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岳
摘 要:農村小學寄宿學生是當前小學教育中一個特殊發展的群體,他們在很小的年齡就在學校開始集體生活,很容易在心理和習慣上出現問題,因此對于農村小學寄宿學生的心智健康教育和情感關懷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農村小學;寄宿學生;心智健康教育;情感關懷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4-006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4.037
目前來看,大部分寄宿小學生是因為父母忙于工作而選擇寄宿,較少部分是因為離家較遠。在長期住校的過程中,一些問題逐漸凸顯,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學生因為長期遠離父母在封閉式管理模式下產生了一些心理健康問題,例如孩子性格偏激,部分表現為內向、自私、任性、冷漠……甚至有些學生出現了營養不良和身體的亞健康問題。
小學階段正是孩子們心理和生理成長的關鍵時期,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對于孩子進行恰當的教育和引導,這既需要學校教育的付出也需要家庭教育予以配合。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使絕對不能忽視的,孩子在成長中既需要家庭的物質支持,更需要家庭的情感關懷與滋潤。小學階段的孩子在自理能力上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進步和提高,但是從情感上來說,他們對于父母的依賴感還是很強烈的,在家庭的氛圍中能夠使他們感受到父母的關懷與愛,同時當遇到問題時也能夠有傾訴的依靠,這對于孩子們的情感寄托來說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而小學階段一旦孩子選擇了寄宿,他們所要承擔的不僅僅是學習和生活上的自理,還需要自己去面對很多超出其年齡承受能力的問題,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思想負擔。同時,在農村寄宿學校,從硬件條件來說還是相對較差的,這是需要孩子們來適應和克服的;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孩子們這一階段是非分辨能力還是較差的,容易在群體生活中或者在網絡上沾染不良的習慣,這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農村是社會的基礎,農村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順利進行的有效保證,而發展農村經濟就需要提升廣大農村人口的素質,因此對于農村教育必須要充分地予以重視。針對當前農村小學寄宿生群體出現的問題必須要重視,要結合學生們的主要問題對于學生們開展有效的心智健康教育和情感上的關懷。具體來說,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加強硬件建設,營造“家”的氛圍
目前,很多農村寄宿學生在學校選擇住宿往往是因為父母外出務工,沒有時間照顧孩子,而選擇讓孩子寄宿。但是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習慣了家庭的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而就目前農村寄宿學校來說,一般是條件較差,這對于自理能力較差的這些孩子們來說無疑會帶來一些困難,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一些問題。
因此,要想給農村寄宿學生予以更大的關懷,必須要重視寄宿學校硬件建設,努力把各項基礎設施做好,給學生們營造一個舒適、整潔、溫馨的環境。積極申請上級的專項資金來改善住宿條件,把供水、供熱、如廁、休息、飲食等環節精細化管理,這樣才能夠給學生們營造“家”的氛圍,才能夠使學生們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
二、注重人文關懷,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從情感上來說,廣大農村小學寄宿的孩子們對于親情的情感依賴還是普遍存在的,寄宿生活可能給他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失去了父母的關懷與呵護,情感上的失落和無處傾訴很容易使孩子們產生問題。作為小學的廣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線的管理者,要結合廣大寄宿生群體的需求來注重對于孩子們的人文關懷,多走進孩子們,和孩子們談心并進行適當的引導,特別是引導孩子們正取面對寄宿生活,理解父母的難處,努力適應集體生活,對于部分特殊學生要予以特別關注,防止出現心理、生理問題。
同時,針對小學生認知程度較低,缺乏明確的努力目標的現實,要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們學會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例如,可以開展關于營養健康方面的講座,讓孩子們了解合理飲食和科學運動對于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重要性,讓孩子們改掉挑食的壞習慣,也要知道飯前洗手,飯后漱口,平時要養成早睡早起,積極進行晨練等生活習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就寢、飲食、衛生等習慣。這樣日常生活就規范科學,也就有了一定的寄托。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們適應寄宿生活
對于廣大寄宿生來說,寄宿生活意味著少了那份對父母的依賴,一部分學習較差的學生也缺少了父母的熱心幫助。對此,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適應集體生活,在這里,建立“一比一,一幫一”體驗活動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活動可以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學習精神和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在競爭中共同進步,也能夠創造融洽友好的同學關系,使學生們感受集體的溫暖。
同時,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情況下,可以組織一些學生親近自然,舒緩集體生活壓力的活動。例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組織不同的活動,帶學生走出校園,親近大自然。教師學習一些關于自然的有關知識,并把自然知識教給孩子。每一周或兩周帶孩子到野外考察一次,讓我們的孩子在大自然中經風雨見世面,去開闊眼界,熱愛大自然,成為一個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這樣不僅僅能夠調節孩子們的心情,也能夠開拓學生們的視野,增長知識,進而感受集體生活的溫暖。
四、建立有效的家校聯系機制
小學生還是需要必要的家庭關懷的,在這樣的現實需求,小學寄宿制學校要為家庭和孩子的溝通、交流和聯系提供便利的條件和可能的設施。學校應向寄宿生提供便利的使用電話的條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在學生宿舍內安裝電話,方便學生與家人的聯系。小學寄宿制學校要引導寄宿小學生家長正確認識和積極參與。學校和教師有義務讓家長認識到學生心理成長的重要性,并經常與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生活學習現狀和情感變化。學校應建立定期的家訪和家長會制度,安排一些必要的家長參與的活動。學校和學生遇到的一些困難、問題要及時與家長溝通解決。特別是與后進學生的家長要保持經常性聯系。班主任和生活教師要定期與家長交流,不但要了解每一個學生,還要熟悉每一個家庭,使學校、學生、家庭成為一個整體,共同發揮作用,實現學校教育的家庭化。
總之,對于小學寄宿生這一群體,我們要立足于學生成長需求和農村教育發展的現實,努力給學生們營造適合其學習、生活的平臺,為他們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侯佳.西部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2] 董世華.我國農村寄宿制學校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