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激活了大學課堂活力以及科技創新性。文章基于中日高等教育對比以及我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發展問題,對教學方法與手段、管理模式、目標定位等方面進行分析,為促進高等教育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中日高等教育 ?學生主體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18-01
科學技術的先進性直接推動經濟的發展從而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并且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強大以及世界地位。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大程度取決于高等教育積累的深厚底蘊。教育一定程度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制約,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員的培養扎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所以,發展高等教育,解決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課題具有重大意義。中日兩國在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相互影響,在資源貧乏、少子化、高齡化的日本國,因其重視教育以及教育理念的先進性為日本國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一、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與手段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形成一些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教學方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經歷了高等院校不斷擴招的過程,其結果導致目前我國的教育資源分布和水平等級出現不均等現象。為了滿足高校擴招后的教學現狀,高等院校基本還是采用以大課堂為主的講授方式,師生之間只是簡單而傳統的教與學的關系,基本沒有創新性和突破性。久而久之演變成老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而教,學生為了能順利完成畢業而學的固定模式。以這種教學方法為出發點,學生所學知識較死板不能靈活運用到實踐當中,不會獨立思考創新,從而導致學生畢業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很難適應并不能夠隨機應對各種問題,對科技創新發展幾乎形不成推動作用。
而在日本高校開展的教育與中國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就日本的高校而言,注重分組和團隊,無論是本科教育還是在碩士生或博士生的教育當中,團隊起到主導作用。大到班級小到專業都會進行分組,每周定時或不定時參加由教研室助教主持的討論會,為了保證人人參與討論,基本每個班人數控制在十幾人左右。這種教育模式在組織和管理方面都具有優勢,教師可針對性引導,學生可自由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討論,在學生和教師之間,能夠形成足夠的交流空間以及時間。在教學以及探討過程中各專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并形成專業門類齊全且個性鮮明強大的專業體系。
二、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
在教學改革中,觀念與思想的轉變具有主導意義,因此要打破陳舊的教學模式,教育管理觀念的改革必須先行。
1.由“教”到“問”的轉變
我國傳統教育形成了將教師所知強行與學生所學劃等號,而忽略學生在所學過程中產生的疑問以及思考。日本高校課堂傳授知識點較少,卻花費大量時間在提問以及討論上。教師主導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加以引導,進行有效組織并且善于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以達到激勵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從而不斷激發他們的事業心和進取心。
2.課程設置的轉變
打破傳統的具有片面性的的因材施教模式,在教學內容上應當提供更多的選修課程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發揮各自的特長;在學科和專業方向給予個體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間。堅決按照大綱的要求和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了解不同學生的特點,通過各種途徑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找到恰當的學習方法和形成有個性特點的智力結構同時利用選修課程,開拓學習的視野。
3.實踐教育的重視
對應試教育的推崇很大程度影響了青少年的動手能力以及創新性,并且對應試教育的習慣性依賴一定程度延伸至高等教育。日本對實踐教育的重視,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各專業實驗室對學生的自由開放、跨專業的合宿活動、課外團體的社會活動、深入企業的實踐等方式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其結果直接導致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一起,充分認識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性,使實踐性的教學環節成為運用和檢驗理論學習,加深理解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最終達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教育目標的定位
日本高校的教育目標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主,教育技術類課程僅占很少的一部分;而研究生培養目標則以培養跨學科的研究型人才為主。因此,日本高校設置教育目標定位,并不只是要解決大學畢業生以后的工作走向問題,更多的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可使學生將專業學習和就業去向分開,跳出教育或就業的視角,而從國家政策、技術研發、科研實踐等各方面開展研究活動,就業去向也不限于某一個行業。當前,在中國教育需有一個標準的定位,開創新的思路來培養下一代人才。準確定位使我國教育全面發展,不會因教育缺少與廣泛的社會生活相聯系而獨立、片面發展,同時讓學生對沒有靈魂的教育失去興趣。
四、教育資金的投入
作為高等院校教育資金投入要充足,來源要多樣化,就日本高校而言,研究生教育資金項目種類繁多,而這些教育資金除了扶持重點研究生院和研究教育基地之外,還改善了包括博士研究生在內的年輕研究人員和教師的研究學習環境。比如在日本,學生可以在學習之余獲得RA(研究助理)項目資助和TA(教學助理)項目資助,可以在經濟上保證生活來源,從而專心致力于研究。而教育資金的來源不僅來自于政府,企業與高校合作開發項目在加深研究生對企業了解的同時,企業也直接獲得了最重要的人才資源,達到“雙贏”局面。 而在我國,相比發達國家政府投入到學生科研教育中的資金有限,而且企業與一般高校的合作交流欠缺。單一培養模式轉變為產學研的全面合作型培養模式,對高校、企業以及大學生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日兩國高校在大學教育的教學模式、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資金投入上有所不同。通過中日對比,找出我國高校教育的不足之處,并借鑒日本高校教育發展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將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進行系統化發展和體系化改革,推動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邁向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徐金鳳.中日教育模式的發展及差異[J].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7(12).
[2]Hiroshi Ota.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trends and Japans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An East Asian comparative study[J]. Journal of Multimedia Education Research,2011
[3]沈瀅,張云輝.從日本研究生教育特點看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作者簡介:
李亮(1981.11-),男,河北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中日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