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笳
【摘要】音樂不只是流動著的,更是有形狀的,是完全可以用耳朵去細微捉摸的。引領學生在安靜的氛圍中傾聽,在音域的環境中沉浸,在豐富的意境中感知,讓學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真正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
【關鍵詞】音樂;聽覺;心境體驗;感悟體驗;審美體驗
造物主在造人時真的很神奇,給了我們一雙明亮的眼睛,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千奇百怪,給了我們一張嘴可以品嘗人間美味,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到各種氣味,而一對耳朵讓我們聽到人世間各種美妙的聲音。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聽覺器官的特點以及音樂存在的物質條件決定了音樂的穿透性、抽象性、程式性和開放性。正因為這多種特質屬性,讓音樂超越了個體、人群、國界,以它無限的張力,就像來自異域的精靈,總是鬼魅地吸引著人類的靈性。從兒時起,音樂伴隨我一直走過了半輩子的光陰。從19歲大學畢業,我一直從事音樂教學,三十年來培養了無數的學生。在我的學生中,不乏走進專業音樂殿堂的,更多的是把音樂作為終身的愛好。隨著時間的沉積,越是對音樂的維度有更多別致的感覺,萬象事物的形態,經過人們情感的融合、音樂想象力的穿透,都會通過聲音向人們傳遞著豐富的信息,我越是深刻感知,越是覺得音樂不只是流動著的,更是有形狀的,是完全可以用耳朵去細微捉摸的。很欣慰,我在音樂教學中最為重視聽覺的引導和培養,而且是漸進遞增養育起來的感覺,我將其稱為——音樂“聽覺”漸進養育。
一、靜為躁君——心境體驗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是聽覺力度的再生回復體驗與創造,關乎欣賞、體驗、理解、表達與創造,是寧靜的異域心智活動,是人類看世界的第三只眼睛。何為聽覺力度?本人解構成曲譜或音樂表演中音的強度,或音的強弱程度。演奏中力度的控制,要同音樂的內容統一起來,心中有情,自己有所感動,才能發現最美的聲音,才能通過力度的變化來表現演奏者對作品的藝術理解和體驗,正如趙曉生在《琴訣》中講的“心存異聲,力各不同”“微施內壓,力有緩沖”。
在公眾場合,休閑圣地,比如環境幽靜的咖啡館,那深咖啡色調的木頭桌椅、藕粉色的陶瓷杯、微香彌甜的咖啡味、淡若清風的音樂,盡享其間,讓人可以靜心神思,也可執一書卷,或與摯友相約品香茗,靜相凝,低微語。走進校園,相信大家一定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我們的教師要求的是孩子們大聲朗讀,甚至比聲音大小,孩子們認真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大聲朗讀,而且經常是鄰近幾個班級的聲音此起彼伏,年級越低聲音越大,久而久之,孩子們的平時說話聲調也越來越高,慢慢成了大嗓門。殊不知這些讀書聲在我聽來并不悅耳。
在我的課堂上,我一直把聽覺的培養放在第一位,因為音樂本來就是聽覺的藝術,所有藝術活動的開展都是在聽覺的基礎上展開的,音樂教學必須把聽覺放在首要位置。我在音樂課堂首先教會孩子們辨別什么是美好的聲音,我不管別的學科有沒有同樣要求,但是只要走進我的課堂,一定是美好的樂音與我和風細雨般的語言伴隨著孩子們。同樣,我要求孩子們不論是回答問題還是唱歌,都用小而悅耳的聲音,無論別的環境如何,但是音樂教室這塊圣地我一定要堅守。
正因如此,我從來不用擴音器上課,哪怕我一上午連上三節課,我也不會用,因為擴音器發出來的聲音就是噪音,破壞了和諧、美好的課堂氛圍。孩子們已經習慣我小聲給他們上課,因為小聲,他們不得不認真聽。曾經試過在欣賞音樂作品時把音量開得非常大,效果非常不好,孩子們顯示出的是躁動;當我把音量降下來時,孩子們的反應讓我深有感觸,他們一下子就安靜了許多。所以,我認為無論聽什么樣的音樂,一定要播放合適的音量給孩子們聽。
音樂載著森林、溪水、風雨,這大概是多數人都有過的“聽”的啟蒙。安靜的氛圍更大程度上會將人的心境帶到文字去不了的遠方,我們的孩子終有一天全身會被一種旋律包圍,好像被潮水浸透的感覺,特別的舒服。老子有訓:“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教育其實是一個互動傳遞的過程,你傳遞給孩子們的是輕風細雨,孩子們一定也會同樣回饋給你春風雨露;相反,如果你不懂得克制,經常大聲呵斥,你得到的也僅僅是片刻的寧靜,而升騰起躁動的波瀾。
二、歌者聽者——感悟體驗
