自我體驗就可以理解。知識難度不太,如果教師對這個知識組織探究,對學生理解知識并沒有太大的深化作用,對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作用也很有限。
二、組織探究學習活動要靈活
在組織探究學習前,科學教師要充分對學習的知識點特征、學校的教學條件以及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征等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有針對性、靈活地組織探究活動,絕不能拘泥于所謂專家教師的教研理論,也不能躺在自身教學“成功”經驗上不思進取。
比如,教學生認識“光”,以前,組織小學生對這一知識進行探究實驗時,一般就是讓學生通過棱鏡來分解自然光線,觀察投射出來的光譜。雖然學生也能通過這樣的探究得出正確結論,但對光的波長這一細節把握不清晰。這時,教師就可利用電子化的教學工具,將光線的折射過程制作成一個可控的動畫。向學生分步演示由于色光的波長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折射角,從而呈現出七色光譜的道理。這樣,學生既有了親自動手的體驗,又有了直觀理論認知,探究的效果就會好很多。如果有條件,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一個裝滿水的透明玻璃杯來嘗試分解自然光,這又是一種新鮮的探究形式。
三、探究科學的組織要力求有趣
有些教師由于有了不少成功的教學積累,往往不再有動力去挖掘新的教學形式,通常是有限的幾種探究形式反復用。小學生本來思維集中的自控力就不強,在單一的形式下,很快就會產生對探究學習的疲勞感,探究的興趣度也會逐漸消退。因而,小學科學教師要不斷開拓發展,開動腦筋多設計一些具有吸引力又適合小學生興趣取向的探究活動。如果能發動小學生與自己一起想辦法設計探究形式,探究的過程會更多彩、有趣。
如,教植物的生長這一知識。原先,我安排學生在家里找個花盆種上黃豆、綠豆,觀察和探究植物的生長過程。然后,將豆芽從土里輕輕挖出來,觀察它的根系。后來,我又想,是不是能讓學生直接觀察到植物根的生長呢,于是,我就將土培法改成了水培法:讓學生將黃豆放在浸水的紗布中,紗布下面是一個裝滿水的透明玻璃瓶。這樣,豆芽生根后,根會穿過紗布向水中生長,學生就能看到根的生長過程了。再后來,我又受一個學生用手機視頻提交作業的啟示。考慮根的生長速度太慢,學生觀察變化的過程沒有連續性,我就又再次更新形式,在教室里水培了幾個黃豆,用攝像機對準它,使用間歇定時拍攝,每隔半小時拍攝2秒。還將攝像機與網絡聯通,讓學生在家通過電腦或手機上網就可以看“直播”。兩天后,我將這個錄像在多媒體上播放,學生都興奮得不得了——不到5分鐘的視頻完整地展示了豆芽的生長全過程。
綜上所述,對小學科學課程探究式教學的組織進行了一些探討。在具體的組織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對探究內容深度與形式的設計規劃。將探究深度控制在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并注意獨立探究、集體探究、協作探究多種形式組合應用,這樣,才能保證探究式教學在課堂上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高航.科學探究小學科學課程[J].東西南北(教育),2017(7):33.
[2]張玉波.小學科學課程探究性學習研究[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5(9):70.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