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民
教學是交流的過程,是探究的過程,是師生合作、互動的過程。新課程改革倡導聯系生活的教學策略,目的在于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直接的經驗。面對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英語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及時更新教學思想,轉變教學模式,寓英語學習于生活之中,變理想課程為現實課程,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以適應新時代英語教育的要求。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實施英語課教學課改,應從以下五個方面抓起:
一、學案設計精細化,注重挖掘學生潛力
學案制作要遵循“教學內容——學情”的制作原則。學案制作流程為:個人備課+集體備課+主備老師出學案+集體審閱。要注重以下幾點:定教學內容(重難點)、教學深廣度、高考考點,就學流程、環節及處理主次、時間分配比例,習題設置要由易到難、巧妙設計設問,激發學生潛能。同時,檢測題要內容話題化,題型系列化。
二、課型形式多樣化,精心打磨高效課堂
英語課堂根據學科及內容各異,應分為以下五種形式:詞匯課、語法課、閱讀課、寫作課、檢測課、
1.詞匯課。應采用“自主+競賽”的課改模式。教師指導詞匯的讀音和用法,學生自主學習,探索詞匯的記憶和用法,采取單詞拼寫、背誦、完成句子或語篇填空,運用測試等競賽形式落實學習效果,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2.語法課。采用“精準學案制作+精華教學模式。”課堂環節:“自主-合作-展示--點撥”的學習流程。其中,前三個環節應占課堂的80%得時間,教師點撥應少而精。
3.閱讀課。采用“一節(或兩節)自主,一節展示”的教學流程,并應根據教學內容留有充足的自主時間,以保證展示時,學生確實有所得,并通過展示達到鞏固、解疑、提升的效果。
4.寫作課。采用“合作--自主--展示--點撥”的教學流程。學生寫作基礎差,缺乏表達的語言詞匯和句式,。教師應讓學生合作整理出必備的詞匯和句式,然后,自己寫文章,小組選出優秀作品在多媒體實物投影上展示,集體批閱,教師把關,最后,形成成熟的文章。
5.檢驗落實課。采用“自主--合作--點撥”的教學流程。學案采用“提出問題--針對訓練--達標檢測--拓展提升”,達到落實知識,重視能力,全面提高。
三、自主學習充分化,側重合作成果展示
課堂中的“自主”和“展示”時間分配原則,自主大于展示合作、展示,并側重成果展示。自主是學習過程的主要方式,合作和展示必須基于自主充分的基礎上,這樣,合作和展示才能起到點而化之,提綱挈領的作用。
英語作為語言學科,語言學習的特征應側重于展示學習成果,而非思維過程。展示的內容學生以獲得的語言表達,詞匯運用,語句理解,讀寫說為主。其中文本的閱讀和理解是語言學習的根本。英語學習過程,展示過程都應側重語言文本的處理。
四、課堂評價科學化,個人評價+小組捆綁
為了督促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保證學習效果,評價在課堂中起到督促、激勵,效果較為明顯。它可以給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自信、成就感、自豪感。因此,筆者認為,個人評價+小組捆綁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較為適合。
在遵從“優等生展示難題,中等生展示中等題,差生展示容易題”的基礎上,讓學生對自主中暴露出的學習難點進行合作探究,然后,進行展示任務搶領,如本小組展示不佳,則有其它小組展示該任務,分數自然記到該小組名下。這樣,促使小組討論探究有效果、有深度、有收獲。最后,教師對表現優秀的個人和小組加分,促成學習的良性循環,并且,教師對表現優秀者進行獎勵。
五、英語教學活動化,寓教于樂高效化
根據高中學生的特點,定期開展“英語歌曲大賽”,“英語詞霸大賽”,“英語演講賽”、“英語命題作文大賽”等等。顧明遠教授說,學生成長在活動中。只有我們把課堂延伸到課外,把學習的場地拉到戶外,學生的興趣才能濃郁,學習效果才能明顯,學習成績才能提高。
總之,現代教育形式下,創新英語教學課堂教學模式,是一個綜合性發展的系統性實踐過程,我們必須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深化教學改革,在實踐中探索高效的英語教學模式,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專注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和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