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海南自貿試驗區(港)的建設,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也是海南發展的良好機遇。作為海南人才培養基地的高職院校也將牢牢抓住機遇,因此本文將分析自貿試驗區(港)的建設現狀,及海南自貿試驗區(港)建設對本地高職院校的影響,進而提出對策。
【關鍵詞】海南自貿試驗區(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
一、海南自貿試驗區(港)建設的現狀
自貿試驗區(港)的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是國家戰略需要,符合當前國際經貿形勢和國內經濟發展要求。
中國自2013年9月27日批復成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來,先后批復成立了12個自貿試驗區,并鼓勵海南積極探索自貿港的建設。其中中西部地區有5個,東部和南部地區占7個。
建設海南自貿區(港)是重大國家戰略,也是海南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為海南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因此海南省領導對此也是高度重視,首先組織全省人民、各機關單位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建省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其次通過“百萬人才進海南”“百日大招商”等一系列措施,按照“體現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符合海南發展定位”的要求推進海南自貿試驗區(港)的建設。
二、對海南高職院校的影響
(一)帶來的機遇
1、促進就業、創業
海南在全力推進自貿區(港)建設過程中,陸續啟動了“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百日大招商(項目)活動。一時間,各類企業、人才紛至沓來。從地域分,有國內知名民企,也有知名外企;從行業分,有從事旅游、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金融等企業。
毫無疑問,海南自貿試驗區(港)的建設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進駐,這位海南創造了更多就業、創業的機會,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海南各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壓力。
2、促進海南各級教育的國際化
在《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中,鼓勵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舉辦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鼓勵引進國內外知名教育培訓機構培養培訓國際化人才。這無疑會成為一個新的投資焦點,更多的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將進入海南,在激烈競爭下,必將推動海南教育的國際化,促進海南高職院校也不斷做出改進,實現教育的國際化。
3、促進高職院校的招生
海南地處中國最南端,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區域,被稱為“東方夏威夷”,是國際旅游度假勝地。現在再加上自貿區(港)的建設,為海南的騰飛插上翅膀。憑借海南與身俱來的獨特魅力和自貿區(港)的建設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教育國際化和未來良好的就業前景,相信一定可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國外學生來報考海南的高校。
(二)形成的挑戰
1、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不足
自貿試驗區(港)的建設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外語水平高、較強實踐能力、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嚴謹的職業素養等復合型人才,而海南的教育水平相對于發達地區來說比較落后,各高職院校生源質量較差,從學生日常學習情況來看,能夠認真主動學習的為數較少,畢業后很多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差。因此,海南的國際復合型人才嚴重培養不足。
2、海南的教育國際化水平較低
海南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尚處于起步階段。在2017年5月4日,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游學院獲教育部批準設立,并于同年秋季正式招生。這是海南省實現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零的突破。此前,地方政府和教育相關部門尚未把教育國際化列入工作規劃和要點中,各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還停留在尋找校企合作。因為師資隊伍的質量達不到教育國際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國際化生源不足,導致海南教育國際化水平較低。
3、校企合作“雙贏”局面尚未形成
在校企合作之初,企業和學校之間因為不明白各自的需求和能力,高職院校因為自身辦學基礎和實力相對薄弱,在為企業服務中表現出能力不足,導致企業缺乏參與合作的動力,而由于企業的缺位,又反過來導致學校的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定位出現偏差,從而不能市場的需求。校企之間很難找到合適的對接點,無法達到雙贏,從而導致校企合作難以有效開展。
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
(一)培養復合型人才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緊密對接自貿區人才需求
海南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貿試驗區(港)的政策方針以及對自貿區人才需求特點,借助海南的區域優勢,以多渠道、多專業合作的方式,集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力量,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設置。
2、完善教學環節,強化學生的實訓與實踐。
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讓學生學習理論的同時,有機會應用知識,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因此按以下環節進行教學:一、實訓項目驅動教學;二、以賽促學,組織校內實戰模擬競賽和積極參加省市級技能大賽實訓;三、通過相關專業軟件和沙盤實訓;四、畢業頂崗實習;五、政、企、學聯手為畢業生搭建創業平臺。
3、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有調查數據顯示:文理科高中生在11種教學方法偏好上無顯著差異。而在對三個年級高職院校的調查上,發現女大學生和男大學生對于教學方法各有偏好,前者更偏好演講法、座談研討法和實地考察法,而后者更偏好訪問式教學法。
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素質教育的教師觀要求教師轉變自己的角色,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備課、上課都要結合學生特點來進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二)推進教育國際化
1、打造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教育要國際化,首先教師團隊得國際化。如何使教師團隊國際化?兩個途徑:一、通過好的政策從外部引進優秀人才;二、提升現有師資力量,政府、學校設立專項經費,分批次安排積極進取的教師前往國外進行交流學習,拓寬視野;同時鼓勵現有教師定期前往自貿試驗區各行各業進行掛職鍛煉,積累實踐經驗。
2、中外合作辦學
實施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在師資、教材和課程設置上與國外教育資源緊密對接,課程一般實施雙語教學,注重語言素質和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在教學方式上更靈活、實用,便于學生接受;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生可以選擇國內外兩個市場進行就業、創業;另外,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可以就近享受國際教育,如果想出國深造可以縮短學習時間,降低成本。因此,中外合作辦學可以促進教育的國際化,提升人才的競爭力。
(三)將校企合作落實到實處
“校企合作”已經多次被提出來,但要保證校企合作真的發揮效用,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從政策上引導,通過政策法規明確學校和企業雙方的權利、義務,并規范雙方的行為;同時,政府牽頭,為校企合作搭建平臺,促進雙方了解彼此的需求和能力。
其次,企業方面,即要根據市場經營狀況,明確人才需求,與高校積極溝通,以便培養符合要求的人才;也完善自身的經營管理和盈利狀況,為學校搭建好的實訓平臺,為企業攬人才。
再次,高職院校要提高實力,及時了解市場前沿的動態和需求,通過培訓、掛職鍛煉提升高校教師的素質,通過優化的人培、課程設置、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服務企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春麗.國際營銷人才培養與國際自貿區建設對接的創新路徑研究[J].消費行為與研究.2018(10).
[2]周東亞.河南省高職經管類人才培養對接自貿區需求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7x).
[3]韓燕.面向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高職外貿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5(9).
[4]唐寧,趙瑩.廈門自貿區建設背景下地方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及應對之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6).
[5]葛麗萍,李媛,鄂帥文.營口高職院校對接自貿區人才培養策略分析[J].遼寧高職學報,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