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嘉
【摘 要】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雙元制”,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經過幾十年的蓬勃發展,其理論和實踐都已趨于成熟,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為我國高職人才培養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經驗,也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啟示。
【關鍵詞】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9.5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7-019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7.087
“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重要形式,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成功,成為自二戰后德國經濟迅速崛起的強大動力和秘密武器,實現了“德國制造”品牌的教育價值。通過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零距離”的認識和了解,讓我對德國職業教育和躋身世界前列的德國企業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1 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再認識
1.1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優勢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優勢在于它的體制設定,具體體現為“企業主導、社會參與、民眾認可”。
企業主導,保障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它是“雙元制”職業教育順利進行的前提。企業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兩個主體中,企業主導,學校輔助;兩類教學內容中,企業傳授技能,學校教授知識;兩重身份中,先是學徒,后是學生。
社會參與,是“雙元制”職業教育的關鍵,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介于企業和職業學校之間的是各類非政府組織,如各行業學會,負責職業教育的組織、協調、考試等事宜。德國政府將這些組織的職能和職責明確寫入職業教育法中,這樣做的好處是協調企業和學校之間的關系,調動社會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民眾認可,是“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基礎,德國社會比較尊重個人的自主選擇,公平看待各行各業,沒有行業歧視,沒有貴賤之分,父母尊重子女的選擇,愿意將子女送入職業學校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在德國,職業間收入、地位的差距較小,促使德國民眾對職業教育的認可。
1.2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特點
1.2.1 具備完善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
德意志聯邦早在1969年就頒布了第一部關于職業教育的法律——《聯邦職業教育法》,隨后聯邦和地方又陸續頒布了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在1981年頒布的配套法律——《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中明文規定了相關職業教育的條款,2005年又進一步明確了參與主體的責任和義務。規定了私人企業、行業協會、學校、政府作為主體參與聯邦的職業教育,并對參與企業的職業教育職責、培訓學校、機構和相關培訓者的資質、相關培訓合同的簽訂、考試委員會的職責、考試的相關規定和要求等各方面都作了全面細致的規定。此外各州及行業協會都有相應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這些聯邦和州的法律法規為發展“雙元制”模式的職業教育保駕護航。
1.2.2 “雙元制”和企業的相互依賴
企業是職業教育的主體,企業培訓是雙元制的核心環節,沒有企業作為支撐,雙元制難以取得成功,因此,雙元制和企業是一種共存和雙贏的關系。
企業作為“雙元制”的主要培訓場所,必須受到《聯邦職業教育法》的約束,企業根據發展的需要必須接受“學生”,年輕人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之前必須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向找到相應的企業,在接受個性心理和傾向測試及職業適配度測試后,被企業接受的青年人必須與企業簽訂《職業教育合同》,因此,青年人首先是“學徒”身份,有了這一身份,才能進入相應的“雙元制”教育學校學習,進而才有第二重身份“學生”。企業提供學生的生活津貼,規定學習內容,提供學生進行相關工作過程的職業能力的培訓。
學校作為“雙元制”的主要學習場所,必須遵循《職業教育條例》及配套的框架教育計劃,傳授與職業實踐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普通文化知識,讓學生獲得完整的職業行動能力,實現對企業學習必要的系統性補充。
