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軍
【摘 要】“互聯網+”為高校信息化建設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對現有信息化建設模式、管理模式的大力沖擊,如何提供極致體驗、如何快速滿足服務需求、如何共建共享、如何開放共贏。在華僑大學規劃實驗打造IT生態體系。形成華僑大學完整的開放式的IT生態體系,包括了從開發生態、運行生態、應用服務生態到運營生態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設規劃,最終以服務的方式向最終用戶進行業務展現。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信息化;IT生態體系;開放平臺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8-0181-004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8.083
【Abstract】“Internet+” brings not onl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but also a strong impact on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ode and management mode,how to provide the ultimate experience,how to quick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service,how to build and share together,and how to open up a total win.Huaqiao University plans experiments to build IT ecosystem.A complete and open IT ecological system of OCT University is formed,which includes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from development ecology,operation ecology,application service ecology to operation ecology,and finally shows the business to the end user in the form of service.
【Key words】Internet+University;Informatization;IT ecosystem;Open platform
0 前言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
那么,“互聯網+高校“信息化應該關注的技術有哪些?”互聯網+高校“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方向是什么?我校”互聯網+”規劃建設的內容有哪些?可能面臨的挑戰是什么?
所以本文針對華僑大學信息化現狀,主要研究內容:
(1)傳統信息化建設模式存在的問題;(2)“互聯網+高校” IT生態體系發展方向研究;(3)“互聯網+高校”信息化方案規劃思路;(4)“互聯網+高校”信息化方案規劃內容;
高校的信息化建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基礎設施建設階段、應用系統建設階段和信息數據整合階段。在高校展開大規模信息化建設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高校是一個龐雜的生態體系,高校的信息化同樣也是一個復雜的生態體系。而高校信息化建設真正的核心,也恰恰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就是“人”。作為主體,在高校信息化的生態體系中,由不同的人組成了不同的組織單元,分別行使各自不同的職能,擁有不同的需求。這里不僅涉及到校內不同的業務主管部門、院系、班級、宿舍等,同時還包括由不同人員組成的信息化建設供應商、增值服務供應商、合作企業等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的不同生態個體。他們除了完成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各自應該承擔和獲得的權責與價值外,作為高校信息化建設生態體系中的生態個體,他們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必將與高校信息化生態體系中的其他生態個體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 我校傳統信息化建設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校在“十二五”期間,通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與沉淀,在網絡環境建設方面,為了更好的提升網絡訪問效率,在校園內構建了41381個網絡信息點,全面覆蓋了教學區、辦公區和生活區,方便人群的網絡訪問需求。在業務應用系統建設方面,完成了近二十套各類業務應用系統的建設工作。在已經建成的系統中,從底層的公共數據平臺、身份認證平臺、信息門戶平臺等系統,到教務系統、學工系統、人事系統、研究生系統等各類業務系統,已經基本覆蓋校內的大部分管理信息化領域,數字校園建設初具規模。
當前已建的這些應用系統,基本能夠解決我校在行政辦公管理、教務管理、學工管理以及移動應用范疇內結果性數據維護的需求。在方便了各業務部門進行業務處理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同業務、不同階段的各類數據。而這些數據的沉淀,作為我校在“十二五”期間,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成果,為下一階段的數據決策和分析提供有效的依據和支撐。事實證明,學校通過在“十二五”期間的信息化建設,在完成各類結果數據沉淀的同時,為各級各類型業務部門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開展業務辦理,提供了有效的應用環境。在業務辦理過程中,因為有了基于獨立面向單體業務開發的各類業務應用系統,辦理效率在大幅提升,從我校整體運營層面大大降低了因為人工方式帶來的運營成本。面向學生,也能夠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為他們提供基于某個業務場景的業務服務。如在迎新業務中,通過面向學生提供“迎新自助網”,向學生推送與迎新業務相關的各類服務信息,學生反饋良好。通過面向學生的“自助打印”系統,學生在使用過程中極大降低了因為打印各類證明文件耗費的時間,同時也節約了相關業務老師辦理的時間。不可否認的是,我校通過“十二五”期間展開的信息化建設,在保證原有業務開展質量的同時,較大幅度的提高了業務管理水平和效率。盡管如此,在信息化建設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的空間需要提升。
