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2015年,70歲的黃玉峰老師毅然決定從上海市區來到郊區青浦,擔任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開始人生的又一次教育奮斗歷程。他不圖任何名利,就因喜歡當老師。
即使出去旅游,也希望能帶一群學生一起去,“風乎舞雩,詠而歸”。黃老師對于教師職業的熱愛無須再多說,許多人都了解。相對鮮為人知的是,他像是見不得那些心不夠誠的教師:天天在學校里上班,心里卻不喜歡當老師。
有一次,他甚至為自己的昔日偶像魯迅感到遺憾,理由正因讀罷《兩地書》,覺得魯迅“不熱愛學生,不喜歡當老師”。
魯迅的“無心教學”
黃玉峰無法接受魯迅南下擔任廈門大學教授,卻無心教學。何況廈大有那么多學子崇拜熱愛他,他也無動于衷,敷衍了事。這更讓黃玉峰心生不平,以至不得不提筆撰文表達自己的失望。
黃老師的赤誠與可愛由此可見一斑,但他也忘了做一番“同情的了解”:像魯迅那樣的個性,的確很難喜歡上教學。魯迅總是不愿忍受“烏煙瘴氣”的人事,一旦所遇人事被他定性為“烏煙瘴氣”,便想離去。在廈大,魯迅即因覺得人事不爽,才導致無心教學,乃至辭職走人。
其實,魯迅當初也曾喜歡當老師。時為1909年,28歲的魯迅留日歸來,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擔任生理、化學兩科教師。
當時沈鈞儒掌校,教務長是許壽裳,同事則有夏丏尊、朱希祖、楊乃康等,盡是志趣相投的同學、老鄉。包括門衛也是好人,每天搖響寢鈴前,總不忘為魯迅買好強盜牌香煙和條頭糕。魯迅很是愜意,教起課來異常賣力,周末還帶學生到西湖孤山采集植物。然而一個學期不到,人事就變了。沈鈞儒升任省咨議局副議長,新來校長夏震武是位傳統“衛道士”,三把火燒下來皆令魯迅等厭惡,一群同仁陸續散去。
之后,魯迅轉赴紹興中學任教務長。他仍想做好教學,但亦因體制人事不如意,熬了兩學期,還是決定離去。即使一時“沒有地方可去”,也不愿茍且。
最終蔡元培先生拉了魯迅一把,于1912年初,讓他來新成立的教育部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當年8月,魯迅升為僉事(或相當于廳長)。此后到1926年,魯迅一直在教育部任職。教育部僉事薪水遠高于一線教師。魯迅很坦誠,他之所以長年滯留什么教育事業都做不成的教育部,不過是為了“混薪水”。他也因此倍覺寂寞,夜里常靠“抄古書”度日。
再后來,便是因政治原因被迫南下重拾教鞭。結果如前所述,魯迅沒有喜歡上教學。之后,他還曾前往中山大學任教,同樣因體制人事不如意,無法安心教學。忍無可忍又無處可去的魯迅最終于1927年9月徹底告別了教育體制,轉赴上海做起了“自由作家”。
總之,魯迅雖曾長期在教育界任職,也是民國時期廣受學生推崇的大人物,但他只是在最初的時候喜歡過當老師,而且他的喜歡不是源于自己想當老師,他之所以喜歡,主要是因為在他眼里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的校長、教務長及諸多同事都是不錯的人。
言外之意,魯迅對人事環境要求甚高,要想讓他喜歡當教師,得有令他感到愜意的人事環境。
然而民國時的教育體制怎會在意某一個體的訴求。魯迅尚因擁有優越的同學、同鄉等關系資源,不爽時便可另謀高就。
葉圣陶的離去
教育體制中的一般教師呢?如民初曾在鄉村小學任教的葉圣陶所描寫的那樣,無數一般教師“處于社會的邊緣,任何人對他們都可以輕慢無禮,從他們的雇主,那些官僚老爺,到那些古靈精怪,能讓他們斯文掃地的學生”,時間一長,別無出路的他們便會“變得冷漠麻木,將教書或者只看成是飯碗”。
強力如魯迅,尚難應對教育體制中的紛亂人事,只能選擇遠走他鄉。經常遭遇“官僚老爺”“頑皮學生”等異己勢力且毫無優勢可言的一般無名教師怎可能喜歡上當老師?
