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摘 要]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有效的互動教學課堂和評價下,改革作業結構、方式、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勢在必行。
[關鍵詞]優化作業設計;減負增效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知識內化、轉化為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鞏固學生已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發展學生的智力,因此,適當布置一些作業十分必要。
在新課改全面展開的今天,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作業的形式呆板,內容枯燥,要求單一,評價單一,抄抄寫寫的多,機械重復的多,不利于學生語文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這是基于語文作業設計的基礎性上提出的更高一個層次的要求。做,是為了將來能夠更好地學。因此,作業的效果不僅是體現在對于基礎性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發展,進而為他們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么,如何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提高作業的實效性呢?
一、趣——作業形式多樣化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的內心有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現、研究、探索者?!弊鳛檎Z文教學工作者,一定要發現、鼓勵、發展學生的這種需求,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1.畫一畫。
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畫下來。如,學習了古詩《江雪》,可讓學生根據詩文畫一幅“雪天垂釣圖”,體會孤舟獨釣的凄清景象。
2.演一演。
如在學完《公儀休拒收禮物》一文后,為了更深刻體會文中人物的性格,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排演課本劇。這既激起了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的興趣,也培養了合作意識。
3.說一說。
一些敘事性的課文學完后,可讓學生回家講給爸爸媽媽或者小伙伴聽,以達到鞏固課文,加深理解的作用。
二、活——作業內容自主化
1.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
教師考慮家庭作業時,要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多梯級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如教完《徐悲鴻勵志學畫》,為了讓學生對課文中的下列八個詞語“嫉妒、激怒、勵志、疲倦、臨摹、優異、承認、震驚”達到識記、理解和運用這個學習目標,我設計了分層次的訓練,供學生選用:
A層次:
1.抄寫上述八個詞語二遍;
2.說說每一個詞語的大意,試用“激怒、疲倦、震驚”各寫一句話。
B層次:
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盡可能多地用上八個詞語。
2.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方法。
一刀切的作業往往導致“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吃不了”,必然加重后進學生的課業負擔。如果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就可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作業的針對性,讓學業負擔停留在適當的位置上。自主性的作業應當允許學生選擇完成的方式,可以在與爸爸媽媽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三、實——讓作業回歸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闭Z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把家庭作業設計與社會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社會實踐、家庭生活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創新能力。
例如,《奶奶的白發》這篇文章對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達成,可通過讓學生回家數爸爸媽媽頭上的白發,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文中的意義。再而一篇良好的習作也孕育而生,學生們親身經歷過的過程,有話可寫,并且生動有趣,情文并茂。這種貼近生活的作業設計在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毅力、責任心、成就感等方面都表現出積極的作用。
四、新——作業設計要有創新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應該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或問題情境,誘發、驅動并支撐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這種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教師要尋求作業創新,要設計形式多樣、多元化的作業,減少數量提高效能。
同時,教師對作業的評價也是促進語文作業實效性提升的關鍵之一?!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币虼耍處煂τ谧鳂I的評價應注重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特點,營造和諧、寬松、平等的評價環境,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長,尋找問題的根源,同時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總之,提升小學語文作業的實效性是對語文教學成績的關鍵,作為教師應在自己的實踐教學中不斷努力地探索,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根本點,為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西北師范大學王莉《農村小學生課外作業優化設計的行動研究——基于與張掖地區某農村小學教師合作探索》.
[2]《教學與管理》李素林《關于小學生課外作業的幾點思考》.
[3]《小學教學研究》席潔梅《談小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