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思潔 肖廣江 甘陽英
摘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代化進程進入關鍵階段,供給側改革是我國當前形勢下尋求經濟新增長的必然選擇,是引領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本文綜述了廣東省農業企業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現實問題,并提出了加快廣東省農業企業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業企業;發展現狀;對策;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2-0273-03
Abstract With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ering a critical stage,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seeking new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and is the key to leading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as summaried,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the countermeasure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agricultural enterprise;development status;countermeasure;Guangdong Province
農業企業是指從事農、林、牧、副、漁業等生產經營活動,實行自主經營、獨立經濟核算,并具有法人資格的盈利性經濟組織。如何提高農業企業績效,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研究與管理實踐中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1]。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自此,供給側改革成為政府工作的主要抓手。在國家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特別是“十三五”期間,供給側改革更是成為各行業發展、改革與調整的主要方向。農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本文以此為出發點,闡述農業企業的發展現狀,并對新背景下農業企業尤其是農業龍頭企業如何在戰略發展策略上進行調整提出建議。
1 發展現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商品經濟較為發達的東南沿海省份率先出現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局面,最早的是廣州的“江高模式”,即“企業+基地+農戶”,且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也初露雛形。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農業企業特別是農業龍頭企業高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也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2]。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代表的私人部門在農業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中所起作用越來越大[3]。截至2015年底,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主要呈現如下出四大特點。
1.1 數量與規模大幅增加
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從產生、發展到提升始終保持較強活力,呈現持續推進勢頭。與此同時,農業龍頭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努力創新發展思路,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廣東省農業廳相關數據表明,截至2015年,全省農業龍頭企業有3 324家左右,其中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633家,固定資產總額1 79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 478億元,其中銷售收入超過10億、30億、50億、100億元的龍頭企業分別有39、12、6、2家。由此可見,與2010年相比,2015年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無論從規模、數量、固定資產、還是銷售收入等方面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如龍頭企業數量和銷售收入,大約增長10倍以上。
1.2 效益和輻射帶動能力明顯提升
至2015年末,廣東省農產品市場交易額達1 237.1億元,省級龍頭企業凈利潤達195億元,出口創匯433億元,上繳稅金70.9億元。此外,共有351家龍頭企業的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35家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全省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訂單農業帶動省內外農戶441萬戶,其中帶動省外農戶數194萬戶,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增收總額221.6億元。按合同價收購比按市場價收購向農民多支付的差價金額為40.8億元;實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經營向農民返還或分配的利潤金額為19.0億元;采取土地租賃經營支付的土地租金金額為18.4億元;吸收農民務工支付給農民的工資福利報酬金額為38.9億元;其他方式帶動農民增收金額為104.6億元。
1.3 經營領域逐步拓寬
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公司+農戶”的龍頭企業生產經營模式從家禽養殖業推廣到種植業,此后行業覆蓋日益全面、經營領域不斷拓展、聯結機制逐漸完善。至2015年末,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已涵蓋了種植、畜牧、林業、漁業、農產品加工以及農業服務業等行業。基于2015年廣東省643家農業龍頭企業經營數據,這643家農業龍頭企業總銷售收入為2 677億元,其中種植及其加工行業303家、銷售收入1 121億元,分別占企業總數的47%、銷售總收入的42%;畜牧養殖及其加工行業158家,銷售收入為821億元,分別占企業總數的25%、銷售總收入的31%;水產養殖及其加工行業91家、銷售收入254億元,分別占企業總數的14%、銷售總收入的9%;林業種植及其加工行業49家、銷售收入94億元,分別占企業總數的8%、銷售總收入的4%;其他行業42家、銷售收入387億元,分別占企業總數的6%、銷售總收入的14%。
