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瑩
[摘要]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具有非常高的哲理性、自省性,音樂旋律柔美、安靜、恬美,略微地帶著悲涼的色彩,充滿了高度強烈的藝術魅力。其中他的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較為出名,充分體現了極高的美學價值,成為我們后人研究的典范之作。
[關鍵詞]奏鳴曲;音樂美學;追求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他的音樂繼承了前人的優良傳統。他的作品更為細膩意味深長,最大的特色是作品充滿戲劇性,充斥英雄主義氣概和積極健康的心態,貝多芬主要通過沖突對比來揭示音樂所要表達的形象,在作品中英雄主義和人道主義是最大的特色。
一、富有創新性的結構美
我們以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為例。相比《月光奏鳴曲》,《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是一個主調為c小調的引子和奏鳴曲式所寫成,是整首奏鳴曲式規模最為宏大的樂章。第二樂章是A大調的由兩個插部所構成的回旋曲式。第三樂章是c小調的奏鳴回旋曲式。從第一樂章入手,著重分析其中的音樂要素以及情感音調的變化發展,c小調對貝多芬有著特殊的意義,他常在大型的作品里使用c小調,比如《第三鋼琴協奏曲》和《第五交響曲》。在《悲愴奏鳴曲》中非常適合c小調,因為它所表達的情緒中飽含酸楚、悲哀。這點在第一章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三樂章也是相輔相成的。《月光奏鳴曲》在首章的情感表達最為細膩,又有傷感,又有柔情;盡管在伴奏乃至主題上變化不大,但通過優美細膩的和聲加之音區節奏的變化,向我們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波動;第二樂章,如歌的慢板。表現在經過緊張的搏斗之后,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慰藉。主部主題是淳樸、優美的抒情旋律,響徹著圣詠式的和聲和管風琴一般的音響,音樂又陷時隱時現的苦苦思索中。最后,在如歌的旋律感染下,一切變得朦朧起來,作曲家的心情重歸寧靜。第三樂章,回旋曲(快板)。此樂章充滿田園風味,富于幻想性格。此樂章在不斷加強的搏斗中表現了熱切的渴望和追求。作者想用這一樂章的柔美、輕巧來和第一樂章的沖動、熱情形成對比,第一主題優雅而樸實,這個旋律和德國民歌的音調有密切的聯系,使我們聯想起清澈的牧笛聲和淙淙的流水聲。它還蘊藏著一種柔腸寸斷的悲傷情緒;雖然在中間部分出現了舞曲的音調,但猶如一陣微風,很快又消失得無影無蹤。
通過對比《悲愴》以及《月光》可以看出來,貝多芬的奏鳴曲體現出一種英雄性,戲劇性,這是他創作的最基本的一方面。當然少不了生活風俗性,抒情性。
二、獨具熱情的精神美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早期作品中的上品,憑借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月光奏鳴曲在內容、旋律乃至結構等方面都表現出了整個日耳曼民族所崇尚和特有的理性謹慎,它代表了德國音樂家所共有的品質。可以說悲愴這個詞匯也難以與貝多芬先生所遭遇的坎坷人生相提并論,不僅是因為悲愴奏鳴曲創作于早期,更是因為貝多芬先生在作品中所表達的只不過是其生活悲涼之一部分而已,其雖欲帶領人們感受音樂之情趣,給人講述人生之悲,同時給人以英雄主義的理想,但生活之復雜與無奈之處重重。“月光”一詞出自德國詩人路德維希一雷爾斯塔布,他曾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閃耀的湖面上一只搖蕩的小舟”來形容第一章,這首曲子對于貝多芬來說,與其說是一篇精美的作文,不如說是一篇真實的日記,記錄此時貝多芬內心交織著的平靜、傷感、愉快、熱情與堅定。既樸實自然又熱情洋溢。貝多芬一生都充滿著苦難,而貝多芬的靈感也正產生于同苦難搏斗的過程中,同樣,貝多芬的偉大也正體現在他與命運較量時從不屈服的頑強精神之中。《暴風雨奏鳴曲》創作于1802年,是最受歡迎的奏鳴曲之一。在這首曲目當中充滿浪漫主義情懷,富有美妙詩趣的靈感,以及坎坷悲涼的戲劇性和民間傳統特色,彰顯著貝多芬的作曲原則和創作成就。這是貝多芬一部最富有美妙詩趣的靈感作品,充滿了成熟的音樂風格和浪漫主義精神,具有強烈的特色,那深刻的、不幸的戲劇性,那民間歌曲的純真悲哀,代表了貝多芬的作曲原則和創作成就。
三、結語
從貝多芬的一生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生活以及創作都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當時的反封建斗爭密切相關,貝多芬從一開始就作為啟蒙主義的崇拜者出現,通過他的藝術實踐,不斷前進,不斷提高,最后成為一位熱烈向往法國革命的共和主義者,因為只有他才能在創作上表現出共和革命的自覺性,突出結構美和精神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