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斌
【摘 要】初中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有一定區別,信息技術是一門培養學生的技術的學科,所以信息技術的教學也應以實踐為主,要讓學生學了這門課之后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術而不是背一些計算機理論知識。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 學生 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138
教育部2000年頒發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信息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手段,為以后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又怎樣培養這些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富有創造力的教學主體,才能煥發學習主體的創造活力。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學生的自主獨立學習將成為可能。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協作學習都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否則教學活動或學習活動就無法進行。
在教學中,可以把學習所需要的資料預先植入教師的主機上,上課時可以通過網絡很方便地傳送到學生的計算機上,學生使用自己的計算機根據老師提出的學習目標在網絡中尋找相關資料來完成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提供的傳輸功能相互討論,取長補短;也可以向老師詢問學習的難點,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反復學習,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則可以進行深層次的練習。來自網上、老師、同學的大量資源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堂,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二、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是指客觀存在的信息和信息活動在人們頭腦中的能動反映,表現為人們對所關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觀察力、分析判斷能力及對信息的創新能力。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的社會,對信息量把握的多少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信息意識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感受力、觀察力和對信息的斷判、捕捉能力,而應用信息的能力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上。因此在教學教程中應著重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能力的培養,培養出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
三、加強知識的整體化、系統化、條理化
傳統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經常出現以下幾種情況。首先,備課中,沒有從整體教材或者總體課程出發,直接進入教材各個章節,即邊講邊備課,這樣,學生對課程教材根本沒有立體結構感;其次,教師在初中教學中進行的備課對其教學方法產生一定影響,對知識零散的講解使初中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不能完全依靠方法完成。
這種教學方法的效果不好,學生對近期知識掌握較好,而對學過時間較長的知識則逐漸遺忘。這顯然不是我們的教學目的。所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知識之間的聯系加以重視,將知識整體化、系統化、條理化。如學習FrontPage,可設計一節網站制作課,對以前所學網絡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和延伸。過去的經驗和相關研究證明,在相對有序的結構中提取相對有序的知識,必然是迅速而準確的。顯而易見,如果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具備整體化、系統化、條理化的特點,那么他的知識就會更具備可利用性,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及時準確地提取相關知識,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建立起有效的知識結構,使知識條塊化、網絡化、鏈條化。如學習Excel圖表時,結合數學學科中的統計人口實例教學等。
四、注意作業布置的針對性和層次性
在新課改的影響下,我們提倡“人人學信息技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信息技術”,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所以,教師布置作業時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精心設計或選編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作業既要體現教學內容,又要符合學生現在的思維能力,布置作業要遵循以下原則:“有效規劃,注重發展學生能力,起點低,重點突出,精心設計。”題目過于簡單或復雜,都會影響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從而達不到作業的效果。作業的內容要有一定的坡度和難度,應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模仿到創造,到再創造的發展,做到環環相扣、逐步提高。例如:學習《因特網的應用》這一單元時,我們可以這樣來布置學生作業:
A類題:(1)觀察我校計算機網絡教室的組建情況,了解并記錄計算機網絡的硬件組成及功能。(2)我們學校的網絡從連接區域劃分屬于哪一類?從拓撲結構劃分呢?(3)你知道的搜索引擎有哪些?如何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資源,自己動手試試。(4)你遇到過QQ號被盜的事例嗎?如何防范網絡信息安全和計算機病毒?
B類題:(1)識別常見常用的網線,并自己制作一根網線進行連通測試,了解制作網線的工具以及線序的正確排列(以雙絞線為例)。(2)為自己申請一個電子郵箱,給自己的親人或朋友發一封電子郵件告訴他們你的學習情況。
分層布置作業,讓有能力的學生都能“吃飽”,也能讓基礎差一些的學生“吃好”。A類題是基本題,緊扣當天所學內容,主要目的是用來鞏固新知識,是針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設計的;B類題是拓展題,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中,需要注重學生操作能力、認知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要意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為學生創設出適宜發展的情境,合理應用多媒體資源,應用各式各樣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提問、交流、合作,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探究,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