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
摘要:現代學徒制是學校、企業和師傅在三方協議基礎上凝聚工學結合理念的職業教育體系。本文就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論述。首先回顧歐美國家學徒制人才培養現狀;闡述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內涵;重點論述現代學徒制校企文化的差異及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最后就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現代師徒制機制的建立以及人才培養實驗實訓內涵建設提出兩點建議。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0-0173-02
1歐美國家職業教育學徒制人才培養現狀
歐美國家職業教育學生就業率明顯高于大學生,究其原因是一些歐美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缺乏活力與效率,教育制度本身以及課程的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的現象比較突出,實踐教學比重偏低,學生動手能力差。相比較之下,與企業聯系緊密、帶有訂單培養的職業教育彌補這個缺陷,迎合了市場的需要。職業教育一直在歐美等國的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學費較普通的大學更低,在就業率低迷的大環境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更容易得到雇主青睞。2013年被大學生們稱之為“最難就業年”,在這種就業形勢下,統計數據顯示職業教育畢業生總體就業率自2010年以來已經連續6年保持在97%以上。
歐美發達國家師徒制人才培養實行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雙軌制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優勢就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和在企業實踐的時間比例大致相當。入學后學生即與企業簽訂學徒協議,二分之一的時間在師傅們指導下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學習技能,學校教師和企業的師傅的角色是互換的,共同負責教授和監督學生整個的實訓過程。學生畢業后既可獲得從業經歷和國家承認的職業資格證書,還可獲得學徒工薪酬和相關津貼。
2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內涵
現代學徒制是相對于“傳統”而言的。學徒制的誕生于手工業生產。由掌握某種技能或者經驗的師傅,手把手傳授于徒弟。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既有技能的傳幫帶,又有文化的傳承。師傅和徒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甚至是師傅掌握著徒弟的命運,國家也沒有出臺針對保護學徒工的法律、法規,學徒工權益得不到保障,這是早期職業教育的現狀。由于歷史的局限,受政治經濟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各國的學徒制在后期發展呈現不同的文化特色。比如,我們熟知的澳大利亞以“TAFE”為基礎的新學徒制,英國的“青年訓練計劃(YTS)”,各國都在尋求職業教育發展和傳統學徒制的結合,期望走出一條適合本國特色又經得起市場考驗,切實可行的新型職業教育模式。與傳統學徒制比較,新型學徒制最大的特點概括為政府參與、資金支持、法律保障,是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交替融合的產物。
我國現代學徒制理念是在2011年提出的。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起步較晚,歷史性的機遇賦予了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巨大動力,有目共睹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校企在技能培養方面的合作,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政府政策與資金的支持等,我國企業教育前景廣闊。
3現代學徒制校企文化的差異及融合
3.1校企文化的差異
校園文化的宣傳范圍僅限于在校園內,它是高校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師生廣泛認可且具有校園特色的文化,是師生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學生,它的本質是學生在課余生活中以群體形式展現出來的一種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學會等社團活動,校園風氣和學生的精神面貌體現校園文化本質。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并為企業員工普遍接受的能激發全體員工熱情、凝聚職工力量的靈魂;是企業在市場經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企業文化的最大特點是特色明顯,價值觀念突出。
但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都表現了明顯的企業文化特征,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校企文化相互滲透的文化形式,有利于學生成長和職業規劃,這也是職業院校內涵建設中實行校企合作的成果。
3.2校企文化融合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性
