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香
【摘要】二十一世紀作為知識創新的時代,生命科學對人類發展與經濟建設具有重要影響。本文主要從生命科學的發展特點、生命科學對中學生物教育的意義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生命科學的發展和初中生物教育的聯系。
【關鍵詞】生命科學 ?生物教育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153-01
生命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征和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各種生物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為了適應新時期生命科學的發展,生命科學在中學基礎教育中的地位應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視,我國生物教育必須肩負起教育改革先鋒的重任。進行素質教育改革,探索“知識”教育模式,這就對中學生物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1.生命科學發展特點
1.1研究領域向宏觀領域和微觀領域同時進軍
近40年來, 生命科學的發展有兩個明顯的趨勢 。一方面向更為廣闊的宏觀世界進發,不僅考查生物體內各種器官、組織的內在關系,而且研究自然界中個體之間、群體之間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另一方面, 生命科學正向微觀世界的縱深迅猛地發展,這是當前生命科學發展的主要趨勢。30多年來分子生物學的不斷進展,1953 年 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揭開了分子生物學的序幕 。在生物學中引進信息概念 ,以及生物遺傳信息統一密碼的發現, 揭示了生物的遺傳、進化、生長和發育的內在聯系。這樣,就不僅改變了實驗生物學的原來狀態,也引起了描述性生物學的根本革新,使生命科學從宏觀到微觀,從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從認識生命的現象飛躍到認識其本質的新階段。
1.2生物學的實驗手段不斷現代化
廣泛采取新方法和新技術, 實現實驗手段的現代化, 也是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一大特點 。由于數學、化學和物理學的滲透和整個工程技術的發展, 在生命科學中廣泛應用了信息論、控制論、同位素、電子顯微鏡、 晶體衍射、電子計算機、遙測遙感、全息、 激光等新儀器、新技術和新方法, 大大提高了分析生命物質的精確性和對復雜系統的綜合能力, 成千倍地加快了科學研究的速度,縮短了生物研究的周期 , 使生物學的新成就在生產實踐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
1.3多學科的相互滲透
20 世紀是自然科學發展輝煌的時代,多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使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分支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涌現。物理和化學向生命科學領域的滲透,極大推動了生命科學的發展,使生命科學由器官、組織、細胞水平發展到分子水平。而 20 世紀后半期間,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又反過來為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和眾多的應用科學提供了用武之地,一個以生命科學為核心,多學科協同發展的自然科學新時代已經來臨。
2.中學生物教育中有關生命科學的內容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到生命科學,像課本中提到生命的起源與發展,是有關動物學、植物學等方面的;提到細胞形態與組織構成的相關內容,是有關細胞學與組織學的;提到有關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中講到的生物種群、群落與生態系統,是有關種群生物學、生物環境學的……可以說,我們中學階段所學的生物知識,點點滴滴中都滲透著了生命科學的有關內容。
3.生命科學對中學生物教育的意義
3.1促進中學生物學的發展
以研究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來討論中學生物學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課程的進一步改革,為中學生物研究提供更加規范性和理論性的指導,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學生物研究的知識更新。
3.2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將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學科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結合生活實際從而增強學生思考能力與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3.3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生命科學本身就是融匯了多個學科知識的,通過學習也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更加系統的學習相關知識,學會學科之間的整合與融會貫通,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
3.4提高師資水平
對教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可以進一步提高師資力量,促進相關學習。
4.生命科學對中學生物教育提出的要求
從國內發展來看:高效的技術空間由新技術與生物信息構成,對新型技術進行跟蹤作為關鍵問題,必須建成生命科學創新型團隊。從民族振興的角度做好生命科學建設工作,以此提高緊迫感與危機感。新形勢下,生物教育需要從以下兩個領域進行人才培養。
4.1人本教育
所謂人本教育,是指以開發人的各種潛能為目的,使之成為心智全面發展的人才的教育。生物教育應當努力創造條件,積極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主動精神,鼓勵創新思維,加強實踐鍛煉,拋棄過分強調書本知識和書面考試,多開展小型科研活動,進行學生分組實驗,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科研能力。
4.2人文教育
生命科學發展到今天,不僅影響經濟發展,而且還影響人類思想的發展。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像其他的技術進步一樣,生物技術既能給人類的未來帶來無窮的益處,也可能給人類帶來不好的一面。比如“多利”羊克隆的成功有可能應用到人身上所引發的倫理道德的沖突,其爭論的焦點在于如何解決技術進步與生物倫理和生命尊嚴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構建和塑造人文精神,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生物科技發展的需要。老師教學時應當注重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要培養學生的科研探索精神,也要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