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 要]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新課改和素質教育,很多歷史教師都認識到改革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對于歷史教師來說,他們的新型教學實踐無法做到體系化、理論化和系統化,在歷史教學中一些必要的教學理念無法做到完全滲透,導致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本文將就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轉變高中歷史教學觀念展開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觀念
我國頒布了新課標以后,明確要求高中歷史教學應該重視構建學生完整的知識網絡,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而不僅僅是讓他們掌握歷史知識和解題技巧,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來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傳統教學中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新舊歷史教學理念的梳理
1.教學方式主體重心的轉移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先由老師講解知識,然后讓學生記筆記,在習題訓練中鞏固知識,完成一種記憶與復習的規律教育活動。這種教學方式一般以老師為主體,按照老師頭腦中的想法講課并將這種“老師的思想”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學生的參與較少,幾乎少有思考感悟的空間,確切來說只是一種知識的灌輸,不利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而新課程標準除了課堂教學,還增加了歷史小制作、調查活動、歷史劇制作與表演等全新的教學活動,更全面直觀的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更加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能充分的激發自己的潛能,豐富自己的知識,達到真正學習的目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的獨立學習。
2.教學觀念由刻板向靈活的轉變
傳統歷史教學側重對歷史事件發展演變的介紹,“以本為本、以綱為綱”長期以來成為老師教學的基本依據,因而形成了“教師教課本、學生記課本、考試考課本”的刻板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了課本的“記憶機器人”,把課本當成絕對真理,沒有自己的想法。這種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學生對歷史本真的興趣。而新課程標準則揚棄了這一傳統的慣性模式,既注重基礎知識、基礎理論框架的構建,又注意讓學生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系統,再對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問題進行分類再整合,使歷史科目主體上的內容大致被劃分為政治經濟文化這三個必學板塊。由此形成靈活的、系統性內化的、多角度多層面的知識體系。
3.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
歷史核心素養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還沒有被重視,但實則這一學習歷史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極為重要。為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趨勢,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我國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研制與構建作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關鍵環節,以此來推動教育發展。所以,新課程標準中將老師以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放到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緊緊圍繞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主線展開:首先,培養核心素養的出發點是老師要設計好深刻的教學目標。老師首先要深刻領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把握好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及其之間的內在聯系。其次,培養核心素養的切入點是創設問題情境。老師可用懸念創設問題情景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的能力。最后,培養核心素養的著力點在于倡導合作探究。這種合作探究不僅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與解釋歷史的素養,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總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但隨著新課標的實行,這一重要素養的培養必定日益更新。
二、新課標下轉變高中歷史教學觀念的策略
顯然,傳統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學生需求,也難以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歷史教學,轉變高中歷史教學觀念,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
1.構建趣味性課堂,激發學生對歷史教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課堂氛圍枯燥沉悶,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也會被降低,教學效率也就難以提高。因此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作用應該是引導者,而不僅僅是傳播知識,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不斷增加歷史知識儲備。要激發學生對歷史教學的興趣,教師可以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比如通過多媒體素材和師生之間的互動來導入課堂,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
2.以新課標為基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歷史事件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運用這些歷史事件,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克服困難等良好的品質。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堅決落實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感受歷史事件來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繼承千百年來形成的優秀的民族精神,通過學習歷史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實現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的目標。
3.加強歷史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滲透
歷史與語文、數學等很多學科都有緊密的聯系,高中歷史包括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等哲學方面的知識,在教學中適當滲透語文、物理、數學等學科的知識,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重要作用,還能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讓學生能夠將知識點聯系起來,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和學科知識網絡,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僅能夠改善歷史教學的質量,對于其他學科的教學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總之,進行高中歷史課堂改革充滿了挑戰性,對高中歷史教師以及學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要注重思考、發現問題,多研究討論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喚起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在提高歷史知識應對高考的基礎上,有更大程度的提高,真正成為歷史課堂的主導者、歷史文化的愛好者,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以及學生學習歷史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楊靜.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探討[J].學周刊,2014(1):177.
[2]李娟.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3,25: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