1.4 企業素質有較大提升
近年來,龍頭企業吸納了逾5 000名碩士學位及以上的畢業生從事農業生產和管理工作,組織超過32 000名科技人員從事技術研發與推廣,每年投入研發經費近30億元,創新活力不斷增強,提升了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了農業核心競爭力。2015年,廣東省龍頭企業科技研發投入達34.6億元,其中科技研發投入占企業年銷售收入比重超過1%的龍頭企業有114家;建有專門研發機構的龍頭企業有407家,其中建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的龍頭企業達173家;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獎勵或榮譽的龍頭企業也有173家;龍頭企業擁有農業科技人員3.03萬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有1.16萬人,技術推廣人員有1.88萬人,在國內均居中上游水平。
1.5 社會作用日益明顯
1.5.1 為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供有效保障。龍頭企業作為農產品市場供應的重要主體,每年提供的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占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2015 年,全省農業企業在質檢、認證、檢疫等方面的資金投入近5.7億元(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主),建有專門質檢機構的農業龍頭企業449家,其中質檢機構通過計量認證的龍頭企業192家,通過各種質量體系認證的龍頭企業411家,獲得省以上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的龍頭企業有637家,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龍頭企業有442家,獲得“三標一品”認證的產品數量為1 118個。
1.5.2 輻射帶動能力不斷提升,有力促進了農民收入增長。至2015年,農業龍頭企業帶動省外農戶194萬戶、吸納就業人員423萬人次、帶動農戶年均增收5 000元以上、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36萬人以上。2015年,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解決城鎮就業職工總數47.4萬人次,固定職工34.3萬人次(其中城鎮勞動力9.8萬人次,農村勞動力24.5萬人次),季節性用工13.1萬人次(其中城鎮勞動力1.0萬人次,農村勞動力有12.1萬人次)。企業固定職工工資福利和季節性用工工資福利分別為98.3萬元和21.3萬元。企業固定職工工資福利人均年收入2.87萬元,季節性用工工資福利為1.62萬元,均超過廣東省農村居民年均工資收入標準,近年來廣東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減小,龍頭企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現存的問題
2.1 農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
2015年末,廣東省農業農頭企業3 300家,約占全省企業總數的5%,其中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577家,僅占1%。全國2015年各級農業龍頭企業約12萬家,省級農業企業約11 000多家,廣東分別占2.7%和5.2%。廣東省農業企業發展現狀極不符合國內GDP前五、沿海經濟發達大城市的身份定位。
2.2 能穩健發展的、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較少
在2014年公布的102家重點農業企業中,至2015年仍保留掛牌的有54家,其中24家為已上市公司,包括溫氏、海大、恒興等重點龍頭企業,其余48家已經摘牌或者注銷,大多數為省級和市級企業的傳統種養企業。
2.3 農業龍頭企業素質整體較低
廣東省農業企業從管理理念、管理目標到管理策略、管理組織等都較為傳統,企業整體素質不高。一些私營企業存在家族式管理、家長式管理的現象,這種小農式的親情管理模式導致企業在開發市場、獲取信息以及企業的基礎管理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嚴重限制了企業向更高層次邁進[2-4]。據統計,2015年省級龍頭企業中,建有企業質量管理制度的約有286家、建有相關制度5 620條,建有ISO質量管理認證的企業共有160多家、建有標準378個。但除了已上市的幾家農業企業,其他企業尚未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2.4 政府的扶持政策的方法、措施和力度都有待改善
我國的農業融資體系建設一直以來都比較落后,無法滿足農業企業產業化經營深入發展的需要。一方面,絕大多數農業龍頭企業仍不能全部享受國家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農業信貸資金投入長期不足,使一些發展潛力較好的農業企業難以得到信貸支持,發展資金的短缺嚴重制約了農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5]。近幾年,各級政府部門在政策、財政資金等方面相繼出臺了一些政策,并撥出部分專款來扶持農業企業。2015年度獲得銀行貸款333.3億元,各級財政扶持資金15.04億元(省級財政資金4.23億元);稅收減免額為110.88億元。但總體上呈現的特征是“扶強不扶弱”,對一般規模的農業企業的扶持力度明顯不足。
3 對策
2017年《廣東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提到的具體目標是,到2020年全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5 000家,其中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 000家、林業龍頭企業300家,上市農業龍頭企業100家,農民合作社4.2萬家,家庭農場1.6萬家。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如果廣東省不主動求變、創新發展,進一步加強政府扶持力度,差距會越來越大。本文對加快農業企業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3.1 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進入現代農業
目前,我國養殖業迎來規模化發展轉折點——以農戶為單位的傳統養殖模式正在向規模化、工廠化的現代養殖模式悄然轉型。
3.1.1 創新政府扶持工商資本的方式方法。加強以項目帶動、“三生”(生產、生活、生態)效益導向的支持方式,對單位土地產業效益高的企業重點,優先扶持以工商資本建設的農業綜合開發水利建設項目,允許適度開發農業休閑旅游等項目。
