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建
摘 要 將立足這四個方面的素養目標,進行“細胞中的能量通貨——ATP”的設計。
關鍵詞 情境創設 實驗探究 模型建構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三節,主要是介紹了ATP的分子組成、結構特點、與ADP的相互轉化以及ATP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本節知識點相對較少,但是卻與多個學習模塊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更可以與物質運輸、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生理過程進行高級思維的提升。這就需要學生能夠理解并能應用本節課的知識。
從傳統教學來看,本節課的知識難度較低,都可以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來完成。但是,課堂教學不能停留在知識層面的記憶,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理科思維和科學素養。因此,筆者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深度挖掘,將“直接能源物質是什么”“ATP的分子結構與RNA有何關系” “ATP與ADP是如何轉化的”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2 設計思路
在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理念指導下,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是:用情境吸引學生,用實驗引領學生,用模型訓練學生,用思維培養學生。本節課的實施過程如下:
① 設計對照實驗,讓學生明白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是ATP。
② 設計模型制作,讓學生明白ATP與核糖核苷酸分子結構的異同。
③ 設計認知沖突,讓學生明白ATP結構式與結構簡式中A的差異。
④ 設計過程演示,讓學生明白ATP的水解和ATP的合成過程。
⑤ 設計思維碰撞,讓學生明白ATP與ADP的轉化十分迅速。
3 教學目標
生命觀念目標:能用物質和能量觀解釋ATP是驅動細胞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能用穩態與平衡觀解釋ATP和ADP的轉化是十分迅速的。
理性思維目標:能掌握ATP的分子簡式和特點;能理解ATP的化學組成及其在化學組成上與RNA的關系。
科學探究目標:通過設計并實施對照實驗,熟練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并明確ATP是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通過模型建構ATP的結構式、結構簡式及相互轉化過程,培養實踐、理解能力。
社會責任目標: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并滲透熱愛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關注ATP在醫學上的應用,并能主動向他人宣傳有關ATP的理性解釋。
4 教學過程
4.1 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師展示數組本校運動會圖片,讓學生回憶運動會場景,并讓學生從圖中找出自己,用此把學生的關注引進課堂。在運動會上,無論運動員,還是非運動員,都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借此,教師引導學生思考:① 在你們日常所吃的食物中,哪些物質能夠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呢?② 糖類、脂肪、蛋白質中,哪種物質能為生命活動直接提供能量呢?
4.2 實驗探究,進行思維碰撞
學生不約而同地猜測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質是糖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用實驗來證明答案的正確與否。師生按照實驗探究的歷程,提出假設(直接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物質是葡萄糖),設計實驗:
實驗材料:新鮮的帶有骨的腓腸肌、適宜濃度的葡萄糖溶液、生理鹽水、電刺激、指針、滴管等。
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為了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設計對照實驗(對照組滴生理鹽水、實驗組滴葡萄糖),并讓學生預測實驗結果。學生預測的實驗結果都是:對照組肌肉不收縮、指針不偏轉;實驗組肌肉收縮、指針偏轉。
可是,實驗下來的結果卻是兩組肌肉都收縮、指針都偏轉,與學生的預期極度不相符。
在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出現此現象的原因是腓腸肌內還有能源物質。學生自主完善:本次實驗需進行前處理(先將腓腸肌內原有的能源物質消耗掉)。這樣基于實驗結果的碰撞,讓學生深度理解了前處理的必要性。
完善實驗設計后,繼續實施實驗,卻依然沒有出現學生預期的結果,對照組的實驗結果是肌肉不收縮、指針不偏轉,實驗組的結果也是肌肉不收縮、指針不偏轉,這就說明了葡萄糖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質。那脂肪或蛋白質是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質呢?
繼續實驗的結果表明:脂肪、蛋白質也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質。那到底什么是直接的能源物質呢?學生在深度的思維碰撞之后,已經對“細胞的直接能源物質”充滿了期待。此時,教師告知學生:有一種不知名的物質可以讓肌肉收縮、指針偏轉。那么,這種物質到底是什么呢?
