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瀅
摘 要:小學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礎,對日后人生歷程影響深重,因此必須予以格外重視。自課改以來,小學教育明顯受到重重困境,無論是“三三制”、“271”,還是“先學后教”,這些改革成功的典型,并未能力挽狂瀾。大部分小學學校仍在艱難探索,抑或駐步不前。教學空間被打破了,教學方法也如雨后春筍驟然增多,教師們面對這一新鮮處境可能還不知所措。
關鍵詞:小學 課堂教學 教學困境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0-0-01
小學階段的兒童有其自身特點,小學課堂教學也獨具其特色。教師的教學對象各異,各式各樣的的教學環境,復雜的教學要求,必定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難。現在,我們要毅然穿越這些阻礙,政府跟學校急需密切合作,教師們應不斷加強自身能力,以迎接未來接連不斷的挑戰。
一、小學課堂教學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文化沖突
學生與教師各自擁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教師因其特殊的教師文化,中心必不可少會旁落于其教育方針及教學大綱。而小學生的年齡尚小,課堂也并非其吸收文化學習知識的唯一場所,課堂之外,家庭、社會的影響不容小覷。這些不同來源的文化,必不可少的會產生一些難以解釋的矛盾,而當這些矛盾出現在課堂上,為解決這些難以解決甚至無法解決的矛盾,所有煞費苦心的舉措必然付諸東流,師生沖突可能因此埋下伏筆。小學生自主意識弱,價值觀尚未形成,師生間的沖突幾乎不會演變的劇烈。師生存在文化差異,然而差異未必一定產生沖突,如若學生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或者能同化教師傳播的主流價值也未可知[1] 。
2.小學生挑戰課堂中的權威
眾所周知,課改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教師也必將退出其高高在上的權威地位,甘心只做陪襯紅花的綠葉。教師放棄其主要地位并非意味著其位置的次要性。老師的經歷、閱歷及能力無可否認都必然高于學生,從教學地位而言,學生無疑高于老師,然而只于教學而言,老師具備其無可替代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正如韋伯所說,“權威和組織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組織就必然會產生權威”[2]。而學生一旦躍起挑戰這種權威,必然造成無法化解矛盾,造成僵局。而且,這種權威保障了教學過程順利地進行。需要意識到的是,這種權威,可以說是知識的權威。正因孩子的混沌,需要一片光來指引生長方向。這種權威是溫和的,自由的,毫不沾染傳統權威力的暴力因素,它更像是一種強烈的吸引,就如古希臘學者對真理的狂熱,意大利畫家對美的渴望,真理與美因此而變成權威。教師的權威其實來自于學生對知識的向往。而學生一旦對這種權威產生錯誤的認識,后果不堪設想。
3.教學過程教多于學
因為教學指標的存在,教師無法不受到迫切的壓力,好學生因此更受到喜歡,某些學校甚至發生勸退事件。在課堂,老師針對考試內容夸夸其談,其它一概等閑視之。答案至高無上,筆記重于泰山,教材至關重要,教材的推薦讀物也順理成章成了閑書,遭拒于教室門外。而且,應該注意到,教師們并非有意為此,只是迫于教學指標、升學壓力[3]。
二、有效解決小學課堂教學困境的對策
1.妥善處理師生關系
小學生大致處于6至12歲年齡段,身體及心理正處于迅速發展的狀態,思維活躍,智力陡升,是身心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這時學生開始接觸抽象思維,是獨立思考的伊始,而且由于尚未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其身心相對少年而言相對穩定及協調。除此之外,學生的心理此時絲毫不加掩飾,喜怒哀樂加以顏色,形之于外。因此,教師可以輕易解讀孩子的心理,并施以相應的態度去親近孩子,幫助孩子。最后,學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人生觀及價值觀尚處于萌芽期。教師應充分理解教育的意義,明確崗位的要求,提高教學能力,塑造個人人格魅力。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將精力專注于每一個孩子,聆聽其心聲,指引其人生道路上前進的方向。課改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將焦點還給學生,教師不在顯得重要,學生們得授以“漁”,將無處不撒網下兜。但同時,學生們仍是幼稚的,心理發展尚處萌芽,對世界認知仍依賴教師的悉心引導。因此其難點在于如何引導孩子,發現充分挖掘其潛力。于是教師授之以漁,并不能一勞永逸,仍需時時刻刻細心觀察,對孩子身上所展露出的隱微征兆作出適當的舉措。如此一來,師生關系變得微妙起來。比起從前三尺講壇上的巨人,如今更像運籌帷幄的力士。課堂的活躍也不再是師生互動,而是學生間的談論辯論。主角轉變了,師生關系因此消去其緊張矛盾的部分,變得歡快融洽起來[4]。
2.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效率
對教師教師來說,應當盡其所能,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好孩子人生的導師,而不是只顧眼前,滿足于一紙考卷上的優生。學校應該重新正視真正教學的目標,應制定正確的教學方針。在課堂上,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讓孩子們踴躍參與其中。
3.加快課改進程
課改以前,傳統的教學方式多為死板的填鴨式,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昏昏欲睡,兩者之間缺乏互動。教學空間只限在課堂,一切以考試至上,從而忽略學校的主體是學生。而且,教師身兼繁瑣的任務,面對升學指標的壓力,難免無法顧全所有的學生,成績落后的學生有時遭到忽略。課改后,多數教師還未充分理解嶄新的教學模式及其意義,對新型的教學工具未充分熟練掌握。同時,某些地區可能還處于某種觀望模式,遲遲不能下定決心改革。而且,在某些偏遠地區,教師的能力也受到嚴重考驗,對課改單單只知其名,不識廬山真面目,在實施的方面的艱難可想而知。因此,就目前而言,課堂仍可以說是封閉式的,死板僵硬的。這也是改革初期的必經之路。讓教師及社會充分意識到課改真正的目的,及其所具有的重大意義。拋棄迂腐沉悶的古老教學方法,推陳出新,讓學生感受到智慧的魅力,從而愛上學習。
結束語
小學教育無比重要,社會及學校應給予格外重視,關注其發展狀況,共同努力,讓教育事業蒸蒸日上。
參考文獻
[1]章喬軍.小學生課堂交往學習中存在的障礙及教育策略分析[J].學苑教育,2013 (17):16-16.
[2]楊晉一.教學困境與教師課堂決策中的協商機制[J].教育學術月刊 ,2012 (3):102-105.
[3]楊蘭.教學困境與教師課堂決策中的協商機制[J].教育學術月刊,2012,(03):97-100.
[4]羅菊芳. 小學教師課堂教學困境與對策研究[J]. 吉林教育, 2016(2):179-1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