在我們描述“十二五”期間信息化建設成果顯著的同時,我們不得不進一步發現,從我校整體信息化建設的過程、應用的過程以及后期維護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問題,有些問題直接影響了我校后續信息化建設的節奏與效果。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缺乏統一的開放支撐平臺,多廠商共建造成過程風險
我校在“十二五”期間建設的信息化系統多達近二十個。其間涉及的應用集成平臺(三大平臺)、移動應用平臺、統一支付平臺、網站群平臺、校友系統、離校系統以及綜合查詢分析系統,均為廣州聯奕提供建設;行政辦公系統(OA)、教務系統、人事系統、學工系統、宿舍系統以及迎新系統,均為杭州正方提供建設;自助打印系統由廣州正脈提供建設;科研系統由易普拉格提供建設。當然,除此以外,我校還自主研發了招聘系統。
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多個廠商參與共建,而建設的內容都是以業務部門需求為核心的單體業務系統,現在是普遍高校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在設計初期,都在強調頂層規劃。應該講,這樣一張藍圖是指導學校后續的信息化逐步推進的原則。但在實際過程中,由于不同廠商參與建設的學校信息化,就會出現實際建設路徑與最初設計藍圖不一致的情況。歸結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不同廠商采用不同的技術架構開發設計,過程相對封閉。而學校信息化一旦需要從單體系統向一體化轉型時,就會帶來因為封閉技術架構帶來的沖突,使整合難度加大,對學校而言建設風險增加。
其二,建設邊界相對模糊,帶來學校從單體系統一體化轉型過程中,權責難以明確的問題。廠商之間互相推諉,撇清責任。這對學校的建設過程無疑風險巨大。
當前,站在學校角度,需要考慮利用一個能夠“海納百川”的開放技術架構解決這一問題,并建立統一的運營運維服務體系。
1.2 校級流程管控缺失,各處室割離建設造成流程雜亂
當前我校建設的近二十個業務應用系統,是由不同的軟件供應商提供建設的,每個業務系統的建設和應用都代表了使用這個系統的業務部門的實際需求。中間涉及到與該業務部門相關的大量業務流程。這些業務流程長短不一,其應用場景也相對固定。當然,這種級別的流程應用只是基于某個業務部門而已。如果放大到校級,問題就顯而易見了。
校級的業務流程現在在國內的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都相對缺失。帶來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我們認為是由于單體業務系統的人為割裂建設有關。業務部門是這些業務系統建設的需求提出單位,他們所關注的僅僅是這個業務部門在某個業務場景中的流程需要。他們并不會過多的關注校級層面的流程與自己部門業務流程的關聯到底有哪些。同時,就是針對自己部門內部的業務流程,每流程節點的執行人、執行時間、執行耗時、執行效果、執行評價等這些信息也是一無所知,這也就帶來了當前大部分高校在進行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校級流程的缺失。
我們認為,各級組織流程的缺失和對流程監控的缺失,會直接影響到校內各組織單元處理事務的效率,同時,更嚴重的是因為流程與其監控手段的缺失,會直接影響到不同業務數據產出的質量。時至今日,我們的確需要考慮,是否需要通過一種手段、一種制度來構建校內的流程中心了。
1.3 流程雜亂及數據質量監控缺失造成數據質量低下
我校目前構建的這些業務應用系統,從單體的系統使用情況看,仍然存在“建的多,用的少”的情況。
拿易普拉格承建的“科研系統”舉例,由于學校社科處、科技處兩個單位,使用兩套科研系統,內容與功能上基本一致,但數據獨立,只使用了成果獎勵、學術活動等結果登記,校內的項目申報在系統上走了流程,上級部門的項目只登記已立項的項目信息,經費管理沒有使用,也沒有和財務系統對接,整個項目過程并沒有在系統中進行管理。這種應用狀況在校內其他的業務系統中多少也都存在,只是程度輕重不一。
我們認為,對業務系統而言,在應用環節的缺失,直接影響對應業務數據的沉淀,更不用提到所謂數據質量的問題。這是影響數據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由于校級流程中心未能建設或未能形成,在影響實際業務開展過程的同時,直接導致數據質量低下,實為原因之二。
另外,學校對于數據質量的監控,包括數據交換過程的監控、代碼標準的監控缺失,也導致數據質量的低下,實為原因之三。
1.4 需求變化響應不及時,影響應用效果
隨著我校業務規模和類型的變化,帶來了針對不同單體系統需求的變化。而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不論是作為校方還是建設方,都是非常痛苦的過程。我們認為,原因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的建設模式上,當前最常采用的建設模式是以項目化的方式展開的信息化建設。從項目階段上講,需求調研開始到最終的驗收合格,針對這個單體項目就已經結束了。而事實上,針對不同的業務,其需求都會隨著實際情況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使以項目交付方式見長的建設方頭痛不已,他們始終需要考慮因為定制和需求變更帶來的成本增加,以及項目實施周期的延長。同樣對于校方而言,也是一樣,因為建設方的猶豫不決,導致項目進度延緩,風險倍增。項目沿著這個軌跡進展下去,就會發現,校方提出的需求,建設方無法滿足,實際的應用者或需求方就堅決不使用系統,影響應用效果,帶來的就是惡性循環。
我們需要考慮,需求在變,而信息化的建設要保持常態化運行和產品的快速迭代,什么樣的方式可以做到?
