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
[摘 要]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通過讀,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語句,篇章結構,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的理解。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以朗讀為主,將朗讀貫穿始終。應高度重視讀的訓練,加強對讀的研究,以提高讀的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地位;意義;現狀;朗讀訓練
朗讀是憑借聲音語調,領會作者思想情感的閱讀方法。是把無聲的文字化作有聲的語言,把單純的視覺作用轉化為各種感覺的綜合作用,從而加強對書面語言的理解和掌握。朗讀不僅可增強學生的閱讀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維,引起聯想,培養語感,陶冶情感。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且舉足輕重的教學手段,是語文課堂的本色。然而目前語文課堂上的沉悶現象,卻讓人感到詫異而著急?!昂梦淖詰槵樧x”、“教學千法讀為本”。語文學習,朗讀理應成為語文課堂上悅耳動聽、美妙迷人的樂章。
一、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語文教學離不開“讀”“寫”。但是,“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憑手寫,還要用嘴念。讀人家的東西,念出來,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幾遍就更容易領會。自己寫了東西也要念,遇到念來不順的地方就要改。好文章,要多會。”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這段話,把朗讀的重要性以及“讀”和“寫”的關系講得很清楚了。凡是能瑯瑯上口的好文章,就是因為作者能充分發揮漢語語音特點,注意錘煉作品的音樂性。如果作者忽視這方面的修養,寫出來的文章,也一定讀來詰屈聱牙,艱澀拗口;那樣的文章,即使內容很好,意境極高,也決不會受人歡迎。
二、朗讀的意義
漢語的魅力在朗讀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好的文章會給人一種欣賞音樂的感覺,比如朗讀魯迅的《雪》,朱自清的《背影》,你感覺是在聽一首如泣如訴的小提琴曲;而朗讀蘇軾的《赤壁賦》和王勃的《滕王閣序》,你感覺是在聽一首氣勢磅礴的交響曲。
在語文課堂上,如教學《麻雀》一課,怎樣理解“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崩蠋熅筒捎美首x的方法,讓學生讀中去悟,悟中讀好,直至情真意切,讓心靈顫動,刻骨銘心。投影出示句子,教師指導“語速要快,‘石頭似的語氣要重才能顯出緊張,救子心切的心情。”通過師范讀,生反復讀,師點撥“世界上無論人或動物都有母愛,無私的愛,博大的愛,這種愛是一種奉獻,它能產生強大的、超乎尋常的力量,沖破一切艱難險阻,不畏強暴,不怕犧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讀出這種母愛的感情嗎?”這樣,不僅指導了學生的朗讀,同時以讀促思,讀中悟情,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課堂上老師惟恐講少了而使學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繁瑣的分析講解上,過多、過碎甚至超出小學生實際接受能力的分析擠占了學生積累語言的時間,奪去了學生運用語言的機會,這種肢解課文的講解,使文質兼美的文章變成了干巴巴的幾條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丟失了,學生學起來索然無味,學過后,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三、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朗讀訓練
1.讓朗讀代替講解
初中的語文課堂也許是迫于中考的壓力,教師們越來越重視“講解”。學生們神采飛揚,聲情并茂的朗讀越來越少。沒有熟讀就開始講解,沒有熟讀就開始提問,沒有熟讀就開始討論,這些情況時有發生。所以,課堂上常常會有聽而不聞、問而不答、啟而不發的尷尬。
古人云:“授之以魚,莫如授之以漁?!卑盐恼碌膶哟沃行摹懽鞣椒ㄟ@些結論,或者說這幾條“魚”送給學生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教學應重視提高他們的“捕魚”能力“文章的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與其多“講”,不如讓學生多讀。我國歷史上有無數名垂青史的大學者,大作家朗讀感悟的事例。如楊雄“讀千賦”,杜甫“破萬卷”,白居易讀到口舌生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的古訓,都證明了讀者自身朗讀、體味的重要。語文學習要注重過程,靠朗讀能夠解決的問題,就必須連篇累牘地講解,讓學生在朗讀中讀出情味,讀出意境,讀出神韻,讀出字里行間的情感起伏和深邃哲理,受到熏陶,獲得啟迪。享受樂趣,豈不更好?
2.朗讀訓練,應指導有序
朗讀能夠啟發學生想象,通過想象,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深刻含義,反過來又可以為讀好創造條件。因此,必須結合具體課文進行指導。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師生共同分析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冷到極點,才敢點燃火柴,體會小女孩由“不敢”到“敢”的矛盾心理。以及她在幻覺中見到火爐時的欣喜之情,和火爐不見后的失望、痛苦。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以情悟理,在品詞賞句中領會了文章內涵,想象當時小女孩饑寒交迫,渴望光明,渴望溫暖,渴望食物的情境,從而奠定了學生更好地朗讀文章的基礎,這種“披文以入情”的方法,最易叩擊學生的心扉,是聯系小學生與作者情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朗讀是用有聲語言領悟課文內容,陶冶情趣、體會祖國文字魅力的最佳表現形式,它賜予了書面文字以生命力。好的朗讀會使課文內容立體化、形象化、藝術化。朗讀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只有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不斷地培養和訓練才能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沒有瑯瑯讀書聲的課堂是沉悶的課堂。沒有教好學生朗讀的語文課是失敗的課文課。讓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行動起來,注重練就朗讀硬功,及時改變不怨讀書或不讀書之“怪現狀”,給課堂朗讀以時間的保證,質量的目標,使語文課堂朗讀的樂章出更加優美、雄壯的旋律!
參考文獻:
[1]全國首屆中小學語文素質教育觀摩研討會論文集[C].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2]倪寶元.語言學與語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王麗鵑.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4]王偉.教師口語學[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
[5]現代語文——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刊[J].現代語文雜志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