4.3 物質探秘,進行模型制作
4.3.1 物質探秘
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自主學習PPT上的資料。教師用幻燈片呈現該物質的英文名稱為Adnosine triphosphate。Adnosine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結合而成。tri是三的意思。Phosphate是磷酸基團。該物質的結構式圖2所示。教師引導學生一起找到腺苷、找到核糖、找到腺嘌呤。
4.3.2 模型制作
學生根據PPT的信息及信封里的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的模型進行粘貼,并用筆將各個部分的化學鍵畫出來。學生帶著自己對ATP的理解,進行ATP的模型制作:找到代表核糖的模型,貼在信封的中央;再找腺嘌呤,貼在核糖的左側,并用筆將兩部分用短橫“—”連起來,制作腺苷;然后,將一個磷酸集團貼在核糖的右側,并用短橫“—”連起來。
此時,教師讓學生們暫停模型制作,引導學生為這個結構命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這樣,學生對“ATP去掉兩個磷酸基團之后是構成RNA的基本單位”的理解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教師指導學生繼續將剩余的兩個磷酸集團也根據ATP的結構貼到信封上去,并提醒學生注意磷酸與磷酸之間的化學鍵的畫法為“~”。制作完畢后,教師將學生作品放到視頻展臺上展示,強調高能磷酸鍵的含有的能量,并用聯想法幫助學生記憶30.54 kJ/mol,用簡筆畫提醒學生畫高能磷酸鍵的方向。endprint
接著,教師和學生一起給該神秘物質命名,并完成ATP的信息卡(圖3)。
4.3.3 構建簡式
教師在黑板上散亂放置代表A、3個P、2個“~”和1個“—”的磁性板,讓學生構建ATP的結構簡式。通過與上一環節構建的模型進行比較,學生明白ATP中的A是腺苷,而不是腺嘌呤。
物質探秘和模型制作過程讓學生深度理解了ATP的組成部分,對學生解決“ATP的分子結構與RNA有何關系” “ATP中的A與核酸中的A有何差異”等有很大的幫助。
4.4 資料分析,進行過程模擬
4.4.1 ATP的水解
學生閱讀ATP水解過程的資料,然后到黑板上來利用磁性板模擬演示ATP的水解過程。此時,學生需要用另一組磁性板構建“A—P—P+Pi”,教師要引導學生給“A—P—P”命名,并寫出字母縮寫。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ADP的結構及ATP的水解過程,而且還加深了對ATP的結構認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
接著,教師還可以和學生一起分析哪些過程可以用ATP水解釋放出來的能量,并引出吸能反應這個概念。
4.4.2 ATP的合成
學生閱讀ATP合成過程的資料,然后到黑板模擬演示ATP的合成過程。在掌握了ATP水解過程后,學生模擬演示ATP的過程就輕車熟路了。
4.4.3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學生通過閱讀能為ATP合成提供能量的生理過程的資料,歸納合成ATP所需能量的來源。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① ATP的水解和ATP的合成是可逆反應嗎?② 細胞中的ATP含量很少,可是細胞對ATP的需求量很大,機體是如何解決這個矛盾的呢?
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可以從本質上弄清楚ATP的水解和合成,并理解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十分迅速。
4.5 本節聚焦,進行知識回顧
教師展示本節聚焦,讓學生自查是否掌握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對ATP作為能量通貨進行解釋,并進行“我是醫生”的活動,要求學生宣講ATP在醫學上的應用,并能進行有關ATP的理性解釋。
5 教后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教師通過情境創設、趣味導引、有氧思維,激情開展教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本節課中的亮點環節如下:
① 情景導入的有效。利用運動場景的展現,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將學生的心一下子拉入了課堂學習。
② 實驗意外的吸引。預實驗時,對照組的實驗現象竟然和實驗組一樣收縮?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竟然都不能讓肌肉收縮?一次又一次的意外震撼著學生的心,并持續激發學生去了解新知的熱情,到底哪種物質是直接的能源物質呢?
③ 自主學習的驅動。學生閱讀教師提出的資料時,結合教師所給材料進行粘貼模型。學生自己動手構建模型,提高了學生閱讀資料的認真細心程度。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先將資料信息內化為自己的思維,再轉變成自己的動手行為,對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收獲新知的能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④ 模型制作的碰撞。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研究ATP結構式,并利用所給材料,模擬制作了ATP的模型,再到黑板上去模擬制作ATP的結構簡式。通過這兩個模型的碰撞,學生徹底弄清了ATP的各個組成部分,并完全明白了ATP中的A的含義與結構式中A的含義是不同的。
⑤細節知識的強化。學生在高能磷酸鍵的畫法、高能磷酸鍵中的能量這兩個細節上,常常不經意地犯錯。筆者通過簡筆畫,讓學生趣味地明確了高能磷酸鍵的畫法;30歲離五四青年節遠去了,這種聯想方式讓學生輕松愉悅地記住了高能磷酸鍵所含有的能量。
⑥ 高級思維的激發。ATP在細胞內含量很少,但是一個人一天竟然需要40 kg的ATP,這種矛盾很好地激發了學生高級思維的動機,讓學生清晰地得出“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是十分迅速的”這個結論。ATP的合成與水解是否是可逆反應的碰撞,能讓學生清晰地明白酶的不同、能量的不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