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存在的弊端,并探討了影響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包括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堂教學等,以期能引起學界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有效性問題的更深入關注和討論,為改革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率建言獻策。
【關鍵詞】需求分析 ?大學英語 ?課程教學 ?有效性
【基金項目】廣東科技學院2015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信息技術的《基礎英語》課程改革綜合研究”(編號:JG150
10)。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116-01
1.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問題一直是廣大一線教師和學者們熱議的一個話題。新世紀以來,英語作為“世界語”的重要性日益突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逐漸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對外交流的需要。趙慶紅等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學英語教學未能充分體現和切實滿足學生現實的學習需求,其直接后果是大多數學生學習動機的缺乏和學習興趣的喪失[1]。可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有效性的問題仍然是一個值得引起廣泛關注和深入探討的問題。
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影響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提高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效果?本文擬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以便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思路。
2.影響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基礎課程,構成一個獨立的系統。影響其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探討。
2.1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學習者在課程結束后預計達到的水平或狀態。據蔡基剛分析,國家在新世紀對大學生的英語能力要求是能夠用英語在學科和專業領域內與國外對手展開競爭,也就是具有國際競爭力[2],而大學英語課程標準所瞄準的是培養學生的一般交際能力。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和國家所需英語能力之間存在著矛盾。因此,如何在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詳細需求分析的前提下重新對教學目標進行更精確的定位將直接影響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效果。
2.2課程設置
合理的課程設置必須以正確的需求分析為前提,隨著學生主觀需求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課程設置也需要不定期進行更改和調整。隨著“新技術和新產業不斷興起和發展,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愈演愈烈,外語學科綜合化也是大勢所趨”。大學英語課程該怎樣順勢而動呢?國內許多學者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們在提出用“學術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替代“綜合英語”課程的設置理念的同時,還對大學英語選修課程的設置進行了研究,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設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為培養具有“基礎廣、技能精、專業厚、語言強”的國際化人才課程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使我們設置的課程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要是提高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效果的必然選擇。
2.3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根據課程目標制定的,從教師的角度,它回答的是“教什么”的問題;從學生的角度,它回答的是“學什么”的問題[3]。全球化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更多地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應該更多地掌握國際經濟、法律、旅游、管理、貿易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而當今我們的大學英語課程恰恰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內容,導致的結果是對國際化人才的復合性培養難以得到充分的保證。學者們已經在著手探索改革的方向和途徑,指出ESP教學將是21世紀大學英語教學的新方向,建議以ESP教學取代大學英語綜合課程。而各高校要完成這樣一次華麗的蛻變,任重而道遠,因為制約大學英語教學方向轉移的因素是多方面而又復雜的。轉移之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不再是簡單的語言知識講解和語言技能操練,而是跟專業結合得非常緊密的教學內容,話題涉及諸如太空探險、云計算、氣候變暖、核能輻射、能源危機、基因工程、納米技術等。課程內容針對性強,學生學習勁頭足,效果明顯。
2.4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外語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它包括課堂設計、課堂組織、教學模式、師生互動等主要教學步驟和方式。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效果,而決定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就是課堂教學模式。在傳統課堂模式下,“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被動狀態,其積極性、主動性難以發揮,這樣既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創新人才的成長”[4]。所以,必須對其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這種新模式是建立在對語言的本質、英語學習的特點以及英語課堂教學的作用的反思基礎上的,它讓學生主動學習、樂意付出、學習效果更佳。
3.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育不再是單純的語言教學,它折射出時代的需求、國家的開放程度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一個國家外語普及程度往往反映出公民的國際意識、國家的國際化程度,預示國家未來的發展前景;因此,外語教育是現代化教育、世界公民養成的一個重要元素”[5]。大學英語教學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勞動后備軍的重任,它就像一面鏡子,能夠反映出高等學校本科教學的質量,所以,受到教育部和各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一波接著一波,正在向縱深發展和推進。如何從學生、學校、社會和學科的實際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提高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仍然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趙慶紅,雷蕾,張梅.學生英語學習需求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界,2009(4):14-22.
[2]蔡基剛.我國大學英語目標設定研究——再論聽說與讀寫的關系[J].外語界,2011(1):21-29.
[3]楊金蕊,丁晶.基于需求分析的翻譯專業本科課程設置調查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3(5):74-82.
[4]楊維東,趙娟.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任務型、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2011(5):56-60
[5] 王克非.外語教育政策與社會經濟發展[J].外語界,2011
(1):2-7.
作者簡介:
周文德,廣東科技學院應用英語系副教授,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