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紅?秦春蓉
[摘 要]獨立學院作為一種新型的辦學模式,近年來發展迅速,但相較于公立大學,大多數獨立學院在師資力量、生源質量、科研水平、國際化水平等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如何有效提高和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獨立學院往往面臨著更大挑戰,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獨立學院要想獲得持續的發展力,人才培養是獨立學院發展的生命線,而教材是人才培養的生命線。本文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為例,結合該校的教材建設與管理現實,分析了高校教材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就高校教材建設與管理策略做了思考。
[關鍵詞]獨立學院;教材建設;調查
多數獨立學院將培養目標定位在重點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之間,但大多專業克隆母體高校,不少獨立學院連教學大綱、課程設置等都是照搬母體高校,教材更是“拿來主義”。用一本、二本學生使用的教材,來培養三本的學生,結果是讓大多數學生和老師都感到無所適從。老師在給學生上課時,發現許多理論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也不容易接受,專業課更是如此。為全面了解獨立學院專業課教材建設的現狀,本文專門針對該校淬煉商學院的專業課教材建設情況展開調查。淬煉商學院主要開設專業: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工商管理(含人力資源、物流管理方向)、資產評估4個專業,數據主要以調查問卷形式在全院采集:面向老師發放問卷38份,收回31份,有效問卷31份;面向學生發放問卷120份,年級涵蓋大二、大三、大四(大一新生尚未開設專業課課程),回收問卷119份,有效問卷119份。
一、教材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目前,該校開設經管類課程30多門,已出版教材(5門)和在編教材(6門)還不能滿足全院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需求。對于非自編教材,“權威教材”所占比例很大。
1.自編教材新穎性不強
教材是對現有成熟理論的高度凝結,不可避免地存在滯后性特征。如何讓深奧的理論變成學生淺顯易懂的知識,是每個教材編寫者的責任。有學生認為目前的專業課教材“太枯燥、太繁瑣、太死板”,內容的處理不夠精煉,學生在學習時無所適從。
傳統教材的案例多來源于經典案例的解讀。而教材的使用者——學生基本屬于95后,網絡環境對他們的生活成長影響非常大,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讓傳統教材的局限性越發明顯,案例無法與生活較好地結合,學生在面對教材時猶如雞肋般食之無味。
2.缺乏教材選用、管理和評價體系
學校的教材建設還停留在“教材自編率的增加有利于學校本科教學評估、打響知名度和提升競爭力”階段,忽視了教材選用需符合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很多老師在選擇教材時沒有明確標準,“人情教材”、“權威教材”泛濫。
3.學校對教材建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足
獨立學院起步慢,缺乏政府支持,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教材建設投資見效慢,收益回報少,從表面看不急迫,這成了很多高校避而不談的區域。
二、加強教材建設的對策
1.深度開發校企合作資源,建立教材網絡案例庫
加強與企業的對接,尤其是與現有校企合作企業的銜接,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結合起來,獨立學院在自編教材時需考慮企業的實際需要,多點干貨,少點理論,多點“接地氣”的案例闡述理論,形成學校-學生-企業模式,推動教材建設盡量講求實踐性,增加應用性,減輕教材“晦澀、枯燥”的尷尬局面。教師在自編教材時盡量選取近幾年的熱點案例,將收集到的案例歸納整理,建立網絡案例庫。
2.加強教材編寫隊伍建設,探索制定“應用型”教材的評價標準
建立科學的教材評價體系是優化教材建設的重要手段,教材質量的好壞是教材建設的重要衡量標準。使用者最有評價的權利,高校應該盡快成立專業的教材編寫隊伍,改變目前教材建設各自為政,隨意而為的現狀,同時建立教材跟蹤制度,對老師、學生在教材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形成有效的教材質量反饋機制。
3.建立激勵機制,大力開發“精品教材”
加大對優秀自編教材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力度,對于優秀自編教材,學校應當及時給予表彰鼓勵。同時著眼開發“精品教材”,結合獨立學院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學習模式,弱化基礎理論,側重學生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開發。
三、結語
教材建設關系高校的生存與發展。縱觀高校教材市場,教材編寫五花八門,多數教材的內容“繼承”多、創新少。獨立學院的專業課教材不應該再沿此老路走下去,應另辟賽道。
參考文獻:
[1] 宋慧杰. 高校教材創新管理的對策研究 [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6, (12): 156-157.
[2] 戚鵬, 邢鵬. 高校教材建設工作問題及對策分析 [J]. 高校教育管理, 2009, 3 (4): 80-82.
[3] 李湘軍. 淺析高校教材建設與評價 [J]. 中國電力教育, 2011 (10): 73-74.
[4] 陳琳, 蔣艷紅, 李凡等. 高校教材建設的時代性要求研究 [J]. 現代教育技術, 2011 21 (10): 20-23.
作者簡介:李義紅(1985-),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秦春蓉(1982-),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服務管理。
資助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731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