2 “互聯網+高校” IT生態體系發展方向研究
通過對高校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問題的分析與總結,未來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是以面向角色的服務為導向建立整體數字化校園開放性生態體系。以先進的技術構架為依托,創造一個高開放度的信息化環境,更好的應對學校內部業務變化和外部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帶來的沖擊。構建這樣的一種生態體系,學校需要從技術架構、建設思路、建設模式等多個方面進行轉變。要做到能夠同時滿足技術發展的需要、學校業務的需求、供應商參與的訴求,充分利用學校在信息化方面的人力與物力投入,構建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校園信息化生態。圍繞行政部門建設信息化的思路和模式。
基于開放的信息化環境,將校內信息化建設成果和校外互聯網應用都以服務的形態進行重新梳理、重新組合,并通過有效的管理機制在校內的統一應用平臺上進行注冊、發布,為校內師生提供綜合性的服務獲取通道和高體驗度的應用服務,大大增加用戶黏性與依賴度。基于高使用率的綜合服務,校內師生不但可以在綜合服務平臺上使用服務,還可以對校內服務進行評價和反饋,綜合服務平臺同時記錄下各類用戶的操作軌跡、用戶行為,輔以傳統的管理業務數據,為各級管理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數據分析服務,幫助各級管理者決策分析,優化業務模式。各類需要優化的應用,需要有效的運營機制保障,在校內建立長效化、持續化的運營機制,保證校內應用和服務的升級與迭代。在運營機制的保障下,借助快速建模工具和快速開發平臺,讓信息中心、建設方和服務提供商都可以基于完善的運營機制參與其中,共同提升校內信息化水平。
如此一來,為學校的學生、教職工、管理人員、校領導以及校外服務提供商和社會人士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圈,借助生態圈的形成,為圍繞學校的各個角色提供優質的服務。并對各類信息系統進行有效的整合重組,提升信息化成果使用率,發揮數據積累價值,持續為學校各級領導和管理者優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并進行學校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的優化和再升華,達到持續更新,持續迭代的效果,保證校園信息化建設的先進性和可持續性。
運營思路下構建的高效信息化生態,是一個全新模式下的生態體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分別是:模式的轉變和生態個體價值訴求。
3 “互聯網+高校”信息化方案規劃思路
信息化是一種新型的生產力,其本質在于通過這種生產力改變已有的、固化的生產關系,并以此在保證業務質量的前提下,提升效率。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本質并不是簡單的將原有線下的業務,通過信息化的手段移到網絡中,使其數字化就可以了。而是要通過信息化這種新型生產力,在全面覆蓋高校教學、科研、行政辦公業務的同時,盡可能的梳理、完善、優化各類流程,形成校級流程中心,并以此提高校級數據中心的數據質量,為各類角色人群,包括師生、各級領導、信息中心、第三方開發者等提供有針對性的、高品質的服務項目與服務內容。
前述中,對我校的信息化建設提出了“生態”的概念,不論模式如何創新,高校信息化建設的“生態”就在那里。之所以強調“運營”,是因為我們認為,原來傳統建設模式下的信息化沒有能夠完全打通在高校信息化建設、應用和維護管理過程中的每個生態個體,正是因為在傳統建設模式下的高校信息化生態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定位于“運營”的思路,可以更加有利于我們看清高校信息化的生態體系,更加有效的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為高校的信息化建設構建一個全新的生態體系,以此讓高校的信息化建設在降低風險的同時,常態化、持續化。
在構建我校信息化生態的過程中,我們要遵循信息化建設的本質,通過信息化這種新型生產力,改變已有的、固化的生產關系,通過設定在新型信息化生態下的組織結構,更好的匹配我校新型信息化生態的構建,
