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斌
摘要 通過對太湖縣藺草生產現狀的分析,以及對其生產過程各環節的摸索,總結了藺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太湖縣藺草生產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藺草;生產現狀;栽培技術;安徽太湖
中圖分類號 S56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024-01
藺草是近年來太湖縣引進種植的一種新型作物。為使藺草生產技術進一步完善,并在此基礎上迅速推廣,以及為正確指導太湖縣藺草生產提供參考,筆者結合8年來的生產實踐,分析了太湖縣藺草生產現狀,總結了藺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1 太湖縣藺草生產現狀
1.1 引進生產概況
太湖縣藺草生產始于2010年,已有8年的栽培歷史。當年太湖縣通過招商引資項目從日本萩原株式會社蘇州種植基地引進新品種藺草1號進行試種。2010年11月,太湖縣城西鄉樹林村某種植大戶在其流轉土地示范種植0.33 hm2;2011年6月,收獲干草9 t/hm2,純收入逾1.8萬元/hm2。同年,在田繁殖秧苗2.7 hm2。
2011年11月,太湖縣城西鄉繼續種植藺草13.5 hm2;同時,該縣新倉鎮試種1.4 hm2,獲得成功。
2012年,太湖縣種植藺草20 hm2;2013年,種植13.5 hm2;2014年,僅剩6.7 hm2。2012—2014年,藺草種植面積持續下降。究其原因是藺草收割后貯藏環節上出現問題,農戶收割大量藺草鮮草后,由于天氣陰雨,無法及時曬干,多數霉變腐爛,損失較大。要改變這種“靠天收”的生產現狀,必須要在貯藏、加工上下功夫,更要依靠龍頭企業帶動。
2016年,以太湖縣綠豐源農業有限公司為龍頭,依托蘇州荻原弘業藺草有限公司技術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以土地、設備和資金入股,形成了生產、初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2016年,藺草種植面積迅速發展到55 hm2。至2018年,藺草種植面積已達130 hm2。藺草烘干和初加工設備的投產使用,解決了鮮草采后曬干的難題。
1.2 藺草生產發展的顯著特點
1.2.1 以單純生產型向產業型轉變。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帶動藺草生產發展;以種植大戶等新型主體為基礎,以訂單生產收購為紐帶和嚴格的質量監管為保證,初步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
1.2.2 藺草產品生產檔次定位高。太湖縣藺草生產在項目引進時,生產的藺草產品檔次定位高,原料通過初加工后,有直接出口到日本的,用于生產榻榻米;有銷往國內的,用于編織高檔草席。該草不宜曬,只可烘干,才能保證其商品性。銷售渠道采用訂單完成,產品質量有一套嚴格的標準。達標的產品,利潤較高;達不到標準的藺草產品,可以銷往其他低端加工企業,但效益不高。因此,要求種植戶嚴格按標準科學生產,以獲得高效益。
1.2.3 產業化經營配套基本形成。太湖縣域內有中型烘干、初加工車間。
1.2.4 優質高產栽培,標準化生產模式基本形成。采用優良純正藺草品種,栽植科學合理;采用藺草—晚稻連作的種植模式,進行標準化生產。
2 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2.1 育苗
2.1.1 母株高割留苗法。宜選擇種性純正、生長健壯、藺草無倒伏且排灌方便略帶砂壤田塊作留種田。具體應選品種純度高、種性優良、草莖粗壯、株叢分蘗整齊、無病蟲害、沒有倒伏的草叢留種,在6月下旬留草樁高5~6 cm,一般大田需留草篼9 000叢/hm2左右。留作種苗的藺草在收割前應加強培育、耘田、除草、挖除株叢中游泥等,使草苗壯嫩、分蘗力強。留種藺草田既要考慮到培育健壯草種,又要考慮藺草本身的質量,一般比大田收割期早7~10 d。藺草秧苗期長達100 d,應加強種苗田管理。7—8月高溫季節淺水勤灌,切忌曬干田面,以防高溫死苗[1]。施肥要掌握宜淡不宜濃的原則,留苗30~40 d結合人工耘田去除雜草后,施48%復合肥75~105 kg/hm2;隔1個月后,再施48%復合肥75~105 kg/hm2;移栽前5~7 d,施尿素75 kg/hm2左右作起身肥。
