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
【摘要】本文論述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并提出素材積累生活化、教學過程生活化、作文評價生活化三種途徑。
【關鍵詞】作文 生活 生活化 素材 評價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A-0028-02
文學來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新課標也一再強調,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寫作內容入手,引導學生接觸社會、感悟生活。因此,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生活,并且引導學生去感悟生活,才能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作文,從而提高作文水平。
一、素材積累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要想解決學生“沒有東西可寫”這一老大難的問題,教師就必須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從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
(一)指導學生觀察生活
如何寫好作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多留心身邊的人和事。生活中處處可以挖掘寫作素材,但往往這些常見或者比較熟悉的現象,是學生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學作文時我們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從而積累寫作素材。如學期初引導學生觀察同學、老師的變化;秋天,帶領學生走進公園、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變化;組織學生參觀文化館,了解當地的文化……只有教師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才能通過一系列的觀察積累寫作素材。
(二)組織學生參與生活
光看是不夠的,要讓作文教學生活化不僅要求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親身參與,親自實踐。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獲取習作的材料,如:雙休日去挖紅薯、去市場買菜,植樹節去植樹等,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快樂,感悟生活的精彩與樂趣。這些實踐活動,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他們有東西可寫。
(三)引導學生體悟生活
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悟生活,收獲真實的生活感悟,不失為引發學生習作動機的較佳途徑。如在教學《石榴》這篇課文后,筆者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橘子,先看一看橘子的顏色、形狀,再摸一摸橘子的質感,然后剝開橘子聞一聞。最后,讓學生嘗一嘗,并談一談自己的感受。由于學生充分調動了眼看、耳聽、舌嘗、鼻聞、膚觸、心感等感官參與學習,因而從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另外,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創設生動有趣的交際情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如開展“成語故事大講堂”“課本劇表演”“新聞發布會”等。這樣教學,不但形式新穎,還能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一)課堂結構生活化
學生的習作能否成功取決于教師的作前指導。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讓學生對所見、所聞、所感等內容實現輸出。作前指導一是要做到“能以妙筆繪春秋”,用扎扎實實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表達技巧;二是要打開學生的思路,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減少作文中“編”的成分,激發習作興趣。此外,還要重視學生寫作時的指導,除了隨堂指導、個別輔導,還可以利用電教媒體,采用“現講現錄”“現評現改”的“現場教學”新模式,讓學生既高效地掌握習作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又真切地體會到習作的樂趣。
(二)寫作內容生活化
當前,小學生在寫作文時普遍感到“寫作難”。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地激發學生寫作的靈感,激活學生潛在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寫生活中的人、事、物、情,使習作內容多元化、生活化。
1.畫生活中的畫,寫生活中的事
生活處處都是美,生活處處可作文。在教學作文時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從學習生活走向社會生活,從作文課堂走向生活課堂,讓學生在習作中盡情描繪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充分展示奇妙有趣的內心世界。如在教學《秋天》這篇習作時,筆者要求學生先去公園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秋景用筆墨畫下來。在習作指導時則要求他們用幾句優美的語言描述自己筆下的秋天。這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既愿意講也有話可講,真正實現了畫生活中的畫,寫生活中的事。
2.體驗生活的樂趣,感受生活的精彩
教師要有意識地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記錄所見、所聞、所感,使他們在學習中體悟生活,在生活中認識自我,抒發內心的真實情感。如種植花花草草,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參與家務勞動,體驗勞動的快樂;觀察家鄉的變化,領略時代的飛速發展……在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點滴的感受,如獲得成功的喜悅、遇到挫折的沮喪、遭到責備的傷心、受到誤解的憤慨……還可以開展各種興趣活動,如小昆班、串珠課、航模社等,讓學生將自己的收獲與感悟記錄下來。這樣,學生留下的就不再是一篇篇生動的習作,更是對生活的感悟。
3.捕捉點滴靈感,嘗試即興寫作
生活中有許多新奇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往往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要鼓勵學生抓住平時的點滴靈感,試著即興寫作。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為每個孩子都準備了一本“新誠心語”,讓他們不拘形式地描繪精彩有趣的校園生活、五味雜陳的家庭生活、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活和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由于不限內容,不求篇幅,學生能真正做到“我筆訴我情”“我手繪我心”。
4.利用電教技術,讓習作插上翅膀
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圖片、聲音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的同時還可以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走進記憶的長河。面對日益發達的網絡媒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或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習作的展示、交流提供平臺。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作文教學中去,不但能夠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優化教學效果。
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有一篇習作要求學生寫一寫云的變化,雖然寫作前筆者已經讓學生觀察云的變化,但在交流時筆者發現學生只能說出幾種云的常見姿態,對云的變化也缺乏想象力,因而交流顯得干巴巴的。于是,筆者馬上利用課件出示幾種云的姿態:有的形似小狗,有的神似菩薩,還有的狀如城堡……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最后他們的習作也充滿著天馬行空的想象,顯得尤為精彩。
三、作文評價生活化
為什么寫作文?是著眼于為作文而作文,為考試而作文,還是著眼于因生活需求而作文?對于作文批改,有些教師覺得學生不會改,一定要逐字逐句地指導才安心。這種做法不僅罔顧了作文本身的整體性、獨創性和差異性,而且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意愿。
對此,在小學作文課堂上,我們形成了“教師輔導─學生寫作─教師批改”的固定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建議要變“糾謬法”為“評優法”,通過一系列的激勵手段,讓學生樹立“我能寫”“我會寫”的意識;對于那些問題比較明顯的習作,建議教師耐心地幫助學生分析,用商量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見;對于存在諸多不足的習作,建議教師不能一味否定,而應該挖掘其中的“閃光點”,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作文雖然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并非一無是處,只要認真修改,就一定會有所進步。這樣不但能夠增強學生的寫作自信心,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小組互評的方式,讓學生對寫作始終希望在胸,豪情滿懷,動力不減。
作文連著豐富的生活,作文與生活一樣精彩!這就要求我們建構一個“課內外相聯,學科間相融,校內外相通”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用童心、童語、童趣描繪多姿多彩的生活,寫出有聲有色的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