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超
【摘要】傳統的體育教學課堂,教師往往只注重自身的主導地位,學生則一直都處于被動的訓練的狀態。因此,傳統的體育課程的教學設計、方法與訓練模式都是圍繞知識技能傳授來實施的,很少會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認知發展需求,以及身心發展特點,來做出綜合的考慮,進而制約著小學生體育素養的全面提升,本文基于筆者實踐經驗,對小學體育自主學練教學模式的實踐進行簡要探析,供同行參考借鑒。
【關鍵詞】小學體育 ?自主學練 ?教學模式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202-01
引言
當前,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推行背景下,廣大小學體育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加強自主學練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增強學生體育學習興趣與訓練效果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應對不同學生、不同階段的認知發展需求,以及身心發展特點做出綜合考慮,科學靈活的運用自主學練教學模式來設計出更新穎、多樣化的體育教學活動。
1.小學生體育學習特點分析
從活動目的上來看。小學生對體育活動雖然擁有濃厚興趣,但通常都不具備明確的學習目標,經常都是以玩耍、娛樂放松的心態去參與各項活動,且經常體現出一種喜歡體育活動但對體育課程不感興趣的情況。其次,主體依賴客體。對于小學生來講,其不論是主體意識,還是獨立個性都有待增強,很多體育活動的開展都對體育教師有很強的依賴,在面對一些運動困難與學習壓力時,通常都會將教師視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再者,個體特點與能力上。由于很多小學生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所以往往都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經常會在體育活動中漠視集體合作,面對一些學習矛盾時也經常會出現推托、互相責難的情況,不懂得體諒、關心同伴。而對于能力來講,小學生的學習情緒很容易會受到外界環境、生理與心理的影響,且意志力也有待增強,良好運動習慣、意識的形成也會受到脆弱毅力的影響。因此,要想獲得理想教學效果,就必須要在設計、組織體育活動中對上述學習特點做出全面綜合的考慮,有效把握小學生體育學習的特點。
2.自主學練模式在小學體育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2.1加強自主的準備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通常都是以帶領學生做一些簡單的力量型、柔韌性訓練來完成熱身準備的,而自主學練教學模式的運用,教師應充當引導者,如在授課前,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劃分成幾個小組,并通過互聯網等途徑來進行自己喜歡的熱身方式的搜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出來,看一看哪組的花樣更多,熱身效果會更好,真正實現自主的準備。
2.2注重學習情境的構建
學習的情境構建是確保自主學練的前提,要想運用自主學練教學模式更高效、有序地開展各項教學活動,首先就要為學生構建輕松、高效的學習氛圍,以此來全面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教學探究當中。為此,教師可以采用引導、設疑等方式來進行學習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實現高效的體育學習。
2.3強化自主探究
自主學練教學模式的核心內容是合作與探究學習,在結束準備活動之后,教師應準確把握學生學習動機,組織其積極開展合作、探究性學習,進而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2.4重視自主評價
首先,教師應著重以鼓勵和表揚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評價,在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增強其訓練信心的同時,再采用更科學有效的方式來指出學生在學習、訓練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使得學生接受、糾正起來更加容易;其次,相比于結果來講,教師更應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每位學生不論是在認知或是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教育指導評價過程中,應采用更具針對性的方式,采用不同標準來對學生做出評價指導,以此來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得到更全面的培養;最后,應注重采用多元化評價形式,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自評與互評,讓學生間在相互溝通、激勵中不斷提升自身體育素養,促進小學生體育素質的全面發展。
結束語
自主學練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使他們的求知欲、參與欲得到充分的滿足。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滿足小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提升體育課堂教學的效果。此外,該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運動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為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形成創造良好的條件。本文基于筆者實踐經驗針對小學體育自主學練教學模式的實踐進行了上述簡要探究,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學實踐提供一些理論的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黎子露.在體育教學中如何指導小學生“自主學練”[J].廣西教育,2016(01):128.
[2]劉云娥.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的“自主學練”教學模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