3.1.2 鼓勵工商資本借鑒和探索進入現代農業的經營模式。一方面,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進入廣東省農業產業化經濟,以工商資本帶動傳統種植模式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與農業龍頭企業等重點新型經營主體探索與創新各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3.1.3 引導工商資本投資農村一、二、三產業和農業新興產業。一是多措并舉,引導工商資本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完善投融資服務,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新興產業,并由政府搭建現代農業投資平臺,鼓勵創投、風投等以增加現代農業項目的投資。
3.2 加快出臺農業企業發展相關的扶持政策
3.2.1 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定合理的中小企業加快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中小企業結構調整,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3.2.2 專業合作社聯合辦農業企業,從金融、保險的角度給予支持。鼓勵各地政府以獎補、產權抵押融資、創新農業險種等方式,推進農民合作社領辦或聯辦農業企業。
3.2.3 鼓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農業企業。政府通過建立現代農業企業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對符合條件的重點企業進行分級別的績效評估,通過每2年監測評估一次來確定等級。在申報項目、獲得財政資金、申請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性的傾斜。
3.2.4 鼓勵支持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實行同產業、同行業兼并。以市場需求和產業政策為導向,鼓勵和引導企業自主兼并重組實現轉型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實力。通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推動農業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不斷提升產業集聚度,延伸產業鏈前后端。
3.3 政府要創造農業企業發展的各種財產條件
廣東省要實現農業企業發展,首先要保證農戶權益得到保障以及可以得到增值。因此,農村土地確權、農村產權不動產登記、農村產權流轉,便成為農業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礎性前提。
3.3.1 加快農村土地確權。省委省政府統籌省農業廳、林業廳、國土廳、住建廳、工商局、海洋漁業廳等各相關職能部門,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農戶承包地承包權與經營權確權、農戶宅基地使用權確權、林業集體用地確權等。盡快實現“三權分置”,保障農民財產收益權,使農村土地盡快實現成片規模流轉。
3.3.2 加快農村土地不動產登記工作。加強與省級有關政府部門的銜接,加快農戶承包地不動產登記、農戶宅基地不動產登記等工作,要求基層政府部門出臺具體實施方案與實施流程,對優先實施農村產權不動產登記的地區進行表彰和鼓勵。
3.4 建立新型土地流轉合作機制以緩解農業企業用地難問題
一是不斷完善和落實用地政策。通過土地“招拍掛”、城郊用地“增減掛鉤”、農村社區“三舊”改造等方式,優先配置主導產業型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設用地。對于農村“四荒地”及宅基地等閑置用地,采用置換、流轉、租賃等方式試點,適當增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建設的用地指標。二是建議有條件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地方政府出臺鼓勵土地集中連片經營的政策措施,同時建立健全村、鎮、鄉的農村資產交易平臺,以產權清晰的土地權屬證書推進土地流轉、開展融資抵押,滿足農業企業尤其是農業龍頭企業土地利用的規模。三是支持農業企業開展生產基地和產業園區建設。
3.5 完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農業企業發展戰略布局
3.5.1 培育產業融合領軍型農業龍頭企業。鼓勵一批有實力的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企業上市公司,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流通服務、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推進產業化經營,增進融合,創新多種業態,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領軍作用。
3.5.2 明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示范區功能定位。如在湛江雷州半島、潮汕平源等粵東、粵西沿海地帶糧油生產核心區,形成初加工產業帶,引導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建立糧油生產倉儲、物流、金融、信貸平臺與服務網絡,推進休閑農業發展模式。
3.5.3 設立產業融合發展引導專項資金,建立綜合保障機制。重點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3.6 加快推進農業企業實現跨境跨界發展
支持有條件的廣東農業企業赴沿線國家開展農(牧)林業種養及加工合作,加大天然橡膠、蔗糖、棕櫚油等資源產品開發力度,推動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建設,以及到沿線國家開展海上網箱養殖、岸上設施養殖、良種繁育等方面合作,統籌利用2個市場2種資源。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農業企業開展遠洋捕撈和加工;積極培育出口產品品牌,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商標國際注冊;統籌安排國際市場專項資金、促進進口專項資金等,對省內有條件的農業企業給予大力支持。
4 參考文獻
[1] 郭斌.農村社會網絡嵌入與農業企業層級控制結構:以某省J農業有限公司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2(6):22-30.
[2] 常靜.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河北農業,2005(12):45.
[3] 劉少波,尹筑嘉.農業企業發展與資本市場支持[J].南方經濟,2005(11):59- 61.
[4] 王文瑞.當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對策[J].大慶社會科學,2001(4):39- 40.
[5] 高啟杰.農業技術創新發展的國際經驗與趨勢[J].世界農業,2004(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