2.1.2 移栽育苗法。藺草種苗田收割時,留草蔸高5 cm左右,至8月上旬將母株同移栽藺草一樣起苗分株移栽。栽插于旱地或水田內均可,每穴栽藺草苗10株,密度15 cm×15 cm,采用先水后旱管理方法,基本上與高割留苗法相似。旱地育苗時間當年8月到次年11月,水田育苗為6—11月。
2.1.3 草秧擺寄法。此法是母株高割留苗法的改進。一般于 9 月上中旬將高割留苗的藺草秧進行割尖(留高15~17 cm)起苗。挖除泥塊,去凈雜草、枯株,然后將原草蔸平放寄擺在整理好的水田中,蔸距7 cm,寄秧后15 d保持3~4 cm水層,自然落干,移栽前15 d施好起身肥。
2.2 本田移栽
精整大田,適時移栽。藺草移栽前5 d左右,精整大田,施好底肥,翻耕耙軟;待湖泥沉實后,淺水插苗[2]。移栽時間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為宜。移栽規格一般為22 cm×18 cm,每蔸栽10~12株苗為宜。推遲到11月中旬后移栽的,要加大栽插密度。
2.3 本田管理
2.3.1 耘田、扶苗。栽后1個月,選擇天晴水淺時進行第1次耘田,扶正植株,缺棵補苗,清除雜草。12月中旬第2次耘田,看苗看天曬田。
2.3.2 施肥。基肥的底肥以肥效穩長的有機肥為主,施腐熟的廄肥37.5~45.0 t/hm2;面肥用速效化肥,施45%復合肥600~750 kg/hm2。追肥在年前和年后均要進行。年前追2次,第1次在藺草移栽后20 d左右,施人畜糞尿3.75~4.50 t/hm2或尿素120 kg/hm2加過磷酸鈣375 kg/hm2作促蘗肥;第2次在12月下旬至次年1月20日前,施人畜糞尿4.5~6.0 t/hm2。年后追肥:3月初至3月20日,施45%復合肥150~225 kg/hm2促穩長;從5月初開始,看田間草勢追施氮肥3~5次,首次施尿素150~225 kg/hm2、氯化鉀75 kg/hm2,之后每次施尿素120~150 kg/hm2,到收割前10 d為止。施肥選擇晴天及基部草莖露水干后施用[3],保持5~7 cm水層6~7 d。
2.3.3 灌水及曬田。栽后15 d灌深水,轉青后灌水4~5 cm,干濕交替。寒潮來臨時灌滿水,冬至前后第1次曬田,至次年3月初復水,3—4月間歇灌溉,清明前曬田,復水后淺水勤灌,濕潤為主。
2.3.4 割梢、張網。4月割梢留苗40~45 cm,割梢后20~25 d新草長至70 cm高即可張網。每隔3 m×4 m打1根木樁,依次套網繩。初次網面低于草莖15~20 cm;隨著草莖伸長,及時提網2~3次。
2.4 病蟲草害防治
藺草病害主要有紋枯病、莖枯?。幌x害有席草螟、蝗蟲等;草害有看麥娘、稗草、莎草等[4]。應選擇對路農藥適時防治病蟲草害。
2.5 藺草收割、干燥、貯藏
本地品種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收割,日本藺草品種收割應適當提早。選擇晴天6:00開鐮,10:00前后結束。企業收購鮮草后,使用設備保持青綠色,烘干、初加工成半成品,貯藏、銷售。
3 參考文獻
[1] 彭發進,舒慧格,盧琦.藺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園藝,2008(2):28-29.
[2] 聶華東.藺草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6):153-154.
[3] 湯土賓.閩南藺草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福建熱作科技,2010,35(1):20.
[4] 陳繼華,楊筠文.藺草田雜草發生危害及防除策略[J].上海農業科技,2007(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