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有戰略人才和技術人才之分,在我國乃至世界戰略人才最為稀缺,這叫掌舵人難得,導航員更難求。人才還有大才、小才、怪才、偏才之別。正如蓋房子一樣,如果你把梁椽、杈放錯了位置,非但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造成人才浪費。"放錯了位置的等于垃圾",一旦發現要立即調整,不夠材料的要堅決淘汰,不得有絲毫的含糊和將就。
關鍵詞:創造;引導;管理;大學生
一、人才問題
人才是知識與科學的載體,知識是人才的內涵,它是經濟建設中最為稀缺的資源和要素。古今中外,不論是軍事上的戰爭,還是經濟上的競爭,獲勝的法則只是一個那就是人才壟斷。企業的侏儒癥是核心能力的不足,沒有戰略人才的大企業,是一條經不起時間考驗的恐龍!
在人才問題上有一個最易被人忽視的地方,人才不是固定不變的,某一階段的核心能力,到后來可能會失去他的能力,在瞬息萬變的經濟大潮中若不能適應變化了的需求,不能果斷的舍棄過了時的東西,就不能與時俱進,終將失去他的人才作用。
人才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因為人才是一種不可估量的資源,這個問題永遠無人回答。正如科學泰斗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世界上有些有用的東西不能量化,有些能量化的東西又不重要。”作為一個企業家,應該清醒地認識到,21世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經濟,當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才挑戰。戰略人才和技術創新人才的占有和適用時去也之根,誰要想在殘酷的經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誰就得有足夠的戰略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
正確的人才觀應該是“賽馬選驥”而決不是“相馬選驥”。在人才錄用上,不能只看出身、學歷、文憑、穿著,盡管這些條件都很重要,但關鍵是真才實能,只是你這匹馬跑得快又耐勞,我就錄用,否則就淘汰,這就是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本意,用到企業管理學上,我們管它叫“優勝劣汰制”。
人才的特質:人才總是個性彰顯、卓越超群和獨特的不可替代性。例如:《河南衛視》的總編周紹成先生,如換上一個人就不可策劃出《武林風》、《梨園春》、《溝通無限》、《華豫之約》那種精彩奪目、百看不厭的熒屏來,就是把龐曉戈、周峰換下來,又到哪里去找這樣兩個隨機應變、口若懸河的主持人呢?《梨園春》的海外演出,是觀眾意料中的事,就是譽滿全球,也將指日可待。又如豫東造紙廠的董事長兼總裁田福祥先生,他悟性超人、決策果斷、處事周密,善于觀測風云多變的市場,有著豐富的市場開拓能力,他經受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由短缺經濟向剩余經濟轉換的嚴峻考驗,在艱苦卓絕的撕殺中,逐步露出了頭角,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賦之才,被業內人士公認為企業家,有人不相信這一點,“朽木不可雕也”又作何解釋呢?
二、企業戰略問題
我們發展企業,不是為了簡單的外延,而是為了質的發展,不僅是追求形式上的大,還要追求質上的強,企業的主要戰略是什么企業,企業的未來應該是什么?你那個主題企業的優勢達到沒有?多元化經營的能力達到沒有?發展的目標明確不明確,有沒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資準備……
在目前企業界,由于歷史背景的不同,戰略問題還未能引起老總的高度重視,例如,不少人只知道不擇手段的與人競爭,不知道競爭的結局是什么?那你又怎樣制定近日的策略呢?
只知道談時尚尾追時尚,不知道時尚的存在時限有多長,更不知道時尚的存在時限與發展速度的關系。
只知道人性化服務(管理)不知道人性最本質的驅動力是什么?
只知道在人際交往中要時刻恪守“人所不欲莫施于人”的社交原則,不知道已所欲也不能施于人的原則。
只知道去占領本行業的市場空間,不知道在平庸中怎樣能把自己突顯出來。
只知道挖空心思去奪取持久的競爭優勢,不知道到哪里去找這種精神的底蘊。
只知道創新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的靈魂,不知道創新的源頭在哪里?更不知道誰是最合適最有資格的設計師是誰。
只知道當前市場供大于求,市場疲軟,不知道哪里去找市場空間。
在競爭中一心想當贏家,不知道贏得優勢的絕招是什么?
只知道全力以赴的搞產品競爭,不知道營銷中還有觀念之爭和概念之爭。
只知道一心想著多賣錢、賺大錢,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產品。
只知道商品難出售,不知道永遠不會被顧客拒絕的商品是什么?