1.2.3 行業協會的監管和考核
德國的每個行業都有屬于自己的行業協會,在國家層面上也制定了相關的法律——《行業協會法》。行業協會負責參與職業教育的培訓機構的資格認證,以及對這些機構的實地考察,監督企業對學生在其工作過程中的職業能力培訓的規范,從而保證職業教育中企業實地培訓的質量;另一方面,行業協會負責對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所培訓的學生的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并給考試通過的學生頒發職業技能資格證書。
2 德國的企業文化
德國人創立以“雙元制”為標志的職業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德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即追求實用、尊重權威、注重技能、理性嚴謹、強調規范、追求職業價值,這種文化價值觀在德國企業中尤為突出,也由此形成了德國企業特有的企業文化。
德國人歷來注重產品的實用和性能質量,德國制造的產品厚重結實、堅固耐用、不求華麗,由此形成德國企業的實用主義的大眾文化。
德國的機械設備和產品加工工藝以結構合理、加工緊密、性能優良、質量上乘而享譽全球,這種聲譽長久不衰的原因得益于德國企業一貫堅持并形成的傳統的嚴謹規范和務實高效的企業管理理念。由此形成德國企業的嚴謹規范的習俗文化。
德國素有“工匠王國”之美譽,德意志民族自古就有崇尚手工制作、注重技能的傳統。在德國,無論什么職業和職位,他們對所從事職業的技能總是傾注很大的精力,并且代代傳承下去,由此形成德國推崇技能的傳統文化。
此外,德國人很重視生態文化,注重維護人類和自然的和諧。德國民眾把綠色節能看成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他們認為國家資源是有限的。在德國大街上,隨處可見德國民眾喜歡以騎自行車代步;生活垃圾至少細分為四類(生態垃圾、化學垃圾、可回收垃圾、普通垃圾)。在我們參觀的寶馬萊比錫工廠就可見一斑:大門口可見4個風力發電設備,整個工廠所用電能全部由它們來提供;寶馬i8整車的95%是可以回收的,包括生產環節中的邊角料;內飾中盡量采用再生材料(如用再生飲料瓶制成的超輕塑料)及由橄欖葉提取物精心鞣制的真皮材質等。德國的汽車企業重視通過技術創新來開發綠色環保汽車產品,通過“綠色浪潮”提高企業產品的生態含量,減少對大自然環境的影響。
3 幾點啟示
3.1 要充分認識職業導向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教育的導向預備教育很重要,在德國,導向教育介入得很早,學生從小就進行動手能力、生活能力的培養,讓其對某個領域產生興趣。而在中學階段更有讓學生到企業實習的機會,讓學生了解這個行業是干什么的。在到職業學校就讀之前,學生必須先根據自己喜歡的專業找到相關的企業,再通過測試,和企業簽訂協議后才能到職業學校就讀。這就從源頭上解決了學生的興趣問題。
對比中國職業教育,重心是強調出口,招進什么樣的學生,學生對所選專業喜歡不喜歡,沒有人關注,選擇什么專業也不是根據學生的喜好,更多的是盲從,什么專業就業好就選擇什么專業,這樣的后果就是學生對專業的興趣缺乏,專業基礎薄弱,導致就業的時候漫無目的,專業不對口在所難免。
3.2 準確定位職業技能競賽的錦標導向
德國的“工匠王國”之譽不是靠少數幾個能工巧匠就能支撐的,而是由各行各業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技術精湛、態度務實、敬業忠誠的技術工人來支撐的。德國職業教育追求的不是“獨樹一幟”,而是“遍地開花”,學生從職業學校畢業必須拿到兩張證書,一張是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一張是由工商會或行會頒發的技術工人職業培訓證書。再觀我們的職業學校,現在大興搞競賽,拼技能,當然是好事,但這種導向、排名不具普遍性。學生在競賽中拿到獎牌從經營角度對學校的聲譽有一定的宣傳作用,但從職業教育的角度獎牌并不能代表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幾人得獎,結果有可能十幾到幾十個學生得不到實訓機會。因此,按照“工匠精神”的標準,我們必須提高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的“純金度”,這也是普通工匠要守住的行業標準。
3.3 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法律法規,促使政府、企業、行業、學校的有序聯動
職業教育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要使職業教育良性循環,政府應該建立職業教育支持性政策體系,約束企業和學校主動合作,將企業的責任和義務列入法律法規之中。企業有義務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制定、課程改革、教學條件建設以及師資建設等等,職業院校也有權利享受企業的訓練場地和技術支持,也有義務參與企業相關的社會培訓。要發揮行業協會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守好職業資格證書的門檻和含金量,保證向社會輸送的是合格的生力軍。要重新定位政府、企業、行業、學校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和關系、責任和義務,保障職業教育穩健、良性、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大源.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發展再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33).
[2]崔巖.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