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杰?尹田田?王渺渺
[摘 要]自然界對人類來說是一個神秘的世界,充滿各種秘密和未知。人類在發展進化的過程中,對自然界進行不斷探索,一直追逐事實和真理的腳步。從上古神時期到如今的繁華世間,人類對大自然的挑戰和認識從未間斷。上古神話傳說精衛填海,黃帝時期的夸父追日,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戰勝自然的愿望。然而,在人類對自然界不斷探索的進程中,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物理現象。
[關鍵詞]自然界;物理現象;物理知識
一、自然界中黑色花非常稀少
自然界因其神秘而充滿魅力,因其魅力而更加美麗。綠色的大地多彩的花朵點綴著每個角落。細心的你是否發現自然生長的黑色花非常稀少,這是為什么呢?
自然界不斷進化,黑顏色的花不能引來昆蟲受粉,不能繁殖,因而無法自然生存下來。在長期自然選擇的情況下,導致自然界中黑色的花朵極其稀少,這就是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提到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么黑色花為什么不能適應自然環境呢?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和研究,終于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顏色光組成,七色光的波長不同頻率也不一樣,因而其具有的能量也不同,頻率越大能量就越高?;ǖ慕M織尤其是花瓣,一般都較柔嫩,容易受高溫傷害。自然界的紅、橙、黃色花較多,這是因為花反射陽光中能量較高的紅、橙、黃三種顏色,不會引起灼傷,具有自我保護的作用。而黑色花能吸收全部的光,在陽光下升溫快,花的組織很容易受到傷害。所以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黑色花的品種便所剩無幾了。
二、海市蜃樓
神奇的自然界總會產生一些奇妙的現象,海市蜃樓便是其中的一種。海市蜃樓是由于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一種光學幻景,簡稱蜃景,是地球上物體反射的光經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蜃景與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條件以及特定時間的氣象特點有密切聯系。氣溫的反常分布是大多數蜃景形成的氣象條件。
夏季沙漠中烈日當頭,因沙土的比熱小,溫度上升極快,導致沙土附近的下層空氣溫度上升的很高,而上層空氣的溫度仍然很低,這樣就形成了氣溫的反常分布。接近沙土的下層熱空氣密度小而上層冷空氣的密度大,這樣空氣的折射率下層小而上層大。當遠處較高物體反射出來的光,從上層折射率較大的空氣進入下層折射率較小的空氣時被不斷折射,其入射角逐漸增大,增大到等于臨界角時發生全反射,這時,要是逆著反射光線看去,就會看到蜃景。
三、“白霧”的形成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越來越深。寒冬的早上,河水上方的空氣中彌漫著層層“白霧”,仿佛人間仙境;然而夏季的早上卻不容易出現這種“仙境”,這是為什么呢?
任何溫度(絕對溫度達不到)下水都存在蒸發現象。寒冷的冬季,晝夜溫差大,早上氣溫比較低,蒸發的水蒸氣遇到較冷的空氣就會液化成小水珠,漂浮在水面上空,形成“白霧”。太陽出來后溫度升高,空氣中的小水珠重新汽化成水蒸氣,“白霧”現象消失。夏季晝夜溫差小,早上的氣溫也比較高,蒸發到空氣中的水蒸氣無法液化成小水珠,因此水面上空不容易出現“白霧”。
四、 不同形態的云
“藍藍的天空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縈繞在耳旁。音樂是美妙的,大自然是神奇的,晴天白云,陰天烏云。不論白云還是烏云,每時每刻都有不同的形態,這些不同顏色不同形態的云是怎樣產生的呢?
云是由許多水蒸氣分子凝聚成小水珠組成的集合體。當晴天時,如果空氣中沒有任何雜質,水蒸氣分子就無從依附。一般情況下,水蒸氣分子之間相互吸引的能力很小,彼此碰撞后又分開。即使它們聚合起來形成細小的水滴,但是其形成的小水滴很微小,因而迅速被蒸發掉。不含粉塵顆粒的小水珠反射太陽光,反射光線進入人眼時就會看到白色的云。然而在陰雨天氣,降雨需要滿足一定條件:云層中的小水珠達到飽和水氣壓同時必須含有大量的凝結核(黑色塵埃)。含有大量黑色塵埃的云層,就像是一個“黑體”,將照射在上面的太陽光全部吸收,因而看到黑色的云。在一定的水氣壓和大氣運動的條件下,就會演變和轉化成不同形態的云。
五、 彩虹的形成
彩虹是一種雨后常見的景象,人們經常見到的彩虹,是由于雨滴或霧滴對太陽光折射和反射而產生的一道七色的光譜,從物理角度來說,它是一種光學現象。當空氣中集聚大量水蒸氣時,陽光照在水蒸氣中的小水滴上會折射出七彩的色帶。通常彩虹多出現在雨后,這是因為雨后空氣中的水蒸氣非常多,此時陽光在水蒸氣中發生折射和反射,就容易出現彩虹。彩虹一般分為2種:一種內側是紅色而外側是紫色,俗稱“虹”;另外一種彩虹被稱作“霓”,內側為紫色而外側為紅色。霓和虹都是陽光經小水珠折射和反射的綜合效果。光線被水珠折射兩次反射一次形成虹;折射兩次反射兩次就會呈現霓。由于“霓”比“虹”反射多一次,光線的強度較弱,所以并不常見。
六、 結語
自然界的許多現象都可以用物理學知識來解釋,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應加強與自然現象的聯系,養成善于發現善于思考的習慣,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讓物理知識走進自然,將自然帶入物理課堂。
參考文獻:
[1]陳連友,張寶貴,陳小雷等.出現海市蜃樓的天氣特征分析[J].氣象,2008,11(34):84-88.
[2]周燕.海市蜃樓的光學原理[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4,12(43):44-45.
[3]葛新才.虹的光學原理[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0,11(29):57-58.
[4]呂曉陽.霓虹形成的光學原理[J].廣西物理,2001,1 (22):37-39.
作者簡介:李曉杰(1987-10—),男,漢族,齊魯理工學院助教,畢業學校:曲阜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凝聚態物理。
尹田田(1989-8—),女,漢族,齊魯理工學院助教,畢業學校: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光學設計。
王渺渺(1987-1-),女,漢族,齊魯理工學院講師,畢業學校:山東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語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