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愛平
摘 要:隨著課改的推進,小學數學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思想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按照素質教育和有效教學理念的要求,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啟發,重視方法和思維的培養。在作業的設計上,要精簡有效,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心理,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針對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相關問題展開了探究,希望能促進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改;有效;質量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往往只是注重課堂教學,單純重視知識點的講解,輕學法的指導;重視機械重復的模仿,輕思維能力的訓練。以學生為主的新的教學觀念,不僅僅要求學生是學到知識,更應該知道如何學習,知道如何學習效率更高。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兩方面:如何教和如何學。教學專家曾經說過“教學方法是由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運用的協調一致的效果決定的”。也就是說教學方法是通過學與教相互伴隨的教學規律來制約的。因此,“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貫徹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為主,以現代教育理念重塑小學數學的“教”與“學”。
一、重視方法和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
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堂要轉變教學思維,優化教學設計,做到“授人以魚”,也要做到“授人以漁”。新形勢下,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除了知識上的習得之外,還需要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小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貴在方法的掌握。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掌握相關的學習思維和解題意識,因為方法與知識更重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也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培養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第一個步驟在于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數學知識中的關鍵字句、符號標記,并且理解題意,搞清楚數學理論或是數學公式間的邏輯聯系,這是基礎。其次,要讓學生通過多思多練,能夠靈活利用數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最后還需要一定的檢測,以測試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發現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地加以改進。
二、擺正“教”“學”的地位,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教學活動是一種動態化的教育、學習和知識傳授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都伴隨著兩種活動同時進行,一種就是教師的“教”,另外一種就是學生的“學”,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質量的提升落腳點在學生的學習上,教師的“教”只充當著學生學習多元化途徑當中的一條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大多數時候只考慮到個人的講授,在課堂的設計過程中很少考慮到學情,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較為淡薄,學習的效果也不容樂觀。新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擺正自身的地位,認清自身的角色,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給學生足夠的課堂重視和尊重,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落實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理念,實現有效教學。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數學課堂要優化教學過程和教學設計,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并分析和處理問題,如有質疑的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引導。學生有疑問就說明學生在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在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這是非常難得可貴的。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的老師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和基本能力建設,認為學好教材上的基本知識,能解決相應的考試問題就可以了。對一些實際問題或者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教師很少涉及,擔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或者沒必要培養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因為考試的時候不會牽扯到這些知識,也考查不到這些能力。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小學生雖然受到學齡和年齡的限制,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他們擁有認知世界的好奇心,擁有解決難題的渴望和意志,教師一定要給學生一定思考和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妨從學生提出問題開始,提出問題就意味著學生開始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了。
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理念,為了很好地體現和落實這一核心理念就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而言,良好的習慣不僅是體現一個學生、一個班級、一所學校的優良學風的重要因素,更是衡量一個學生基本學習能力的主要方面。課標把培養學生有主動參與、克服困難、質疑、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列為“情感和態度”方面的具體目標,為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也就成了突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內容。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培養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培養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并不是要所有學生課堂上都畢恭畢敬、都惟命是從,而是只要學生把心放在學習上,一心一意為了在活動學習就行了,增強學生的自律性。(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勤奮刻苦的習慣。要使學生產生獨立思考的熱情,在課堂上就應該不失時機地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想方設法地為學生創設探索情境。
四、布置有效作業,做到精講精練
小學數學這一門學科除了課堂知識講授之外,為了鞏固學生的學習,提升學生的知識消化、吸收和應用能力,還需要強化練習。讓學生在作業輔導的過程中溫習知識和應用知識。在以往,很多的數學教師在上完新課之后就布置大量的作業,搞題海戰術,學生需要完成教材后面的習題,另外還有一些輔導材料,海量的作業讓學生苦不堪言,有用沒用的問題,重復多變的問題,學生會與不會的問題都要來來回回地做幾遍,可以說很多都是無用功。課堂教學的亮點要展現在課堂上,更應該體現在作業的布置上,那么學生輕而易舉就能解決的問題不再布置,超綱的問題不布置;同時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因生而異,布置不同類型的作業,照顧到學生的層次性。在課堂上,在問題的設計上,講究難度和密度適中,并講究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說把練習題設計成課堂當中的搶答題,由于小學生好勝心都比較強,而且很渴望受到老師的關注和表揚。所以把練習題設計為課堂搶答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還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積極地思考,認真地學習。
五、尊重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新課標下,數學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了解學情,采取有效的措施給予學生一定的肯定和鼓勵,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小學生的學習除了受到學習興趣的影響之外,還受到學習成績和學習自信心的影響,自信心高漲肯定會大大提升他們的參與度,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學生思考和探究需要一定的空間,如果教師不允許學生犯錯,學生就不敢發言了,也不會探究問題了,只因為害怕出錯。為此,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必須從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開始。
結語:在小學數學的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學”是教師的“教”的源泉,“教”是“學”的保障。“以教治學”已成教學傳統,“以學促教”已經達成共識。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要努力,使數學課堂“教”與“學”過程充滿靈性。
參考文獻:
[1]高全長.試論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對策[J].學周刊,2018(8)
[2]劉選平.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路徑初探[J].學周刊,2018(3)
[3]袁紹榮.基于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探究性教學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