我校的信息化建設歷來都是通過學校與承建廠商合作進行。過程中往往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承建廠商幫助學校開展信息化建設。而承建廠商出于商業利益的考慮,對學校項目進行大包大攬,技術壁壘嚴重,有價值的第三方服務商無法接入,無法找到更好的盈利點,無法做到持續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們需要優化整體信息化建設生態,將沉淀下來的行業知識庫進行封裝、開放、共享給第三方廠商和個體開發者,讓所有的校園信息化參與者分工清晰、并形成互助合作。
4 “互聯網+高校”信息化方案規劃內容
如上圖所述,我校如果需要建設一個完整的開放式的IT生態體系,實際上是包括了從開發生態、運行生態、應用服務生態到運營生態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設過程,并最終以服務的方式向最終用戶進行業務展現。每個階段的建設思路和模式都對整體信息化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4.1 開發生態
通過組件化開發平臺,形成應用和組件,應用和組件掛載到校園服務總線,可為校內應用服務池和業務應用管理服務平臺調用。并將其通過資源庫的方式積累為行業資源庫,為日后資源復用提供儲備。同時開發平臺能夠對外部的第三方應用進行服務化的封裝,同樣形成新的應用或組件,掛載到校園服務總線。基于組件化開發平臺的可視化開發過程,校內的廣大師生和社會人士也可以通過該工具完成簡單的應用服務開發,并通過發布工具發布到校內,增強信息化建設整體參與面的廣度和深度。
4.2 運行生態
以校園服務總線、應用管理服務平臺以及包括主數據管理、身份認證管理、統一通訊、移動支撐平臺等在內的公共應用組件,為學校提供統一的、高交互性、高開放性的服務應用運行環境。其提供的服務都是通過校園服務總線進行統一發布的服務,通過業務應用管理服務平臺將其編排成符合學校需要的業務邏輯,提供給用戶使用。
校園服務總線負責整個學校信息化建設各個平臺間服務交互和信息傳遞,通過服務治理工具管理服務運行,通過基于校園服務總線的服務集成工具完成服務的集成和交互,通過服務標準管理工具保障各服務間調用的規范性。
被服務調度總線封裝的,除了組件化開發平臺提供的應用和組件外,還包括校內很多的基礎應用組件,如主數據管理、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支付等,都以服務的方式在服務調度平臺上進行掛載,并借由服務調度平臺完成同其它平臺的集成。
4.3 應用服務生態
改變原有的行政化、管理化信息系統使用模式,以類互聯網的模式,形成校內的應用超市,包括校內師生綜合服務平臺和校外的服務應用池,有效接入,實現應用服務的動態分配和按需使用。并對服務使用進行全面監控和管理,對業務過程和服務質量做到有效評估。
4.4 運營生態
改變現有的分散管理模式,通過服務調度平臺的高集成度,將校內所有的軟硬件進行統一的監控,隨時了解校內全局信息化狀況,極大的增加了校園信息化的響應程度和處理速度。對于學校來說,依托于服務商的運維只是一部分。更多的運維、優化和升級工作需要學校內部人員的參與。基于開放平臺的體系架構,依托于外部服務提供商形成線上/線下的專業訓練營和項目管理培訓課程,幫助學校師生了解、掌握運營方式方法,讓全校師生一同參與到學校信息化運營之中。形成良性的運營體系。
綜上所述,開發生態、運行生態、應用服務生態與運營生態是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的。每個部分都有其具體的作用與價值,只有發揮出每個環節的價值,才能最大化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效果。
本文研究內容不單單是理論研究,希望在此研究基礎上在華僑大學規劃實驗打造IT生態體系。形成華僑大學完整的開放式的IT生態體系。所以在研究不同階段提供有質量的規劃報告與論文作為技術考核指標。并確實執行規劃內容,在華僑大學實現以校園服務總線、打造應用管理服務平臺,為學校提供統一的、高交互性、高開放性的服務應用運行環境。借助“互聯網+”服務導向架構技術手段與核心思想,通過對教學、管理、服務等流程再造,并逐步建設校園信息化服務模塊。
【參考文獻】
[1]王桂香.互聯網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的分析研究[J].讀書文摘,2015,22.
[2]劉宏森.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困境和作為[J].中國青年研究,2015,(7):30-34.
[3]李碧武.“互聯網+教育”的冷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7):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