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立足于企業的真實項目運作,通過學生實習實訓、業師協同教學、校企人員互聘等方式,以校外實訓基地為紐帶,實現校企緊密合作,達成學生成才、專業發展和企業成長的“共生”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校外實訓基地;共生
校企合作作為高職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的的關鍵所在,校企合作建設的校外實訓基地則成為培育人才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校外實訓基地承擔了學生實習實訓、技術服務、經驗共享等高職院校的教育延伸功能,是實現校企合作育人的保障。“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對于提升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發揮院校技術服務的優勢、促進校企合作共贏具有明顯的現實推進作用和長遠的戰略價值。
一、現有的藝術設計類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1.重數量,輕建設
作為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辦學水平的評價標準之一,建設大量的校外實訓基地已經成為眾多高職院校創辦和發展專業的第一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個專業的建設水準。然而,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很多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與合作企業簽署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僅僅將其作為應對“評估”的措施之一,簡單認為校外實訓基地多多益善,卻并未認真的與之進行溝通合作,更談不上能夠針對特定院校和特定企業進行模式上的探索與建設。這就導致即使院校的師生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訓活動,卻很有可能遭遇“水土不服”,要么生硬的接受某種“技能訓練”,要么走馬觀花、完成紙面任務了事。
2.重技術,輕育人
毫無疑問,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在于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尤其是置身于企業真實環境之中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因此,眾多的校企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多圍繞“核心技能”來設計實訓項目,培育學生的“技能”,較少涉及“育人”。不過,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全方位提高,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畢業生僅僅具有出色的“技能”是不夠的,還需要相當多的“職業素養”,校外實訓基地必須將“育人”與“技能訓練”有效結合。也就是說,校外實訓基地存在的最重要目的是培育全面的、合格的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而不僅僅是專業教學。
3.重學生,輕教師
校外實訓基地所服務的對象長久以來被定位為單一的學生群體,這是校外實訓基地資源的嚴重浪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當數量的“學校熱、企業冷”現象。能夠與高職院校合作的企業固然有支持教育的熱心,但僅僅有熱心是不夠的。如何通過校外實訓基地,將校企在技術服務、經驗共享等方面的壁壘打通成為需要破解的命題。其中,如何定義“教師”在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中的角色顯得非常重要。這個“教師”,一方面指向在校外實訓基地的院校教師,一方面指向校外實訓基地的“企業教師”。一個良好的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需要兩者不僅僅是實訓學生的“監督者”,應該成為校企合作的“溝通者”。
二、“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含義
所謂“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是指立足于企業的真實項目運作,通過學生實習實訓、業師協同教學、校企人員互聘等方式,以校外實訓基地為紐帶,實現校企緊密合作,達成學生成才、專業增強和企業成長的“共生”發展。
“共生”所謂一個生物學術語,較多的被認為是兩種密切接觸的不同生物之間形成的互利關系。我們將它引入校企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是想強調校外基地建設完全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成為院校和企業共同發展的“支點”,校企實現互利共生,獲得持續、良好的發展。
“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起點是企業的真實項目運作。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具有特殊性,它強調培育人才的“現實性”,因此參加校外實訓的學生必須投入到企業的真實設計項目中去,而不能是“仿真”或“概念”。這就要求校外實訓基地所屬的企業具備良好的實訓條件與充足的真實設計項目。
“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目標是以基地為紐帶,實現校企緊密合作,達成學生成才、專業發展和企業成長。這需要校企雙方共同努力,攜手推進,而不是各自為政。
三、“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實現方式
“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實現,其方式雖然具有多樣性,但有三個核心點,即學生實習實訓、業師協同教學、校企人員互聘。
1.學生實習實訓
如前面所言,校外實訓基地的重要作用是接納學生實習實訓,通過學生近距離接觸真實的設計項目,培養他們的核心技能。在“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中,學生實習實訓將避免單一強調技能的問題,實現“育人”與“技能訓練”有效結合。要實現這一點,一方面是校企共同組建指導團隊,協同制定相關實習實訓任務書,一方面要結合職業素養的培養,將“立德樹人”的觀念貫穿學生實習實訓的全過程。
教育的最終指向是培育“完整的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優良的道德品格是一代新人全面發展的底色。由此,校外實訓基地所屬的企業必須要將企業優秀的文化和核心價值觀作為學生實習實訓的立足點,并將其作為中心環節,將職業素養和價值觀教育貫穿實習實訓全過程。當參加實習實訓的學生將企業優秀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自覺以企業優秀員工的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言行,以創造有益于國家、社會、民族的設計作品為目的,“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初衷也就自然達到了。
2.業師協同教學
業師協同教學的出現在于通過引入業界專家來提升職業院校培養學生實務能力。國內高職院校推行業師協同教學制度的難點主要在于業師評聘標準的制定與教師如何協同業師進行教學。“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中校企共同組建指導團隊能夠為業師協同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
在“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中,院校提供的學生校外實習實訓指導教師要自覺地將原先的“監督者”角色淡化,企業提供的學生實習實訓指導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的技能、優良的品質外,也要自覺地將原先“技能師傅”的角色淡化。院校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要共同承擔起“育人”和“技能培養”的任務,共同規劃實習實訓項目以及編撰實習實訓任務書、執行實習實訓活動,通過校外實訓基地的資源和設備,共同帶領實習實訓學生解決真實的設計項目,從而獲得最大的效能。“監督者”角色的淡化并不意味著實訓過程沒有監督和考核,反而因為教師與業師協同進行實習實訓教學讓整個過程更加嚴格,其評價更加貼近現實。
3.校企人員互聘
校企人員互聘并非新鮮事,但其崗位多為院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或企業顧問。在“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中,延續業師協同教學,院校和企業均需對傳統的校企人員互聘方式進行重新審視。
一方面,參與學生校外實習實訓教學的院校指導教師可以被企業聘為具體部門的負責人,不但承擔實習實訓學生的指導任務,還可以真實介入企業的設計項目,并根據實際情況獲得合理的報酬及榮譽。另一方面,企業骨干除了承擔校外實習實訓教學任務,還可以通過專題講座、模塊化技能提供、信息化教學等方式為在校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新鮮的資訊與最新的技能,也根據實際情況獲得合理的報酬及榮譽。如此,校企互聘人員成為校企合作的“溝通者”,最終受益的是學生成才、專業發展和企業成長。
四、“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價值
“培養什么人”以及“怎樣培養人”始終是中國教育的永恒主題和根本問題,“共生型”校外實訓基地并不強調數量,而是強調質量和校企雙方持續、有效的溝通和建設,其活力和發展將為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帶來獨特的價值。這些價值包括實習實訓學生所獲得的“職業素養”與“實踐技能”雙提升,院校教師自我價值的最大實現、企業骨干的社會榮譽感,這將為“培養什么人”以及“怎樣培養人”提供明確的答案。
參考文獻:
[1]甘艷.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基地建設的模式創新[J].現代教育管理,2015(3).
[2]張元愷.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初探[J].現代職業教育,2017(4).
[3]瞿孜文.臺灣業師協同教學制度淺談[J].品牌,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