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服務創新與發展的必要性,接著從注重數字化資源建設、加大圖書館工作人員和用戶的培訓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服務創新與發展戰略。
關鍵詞:“互聯網+” 圖書館服務 創新
中圖分類號:G2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01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入到公眾生活的多個方面,社會公眾的閱讀媒介也開始發生轉變,從原來的紙質閱讀轉化為紙質媒介與多媒體并存。“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也在轉型升級,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與發展,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社會公眾的閱讀需求,促進圖書館的持續發展。
一、“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服務創新與發展的必要性
圖書館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重要推動力,在科學知識文化傳播、豐富公眾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在互聯網時代,大眾開始運用互聯網去檢索信息,圖書館服務創新與發展勢在必行。
1.讀者閱讀方式的轉變促使圖書館服務創新與發展
在2016年的調查報告中顯示,2015年我國全面圖書閱讀率接近60%,數字化閱讀比2014年上升了將近10個百分點,甚至開始由超越傳統閱讀的勢頭。在這些閱讀方式中,手機閱讀的增速最為明顯。作為圖書館來說,要適應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結合其傳統優勢,避免被“邊緣化”。
2.增強圖書館競爭力的必然需求
在傳統圖書館發展過程中,其壟斷性服務一直是其競爭力所在,當然還離不開為讀者提供信息服務的圖書館員。但是伴隨著互聯網的深入,一些商業性質的信息機構開始發展,這些商業機構的服務內容甚至擴展到了圖書館的一些領域,圖書館原有的信息提供者的絕對優勢地位受到了影響。當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分為了文獻、電子以及網絡信息資源的時候,使圖書館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傳統的守著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文獻服務的方式難以滿足讀者的需要。為了進一步適應形勢的變化,需要圖書館從原來的陣地服務延伸為陣地服務與網絡服務結合的方式。對信息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進而為公眾提供專業化服務。
3.更好的滿足社會公眾的閱讀需求
國家越來越重視全民閱讀,大眾的閱讀量也隨著增長。科學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型圖書管理方法開始應用到圖書管理工作中去,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在圖書館工作方面仍舊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就當前圖書館的發展狀況來看,一部分圖書館特別是基層圖書館,承受的壓力非常大,由于經費的限制,在文獻經費投入方面不足,這就直接導致館藏資源不足的現象突出,這個特點限制了數字化文獻資料工作的整理與開展。加上創新意識不足、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跟不上等都會制約圖書館服務工作的開展,不能很好的滿足公眾的多元化閱讀需求。
二、“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服務創新與發展措施
1.注重數字化資源建設
第一,把圖書館中一些優質的文獻資源逐步轉化為數字資源。圖書館都比較重視藏書,其中一些紙質圖書資源由于經歷的時間比較長可能會出現一定的破損現象,已經不能再進行對外借閱。作為圖書館管理人員,要針對這種狀況制定措施,把這些文獻資源進行篩選,把價值比較高的一部分圖書進行二次的掃描和整理,像地方志、人物傳記以及年鑒等特色館藏,通過壓縮、識別等現代化技術的運用,把紙質文獻資料轉化為數字化資源,進而建立多媒體數字資源庫,從而實現優秀的文獻資源共享。
第二,結合用戶對資源的需求,建立相應的專題數據庫。對于圖書館工作人員來說,要主動跟閱讀群體交流,明確他們的需求,這樣才能有更明確的文獻資源整理目標,運用搜索引擎來查詢網絡信息資源的分布,滿足讀者對信息資源的需求,建立相應的網絡數據專題信息庫,從而保障圖書館資源的完整性與有效性。在建立了專題信息庫之后要及時更新與整理,跟蹤其網絡銜接變化,
第三,運用圖書館的資源優勢開展網絡公益課堂
為了迎合讀者對于知識的需求,圖書館可以借助其資源優勢,利用互聯網開展相應的公益課堂,讓讀者能夠運用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開展在線學習活動。圖書館方面可以進行專業類別的劃分,通過圖書館網站、公眾號或者微博等形式把專業課程開展的信息發送給讀者群體,讓讀者能夠結合自己的時間去選擇公益課程的觀看。在學習的時候,讀者還可以跟教師進行相應的互動。此外,可以招募一些專業知識比較強的讀者擔任授課教師,把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2.加大圖書館工作人員和用戶的培訓力度
首先,強化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人才是一個單位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管理服務創新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只有不斷強化內部人員的綜合素質與知識結構,才能讓他們為讀者提供更為專業的數字化服務,讓讀者潛移默化的接受圖書館文化。對于圖書館學來說,這門學科是不斷發展的過程。傳統的圖書館的信息流通服務技術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工作人員要善于利用現代化的信息設備與技術,來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由于部分圖書館工作人員不是本專業出身,直接導致他們的專業知識不到位,缺少相應的專業管理技能。管理人員隊伍中缺少科班出身的計算機人才、管理人才等,讀者的多元化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圖書館的功能難以得到發揮,甚至成為了一部分讀者消磨時光的場所。因此,這就要求圖書館員要把原有的格局打破,能夠學習專業化的知識,對前沿的專業動向有所了解,讓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得以更新。
其次,強化對圖書館用戶的培訓。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以對圖書館用戶進行相應的培訓,讓他們對圖書館的館藏有所熟悉,明確圖書館的業務范圍,結合用戶的需求進行培訓,制定相應的計劃,對網絡時代的用戶需求特點進行分析。在培訓的時候對他們進行簡要的館藏目錄指導,讓他們能夠有信息資源檢索的能力,幫助他們篩選、分析與整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模式
首先,提供移動圖書館服務。作為數字圖書館的延伸,移動圖書館加入了相應的數字版權技術,能夠利用網絡把資源發送到用戶的移動終端設備中。比如,用戶可以用手機登錄移動圖書館來檢索書目信息,在線閱讀相關期刊等,還可以運用手機等的電子郵件功能來接收圖書館的信息通知。通過有效的信息資源整理分析、定題報道等動態化的讀者服務,進而形成職能信息查詢體系。比如,國家圖書館就針對移動終端設備設立了“掌上國圖”的服務,可以供地方圖書館借鑒。
其次,提供自主檢索與借閱服務。生活節奏的加快讓讀者對圖書館服務需求的期待也在提高。他們希望能夠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內找出自己需要的圖書資料,圖書館引入自主檢索及其與借閱機器是大勢所趨。這些先進的圖書館設備要擺放在圖書館中比較顯眼的位置。當讀者進入到圖書館中,能夠通過檢索查詢到所需求的圖書信息資源,那么這個圖書的藏書號以及借閱狀態等都會出現在讀者眼前。圖書館套及時更新設備,從而節省讀者文獻信息查詢的時間,提高讀者的滿意度。
結論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從原來的人工服務轉向了智能化與個性化。圖書館要重視“互聯網+”的戰略思維,注重數字化資源建設,強化相關人員培訓,提供多樣化服務模式,讓圖書館迎合大眾需求,成為大眾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渠道,進而為提升我國的國民素質做出應用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初景利,吳冬曼.圖書館發展趨勢調研報告(三).資源建設和用戶服務[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 3 ).
[2]蔣蓓蓓,劉福祥.新時期公共圖書館員服務理念與服務心態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 21).
[3]劉莉,郝志福.數字閱讀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創新[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