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敏
【摘 要】跨文化意識是本族語言的使用人員和非本族語言的使用人員之間的交際活動,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人們彼此之間產生的交往活動。本文闡述了的“跨文化”意識的內涵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跨文化”意識之于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大學英語教學
一、定義的界定
跨文化意識指的是在雙方背景文化不相同的情況下,互相對于文化元素的敏感性認知,對于異同文化和共同文化的區別和敏感程度,在交流過程中能夠根據目標文化來不斷地調整自己語言的理解和自覺性。它是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
大學英語教學作為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重要渠道,面臨著缺乏切實可行的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的難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要求中國的教育應該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為目標。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要著眼于文化意識的培養,即著重對交流目的語群體文化的理解、掌握和適應,是對另外一種文化群體成員的行為、觀念和價值觀的認知,從而理解其行為和信念。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奠定了學生進一步認知和正確運用英語的基礎,也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二、“跨文化”意識與英語教學之聯系
我國教育部門不斷創新發展,對于大學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需要在教學實踐當中培養大學生具備跨文化意識。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僅是語言基礎知識教學課程,同時能夠給學生拓寬知識面,讓學生能夠了解世界文化。在大學生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對于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傳授一定的國際文化知識。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利用語言來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和西方社會文化。在美國人類學家海姆斯的論交際能力中指出,想要成功進行交際,需要結合語法當中的正確性、可行性、得體性還有可接受性。大學英語教學除了需要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還需要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知識,讓學生能夠在熟練掌握語言知識之后還能夠利用語言進行成功地交際和交流,讓學生能夠真正地體會到英語學習的快樂。教師在教學當中可以讓學生們接觸到英美國家的文化,更加利于學生利用英語進行交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目前我國逐漸朝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需要更多具備專業功底的人才,能夠在母語為英語的投資者和外國專家之間進行交際,我國目前大部分的非英語專業學生雖然也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開始,但是在跟國外專業性比較強的交單中,還是不能夠用熟練地語言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容易出現誤會或者造成不愉快。顯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非常重要。沒有跨文化意識就不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反之如果在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具備跨文化意識,則能夠促進學生利用英語進行交流和思考,恰當的表述自己的思想,從而更好地掌握余元知識和技能。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能夠有效提升英語教學質量和效率,增強學生們的語言應用能力。
三、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之現狀
近些年,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文化和語言之間的關系認識方面還顯得不足,有許多高校英語教學不能夠理清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許多教師不明確英語語言教學本質上是跨文化的,需要立足于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之中來學習和開展教學工作。當前許多教師中還存在著一種極端的說法:“語言課只能講語言知識,外國文化是文化課的任務”。教師對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沒有理清,也不知語言是文化的承載主體,對語言的學習不能夠脫離了文化。許多教師習慣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只是進行單向度的詞匯、語法、語音等相關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對文化的內容輸入比較欠缺,課堂活動始終是抽象和理論的,對語言的感知和文化的了解輸入不足。應試教學思維模式的存在嚴重影響到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在以分數和四、六級過關率作為衡量標準的評價指標體系下,大學英語教師難以跳出應試教育的思維,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和不良現象。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夠理解英語語言行為,并且英語教學活動也存在語言文化導入失衡的問題,引發了學生對語言文化學習的障礙。同時在課堂英語教學活動開展階段,學生以語言知識學習為重點,英語教學中沒有與英語文化相關的內容,教師在講授時也沒有適當的進行文化拓展,這使得學生對跨文化英語習慣和溝通方式難以理解。
四、“跨文化”意識相關理論之于大學英語教學之借鑒與運用
筆者認為英語教學活動不只是對英語語言進行學習,更是對國外文化的研究與理解。教師是英語教學的主體,因此在課堂上要對文化內涵與語言特點進行講解,這就要求教師掌握大量的跨文化知識,并且能夠準確的講解英語國家的環境及風俗,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思維。英語教學正逐步向實用性語言轉變,因此應加強語言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所以在大學教學中應把英語教學與實際生活進行互動和關聯,引導學生把英語知識應用于生活,以檢驗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教師是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中的關鍵角色,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增強跨文化教學意識,適應我國社會和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在英語教師引入和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其英語翻譯技能和跨文化素養,要求廣大英語教師必須要對本土文化深刻了解,而且要對西方英語國家歷史文化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只有具備本土和國外文化洞察、區分能力,才能有意識、高效率的去引導學生、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是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目標的關鍵。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能夠取得不同的效果,比如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教師講解的方式學生對知識能夠進行全面的掌握,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比較好,所以教師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逐漸拓展不同教學方式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范圍。多媒體教學是英語文化教學有效的方式,能夠加強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制作教學的視頻和音頻,為學生學習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在英語跨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直觀的認識英語國家的文化,比如看英語國家文化方面的電影,了解英語國家的民俗風情,激發學生學習跨文化的熱情。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產生了認同,那么交際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與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79-85.
[2]邵帥.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J].海外英語,2016(9):41-44.
[3]陳建平,杜軍.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04):159-160.
[4]劉梅華,劉世生.大學生交換學習期間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自我身份的變化:訪談研究[J].外語教學,2015(01):65-68.
[5]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教學與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6]秦希貞.中美跨文化交際誤解分析與體演文化教學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