葉圣陶很同情一般教師,寫了許多小說來揭示他們為何會變得“冷漠麻木”,“心胸狹窄”,對任何教育事業都不熱心。然而除了同情,夾雜些許恨鐵不成鋼,葉圣陶并沒有辦法改變讓一般教師沉淪的教育體制。他本人也僅忍受了三年,便告別了一度覺得“甜津津”的教師職業。
至此可見,關于“誰會喜歡當老師”,依然沒有得到好答案。魯迅、葉圣陶等最初做教師的人不久皆選擇了離開,難道在不由自主的學校教育體制中做教師,注定不會產生喜歡的感覺,別無去處的一般無名教師只能為保住“飯碗”隨波逐流、任人擺布,什么喜歡的教育事業也做不出來?此刻特意提出這一難題,是想證明一般無名教師即使不能像魯迅、葉圣陶那樣覺得不爽便離開,也能在學校里做出喜歡的教育事業,進而彰顯教師可能有的獨立職業使命與尊嚴。
真正喜歡當老師的錢穆
然而誰能證明呢?就民國教育界的情況看,許多一般無名教師都可以作為證明人,其中之一是錢穆。
錢穆是常州中學高才生,大有希望考取北大,但他和葉圣陶一樣,也因家貧中學一畢業便去做鄉村小學教師。時值民國初立,葉圣陶尚有同學密友顧頡剛在北大讀書,有渠道接觸文化教育前沿動向。
錢穆則沒有類似同學密友,可謂底層的鄉村教師,唯一資本就是堅定的向學之心。入職起,錢穆便在教學之余,四處借閱古今中西書籍,還根據北大招生簡章所列教科書,自學北大功課。課余一心刻苦自學的錢穆因此成為無錫小學教育界的“讀書種子”代表。
最初幾年里,錢穆的教學任務堪稱繁重。有時,國文、史地、英文、數學、體操、音樂等科功課全交給他上。同時無錫教育體制也不缺“官僚老爺”,他們不時會來學校視察、聽課。錢穆從未刻意準備,一直都是把自家學問傳于學生。
有一次,他在課堂上講自己的漢字研究發現,正好遇到督學前來視察。結果督學聽得津津有味,直到下課才肯離去。錢穆因此成為地方“課改名師”。
正所謂“家中有糧,心里不慌”,錢穆即是依靠堅定的向學之心及刻苦的求學功夫,得以從容面對教育體制內各種未知的人事及考驗。7年后,即1919年,錢穆便因學術及教學成績出色,被提拔為鎮上小學校長。之后,錢穆不僅繼續自學,而且特意將“先秦諸子”列為研究重點,從此闖入國內頂級學術領域,等于要和康有為、胡適等清末以來的全國著名學者展開“國學”較量。endprint
就是此番自覺的學術升級努力,使得他自1922年起先后被無錫三師、蘇州中學等江南名校挖去。和康有為、胡適等大名人相比,錢穆仍是寂寂無名的鄉村教師,但唐文治、錢基博、吳梅、孟憲承等諸多學養深厚的江南前輩都知道,小學教師出身的錢穆在學問造詣上與康有為、胡適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由于不是大名人,應酬少,錢穆反而可以獲得更多時間,安心鉆研學問,假以時日,錢穆必然后來居上。
執教小學時,錢穆便曾撰寫《論語文解》,投給商務印書館,被看中出版。在無錫三師的4年時間里,錢穆又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論語要略》《孟子要略》等著作。1927年被挖到蘇州中學后,同樣有學術新著。尤其那本十年磨一劍的30萬字鴻篇巨制《先秦諸子系年》,更是解決了全國學術界自康有為以來的先秦諸子紛爭,為研究先秦文化奠定了更為可靠的知識基礎。時為1930年,返歸故里的顧頡剛看到《先秦諸子系年》,匆匆翻閱便直言錢穆不應在中學教國文,而應去大學教歷史。
顧頡剛當時已是學界新領袖之一,在他的聯絡下,錢穆于1930年秋升入燕京大學。一年后,又轉教北京大學,得以和任教小學時便羨慕不已的大名人胡適同臺較量。北大教授的夫人們也來聽他們講課,看他們如何斗法。