只知道一心想讓員工以廠為家,不知道孫子所說的“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同死”的道理。
只知道搞營銷計劃,從紙面上看這種計劃好像天衣無縫。不知道乙炔銷售計劃都是對市場的一種假設,更不知道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資本經濟)是兩股道上跑的車,水火不能相容。
只知道在市場競爭中落后于人,卻茫茫然不知道自己受了“停滯定勢的影響”。
只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知道用人機制與這種生產力有著什么微妙的關系。
只知道我是掌舵人,乘風破浪向前駛就是了,不知道海平面下有礁石………
孰不知這些看不見、抓不著,就連氣味都嗅不到的空洞理論,恰恰是企業管理經營中最最有價值的東西,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特別是高層次的管理者),必須認真學習好、研究透,并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否則就是盲人騎瞎馬了。
在新行業的選擇上,首先應把自己熟悉的行業做大,做好,做強,然后才能進入與本行業相關產品的經營,無相關多元化經營失敗率就高。多元化經營的成功率與本行業的相關程度呈正相關,發展應選擇正相關。同時,還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進入方式。一是靠自己的資源;二是外部并購;三是合資聯手。第一種方式最為可靠。要知道戰略比途徑更為重要的是方向,如方向不對,你跑得越快越遠,背離戰略目標也就越遠。請記住,在發展中如果沒有實力成為發展中最快的企業,我們就必須成為最有持續增長率的企業。我們當前面臨的邏輯“勝者才能稱王”,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把握好市場的發展趨勢和時尚存在時限。關鍵是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產品的科技含量創新。高科技產品的發展是無窮無盡的,它的市場也是無限的。也只有在這種基礎上才能找到自己的市場切入點,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拓展市場空間。
三、怎樣應對市場的不可預見性
(美)馳名的營銷學家阿爾?里斯在他的《商規》中這樣寫到:“除非你為你的競爭對手制定計劃,否則你無法預見未來。”絕大多數的市場營銷計劃都是對未來的一種假設,這種假設通常是錯誤的。你如不能預測競爭對手的反應時市場營銷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是無法預測未來的。但你可以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正是在變化了的形式中去獲得優勢的途徑之一。把握市場發展趨勢的一種危險做法是,簡單的推斷未來,或對有關趨勢的存在時限進行判斷。同推斷趨勢同樣糟糕的,社會上普遍存在著一種將來可以重現今日的觀念,當你認為一切都不會發生變化時,你會與認為將來會翻身某種變化一樣肯定的預測未來,從中國的企業發展軌跡來看,也正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弄得不少企業家無計可施,無所適從,紛紛下馬,損失之大令人痛心不已。請記住這樣一條規律吧,在發展的道路上,沒有遇見到得事情總會發生地。應付不可預見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一開始就建立一個具有極大靈活的組織,當你所經營的產品發生根本變化時(此產品將被淘汰),你要想長久生存下來,你就得必須愿意,并能夠快速地進行改革,改革是很不容易的事,但它卻是應付不可預見性的唯一方法。
由于歷史的原因,不少企業管理者因為有人格問題在頭腦中作怪,不肯(不好意思)接受業內人士的忠告和幫助,一旦問題出現就會措手不及,到頭來只落得不是“千瘡百孔,就是灰飛煙滅”。(美)馳名的企業管理學家湯姆?皮得斯說:“影響一個人的素質是什么?是個人的學歷嗎?不是,是個人的經驗?不是,是人對工作地態度”。這個問題如不能從根本解決,一旦問題出現,當他悔過自新的時候,就會得八個字的悔悟:“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四、干企業為什么要學習西方《企業文化》
中國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國家,感情思維特別發達,理性思維特別欠佳,而且欠佳得可憐不少人壓根就不懂理性思維這個詞。這一點可以解釋為:為什么歷史上出的詩人、文學家那么多,而科學家、哲學家卻聊若辰星?這種不重視理性和科學的傳統,歷史久遠,時至今日仍有著極頑強的生命力。反應在今天的企業策劃上就是策劃人總靠自己的靈感給別人出點子,而不肯作實實在在的科學分析,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應迅速地回到尊重人才、尊重科學、尊重市場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上來。
有的公司請專家作了策劃,對消費者也作了調查,對競爭對手也作了了解和分析,對市場發展趨勢也作了預測,各種表格、數據也都有了,但實際運作起來卻不大管用,效果似乎還不如請大師拍兩下腦子那樣明顯,在這個問題,許多企業家直犯嘀咕,他們說:“難道說策劃還不如直覺嗎?”
當前我國策劃者的狀態,就好比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大革命時期的那些單打獨斗、占山為王的綠林好漢或一方軍閥,他們不相信理論,也不理論指導,只靠自己的經驗和直覺。策劃們生吞活剝書本上的知識和他人的經驗。就是不知道與社會上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現在我們需要的是,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策劃人,把真理同具體實踐緊緊地結合起來,走自己發展的路子,同時多參考一些西方企業的發展軌跡,來發展我們的企業,那樣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少犯錯誤。總之,西方的思維方法和《企業文化》對我們是很有借鑒價值的。
改革開放已26年了,企業競爭方面除了科技創新和軟件服務(親情服務)這兩塊空間,還沒有完全被人占領外,別的空間也就不多了。軟件服務,不少人還不了解這個詞的含意,也有人懂得一點,單運用起來也很不到位,很不得力。看來作為中國的國情,軟件服務如不經過強制型和演繹性的特殊培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科技創新和軟件服務這兩個問題都是系統工程,它涉獵到《管理學》、《心理學》、《交際學》、《營銷學》、《行為文化》、《激勵學》等……如大家感興趣的話,我可以接著敘述。
作者簡介:
袁橋(1982-),男,山東省曹縣人,助教,商丘工學院校團委組織部部長,研究方向: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