教育部副部長魯聽在高等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把工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實現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魯欣副部長的講話深刻內涵是校企文化的融合必須通過政府的倡導,以學校為主體,企業深度參與的形式開展。在現代學徒制背景下,要解決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與職業崗位群、課程體系與職業崗位標準不對接的問題必須將校企文化深度融合。教育部門搭臺校企共唱文化融合大戲在我國高職院校文化內涵建設時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是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內涵的有機整合,通過充分發揮高校的理論教學優勢和企業在技術、資金等方面的資源優勢,能夠全面改善當前“教學”與“就業”相互脫節的現狀,這必將對提高人才教育質量和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大有裨益。
3.2.1校企共建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
學校與企業共建專兼結合教學團隊,既是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體現。教學團隊的優劣直接影Ⅱ向人才培養的質量,也是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校企雙方抽調骨干組建雙師型教學團隊,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明確雙方責任,教學任務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共同承擔。學生成績由教學團隊共同負責組織教學實施與考核評價,通過校企雙導師把校園文化和企文化融合到教學過程中,達到校企文化真正地融合。
3.2.2師徒觀念的轉變
高等職業院校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的實驗實訓平臺,整合教育資源,做好實訓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師傅,讓這些學生師傅們參與到實訓中心的設備維護、運行、管理上來,并在實訓老師的引領下開展工作,豐富學生的工作閱歷和生活經驗。通過強化培養讓學生師傅快速的成熟起來,幫助實訓老師承擔實訓的基礎訓練工作,實訓指導教師集中精力解決實訓過程中的難點問題,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同時“小師傅”與學生在情感上更接近,學生心理上容易接受,在技能訓練中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合作學習,改變傳統的師徒制觀念。嘗試在學生中培養師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師徒制教學中“師傅”缺乏,在實訓指導上不能完全兼顧的問題,有效地解決了師徒制中基礎性技能培訓的問題,形成了教師、師傅和學生共建師徒制的良好局面。endprint
4現代學徒制在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應用
4.1明確各方責任,共同制定《學徒制工作條例》,建立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在條例中應明確學校、企業、學生的權利和責任、明確會計崗位的要求;明確規定校企合作企業可以從畢業生中直接錄用“學徒”,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接受培訓并展開工作,進一步貫徹雙證書制度。
4.2校企合作共建現代學徒制會計電算化專業管理體制
校企共建共管、建立校企聯動工作機制,實行全程綜合化的管理和服務。專業實訓指導教師要深入企業一線調研,協助企業師傅進行業務指導,配合輔導員實時掌握學生思想變化,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校企雙方共同擬定詳細的實訓方案和成績考核標準。讓教師和企業的師傅在實訓指導上有標準可依,有章可循,共同參與學生的監督和管理。建立日常實訓指導、實訓過程以及隨機教學督導相結合的管控制度。學校和企業不定期組成聯合督導組深入企業,全程監督實訓方案的執行情況,并對完成的質量及進度進行評價,建立獎懲機制與教師、師傅的收入掛鉤。
5高職會電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驗實訓內涵建設的幾點建議
5.1改革實驗實訓教學內容,是提高實驗實訓教學質量的原動力
完善由學校、企業和師傅共同參與制定實驗實訓教學大綱,是搞好實驗實訓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應根據會計專業特點、就業方向、服務對象和崗位要求來細化規范、制訂實用性強、針對性強的教學大綱、實訓大綱以及若干微課,作為日常實驗實訓教學的指導和依據。
5.2細化學生實訓成績考核和技能資格的認定。學生實訓成績的考核標準和項目所占比例由學校、企業和師傅共同制定,并寫進三方協議中。這樣一方面是監督實訓過程是否按照標準和規范要求完成,更重要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實訓效果。學生與學校、企業簽訂學徒合同,由企業指派師傅指導學生在企業中接受生產技能的培訓,學生在學徒期間享受學徒工待遇,校企共同擬定實訓內容和培訓合同,培訓結束后經考試合格后,授予學生國家承認的職業資格證書。
6結語
國際上在學徒制職業教育體系探索取得成功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國家立法保護學徒制職業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保護各方的權益明確各自職責;在職業教育各環節上有章可循,操作性和規范性較強。相對于國外的師徒制的制度化與體系化,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教育發展道路是關鍵,既要借鑒,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地創造屬于我們的職業教育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地修正與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