如錢穆本人所言,“教大學不如教中學,教中學不如教小學”,小學教師出身的他到底不能適應頂級學界的派系競爭與復雜人事,以至到1949年,左右兩派都未能融入,只得孤身一人前往香港。令人欽佩的是,錢穆并沒有因為數十年心血化為烏有而喪失初心。相反,他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仍辦起了新亞書院,直到1990年95歲高齡去世,他才停止其心愛的教育事業。
守住初心
很明顯,錢穆的漫長教育生涯足以證明,一般無名教師也能在學校體制中做出喜歡的教育事業,彰顯教師可能有的獨立職業使命與尊嚴。錢穆之所以能證明,有許多偶然因素,比如顧頡剛不計個人利益欣賞他、提拔他,但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內心淡定,無論身處何種體制人事境遇,始終保持向學之心以及由此向學之心而形成的文化教育理想。錢穆早年求學時,便堅信只要中國文化不亡,中國便不會亡,所以執教小學起,便立志研究并向下一代傳播中國文化。這一點既是其初心,也是其喜歡的教育事業。
錢穆關系最好的小學教師同事沒有這種初心,也不清楚自己鐘愛什么教育事業,沒幾年便因無法忍受寂寞及地位卑微辭職離去,之后又因浮躁不知所蹤葬送了性命。
錢穆后來也離開,并教遍了大中小學,但他的離去不是因為對環境不滿,而是一路堅持,取得卓越學術及教育成就,被人挖過去的。同樣,他之所以要和康有為、胡適等大名人展開學術較量,也絕非只為博取虛名,而是因為大名人隨意解讀扭曲了中國文化,使無數學子看不到中國文化的真相與精神。
總之,無論身處何方,遇到什么人,錢穆總能守住、擴充其初心,其長達78年的教師生涯從始至終都是為了捍衛中國文化。
由此自然會想起中國第一位教師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都處于流離失所狀態,連個像樣的工作單位都沒有,三千學生中真正好學的也沒幾個,外界更是經常把他當笑話看。雖然如此,孔子仍認真做了一輩子的教師。為什么?原因也在于孔子有極其喜歡、欲罷不能的教育事業。他看清了春秋以來天下大亂的真相,諸侯、大夫、士人等各路人馬為各自利益展開爭奪廝殺,全然喪失人本該有的“仁心”,“禮制”都無以遏制,所以他想盡一切教育辦法,包括整理詩書禮樂、以自己的言行舉止作示范等等,就是為了將自私自利的人改造成至少能替他人考慮的“仁者”。
孔子在錢穆眼里堪稱至高榜樣,開頭提到的黃玉峰同樣將孔子視為偶像,他們分屬不同時空的教育體制,但都是喜歡當老師的人,其教育生涯均可以為“誰會喜歡當老師”提供良好解答。
只是不知道有多少教師會注意到他們,因為近些年教育界冒出的“教育家”實在太多,乃至最不缺的似乎就是“教育家”。隨便上網便可看到,四處都是“教育家”親臨現場指點教育迷津的論壇。有的為博眼球,還特別強調,邀來發言的“教育家”乃是“全國最優秀”的專家、教師、校長等等。
面對“教育家”魚貫登場、真假難辨的各色論壇,旁觀者顯然需要追問一句:他們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他們真的喜歡當老師,真的一輩子都在埋頭從事喜歡且有意義的教育事業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