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英
摘 要:本文首先從網絡流行語的沖擊、信息受眾地位和作用的變化,漢語言文學教學和現實生活的脫節三個方面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發展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規范漢語言文學教學,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網絡流行語,并利用網絡平臺,提升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新媒體 漢語言文學 發展
中圖分類號:H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1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傳統媒體發展而來,也可以說是一種環境。主要利用數字技術以及電腦、手機登終端設備,為用戶提供信息的傳播形態。在進行信息傳播的時候,只需要一部手機或者計算機即可,讓公眾獲取信息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取信息。而且信息接收者跟傳遞者之間的交流互動非常頻繁,擴充了信息的來源渠道。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給漢語言文學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和挑戰,認真分析當前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特點,找出走出發展困境的對策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發展困境
1.網絡流行語的沖擊
在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形勢,這是必經之路。站在網絡流行語要實現的目標來看,豐富的網絡語言能夠不斷豐富現代漢語的詞匯量,也讓漢語表達方式更加多元化,為我國漢語體系的發展帶來了新變化。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網絡中所流行的語言正是個性化時代的體現,可以說在表達方式上獨具匠心。跟傳統的語言表達方式相比,網絡語言在表現人物情緒等方面更為獨特,也符合人物內心的情感表現,特別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和關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比如,“咆哮體”等語言表現形式,就體現出網絡流行語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但是,作為語言形態的一種,網絡流行語不是規范化用語,只是娛樂大眾的語言,在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沖擊了社會意識形態,特別是在傳統歷史文化方面,群體觀念認知方面,甚至是道德觀念方面,對這些群體秩序產生了一定的破壞。這種語言體系是傳統文化內涵的異化,讓學生群體的傳統漢語用語習慣發生了改變,像“我”是“偶”,“怎么了”是“腫么了”,“什么”是“神馬”等,這是對傳統漢語用語的顛覆,也改變了漢語的語序。
2.信息受眾地位和作用的變化
在新媒體背景下,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優勢明顯,呈現出超媒體、數字化以及無邊界的主要特點。網絡用語的出現讓信息受眾的地位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導致了網絡平臺與信息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出現了差異。傳統漢語言教學過程中,學生接受到的信息就是單方面的教師教,學生學,受眾跟傳播者之間的平等交流還存在難度,而新媒體的使用和普及徹底打破了這一點。網絡流行語的發展導致受眾的語言習慣發生了改變,書寫習慣也在變化,不再局限于紙質為媒介,于是出現了一種“提筆忘字”的現象。比如,人們要表達喜歡,在網絡打字就出現了“稀飯”這樣的網絡流行語。在大眾越來越依賴電子媒介的今天,漢語言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大眾已經不再習慣從紙質媒介中感受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和內涵,漢字的優美性根本無法展現。新媒體的特點是公眾性與互動性,在傳播形態上也出現了“低門檻”的特性。網絡信息量龐大,在方便大學生隨時隨地分享知識的同時,也導致接受信息的重復、冗雜,垃圾信息充斥其中的現象。不健康及歪曲事實的網絡信息增加了受眾群體選擇信息的難度,社交軟件的逐步推廣與應用,信息傳遞方呈現片段化的特點,使得部分大學生思想變得越來越浮躁,很難獲取系統的知識,長期會使他們不想花費精力去思考信息來源是否準確、是否客觀,其連貫思考的能力也受到了影響,思維出現片面化特點,阻礙了漢語言文學人才的培養。
3.漢語言文學教學和現實生活的脫節
縱觀各個高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可以看出,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占據主流位置,屬于平面式的教學模式,理論知識講解花費的精力很大。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的就是人們在歷史長河中總結生活詞匯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忽視新一代學生對漢語言獨特的感知和把握方式。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只是知識傳播的接收人員,同時也是思想表達的主體。他們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能夠進行角色之間的互換,讓原有的知識信息傳播者跟接受者的明確界限被打破,信息傳播者跟接收者之間開始出現了融合。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單層次格局出現了改變,朝著多層次的方向發展。
二、解析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發展困境的策略
隨著微信、微博以及朋友圈、貼吧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大學生人群中的滲透,日益壯大的新媒體空間成為新時期漢語言文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是經濟高速發展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勇于追求創新,漢語言文學教育工作要結合這些人群的特點,善于利用網絡平臺來提高工作成效。
1.規范漢語言文學教學,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網絡流行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漢語言文學也在經歷著變革。作為漢語言文學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能夠對網絡流行語有個正確的心態去認知,客觀、理性的看待網絡對漢語言發展帶來的變化。網絡流行語為某一些詞語賦予新的含義,這是漢語發展的又一個新的趨勢。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網絡流行語的整個水平良莠不齊,有一些網絡流行語跟漢語的發展規律相吻合,有一些是完全違背漢語知識體系,很不規范,需要辯證看待,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能全盤接受也不能全盤否定,教師只有正確引導學生去正確看待這些網絡流行語才能滿足新形勢的發展需求。
2.利用網絡平臺,提升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
網絡教學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在新媒體發展環境下,網絡資源成為漢語言文學教學的一部分。在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時候,要把主動宣傳與客觀滲透結合在一起,學生可以通過云盤、錄像、光盤等多種形式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形成自己獨特的漢語言知識結構體系,實現參與者之間的平等交流。讓學生從原來傳統漢語言文學教育中的接受者變成互動者。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可以把理論教育跟情景教育結合在一起,積極運用“微課堂”等平臺,為大家推送漢語言知識學習的視頻,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來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活動。在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方式也要隨著發生改變,漢語言文學教育工作者要具備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讓自身信息的傳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為主動滲透做準備。比如,可以建立一個漢語言文學知識公眾號,讓學生關注這個公眾號,在公眾號中跟學生就漢語言文學知識進行互動,從新媒體傳播的復雜的信息中找出有用資源,明白當前大學生關注的信息方向,針對課堂教學問題,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有效的信息進行討論,爭取讓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利用網絡的即時性特點建立形式多樣化的網絡教學活動,并對熱點問題的積極參與要有意識地引導,通過發布、轉發一些話題來滿足學生的知識學習需求。充分利用新媒體的“草根性”特征,提高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滲透力與感染力。
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時代,網絡語言的滲透,漢語言的發展呈現出新的趨勢,對漢語言教育的工作要求也逐步提高,在教育教學工作開展中,漢語言文學教育工作者要能夠認識到新媒體時代的工作特點,針對新情況進行研究,采用新的工作方式,占領新媒體陣地,遵循新媒體規律,規范漢語言文學教學,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網絡流行語,并利用網絡平臺,提升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黃踐.論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3):60-64.
[2]吳玉成.對目前黨校漢語言教學培訓中存在問題分析[J].考試周刊,2014(53):30-49.
[3]羅義華.對漢語言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的探討[J].祖國,2015(6):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