我曾經跟隨南山教育藝術團出訪法國,在巴黎我了解到每個社區都有面對孩子們的音樂學校,無論你想學什么樂器,第一年都不可能讓你去學的,所有孩子第一年一定是靜靜地聽各種音樂,了解各種樂器的音色,學習樂理,看似一年樂器都沒摸過,但是這一年的音樂浸泡使孩子們日后的樂器學習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可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當時我觸動很大,思考自己在音樂中浸泡這么多年,對聲音的感知與理解越來越細微而深入。人們的意識力無論哪個階段都有最相通的地方,尤其是孩子對音樂的理解更有超凡的滲透力。學習不單是移花接木,更是創新與發展。當然,受地域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孩子學習的過程與結果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但音樂本身無地界性,給我太多的啟示:音樂本來就不應該是急功近利的,應該充分享受音樂帶給我們的美好,真正用心去慢慢領會。海頓說過:“當我坐在那架破舊古鋼琴旁邊的時候,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再聽聽藝術教育家羅素·葛拉納的聲音:“創造力不只是給孩子顏料和紙張,它是觀看世界和事情的方式。”沒有充分享受音樂的美好,怎么能有內在心靈的愉悅?沒有聽覺漸進的體味,流動的旋律怎能運載你去到心靈的異域?所以從歐洲回來后,我更加堅定自己的路子,那就是重聽覺的訓練,因為無論唱歌,演奏樂器,識譜等都離不開聽力為主導。
對于剛入學的孩子,要想訓練他們良好的傾聽習慣,真的要想很多辦法。孩子們進了音樂教室,新鮮感讓他們興奮得像群嘰嘰喳喳的小鳥。這個時候我馬上開始一個自己小時候特想玩的游戲——看誰是個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通過小游戲盡快和孩子們拉近距離。我會讓他們豎起小耳朵,聆聽我搜集的各種聲音,有各種鳥叫聲、汽車的轟鳴聲、雨聲、雷聲等等,然后讓他們說說什么聲音最好聽,什么聲音難聽。這個過程中,我讓孩子們模仿自己喜歡的不同的聲音,結果發現有些特別淘氣的男孩專門選擇雷聲、轟鳴聲等刺耳的聲音,我充分肯定了他們的模仿力,然后請他們再模仿一個好聽的音色,接著引導他們在生活中更喜歡什么樣的聲音,結果是大多數孩子都接受了悅耳的聲音,并且在接下來的音樂活動中都可以很好地合作。這樣的訓練到一定階段后,我會在課堂開始與結束時,播放與課堂情境相關的音樂,讓孩子們借境聆聽,借情生情,以至情境相生,心性悠然,音樂那異域的流波就這樣安靜地載著孩子們的靈性,一同演繹,一同生發。endprint
《大學生》雜志社社長鐘巖就《李嵐清音樂筆談》采訪李嵐清說:“我特別想聽您推薦的《莫斯科河上的黎明》《列寧格勒交響曲》……感謝您的《音樂筆談》,帶來了這種懸念和沖動,提升了我‘聽的境界。”當看到這段對話時,喚醒了我對欣賞音樂特別的信賴。想想當一人在家播放起莫扎特的音樂時,漸漸地,靈魂猶如脫殼的精靈,我看到的是清澈的流水在起伏的大地上流淌,時而平緩,時而湍急,然而它們永遠不會失去控制,始終保持著節奏。它們在風景如畫的旅途上奔流,綠蔭在它們的腳下延伸,花朵在它們的身邊開放,百鳥在它們的濤聲中和鳴。“聽”是可以傳遞的,靈性是相通的,感受是可以嫁接的。當有一天孩子們長大了,他們會有夢幻般的感覺嗎?答案是肯定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詩歌本身就是“詩”與“歌”的結合體。好的詩歌往往以其鏗鏘的節奏、優美的韻律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這更證實了音樂的審美起源于聽覺力的養育。
三、意景相生——審美體驗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愛心、耐心相伴。我的每一節音樂課,都少不了給孩子們安排聽力的訓練,從簡單的音準到樂曲的賞析,一開始的確很難,孩子們坐不住,我就慢慢做,從生活中的各種聲音逐漸到音樂中各種不同的音色、力度、強弱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有很多手段可以運用于我們的課堂,將打擊樂、小道具運用到音樂欣賞中,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比如我帶孩子們欣賞圣桑的《水族館》時,首先不做任何講解,而是給每個孩子發一根綢帶,讓孩子們在聽的時候注意,在他們覺得很特別的音色出現時揮動一下綢帶。這樣就一下子就把孩子們吸引到音樂上來。聽完后,我會讓大家說一說特別的音色像什么。這個時候,孩子們的想象力充分體現出來,從特別的音色討論到音樂的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然后我再展示課題,包括剛才大家已經達成共識的特別的音色是什么樂器演奏的,在樂曲中模仿什么樣的情境。在欣賞時,孩子們對音樂所表達的意境很清晰了,有的模仿小魚,有的模仿貝殼,還有一些模仿水草,在不同的音色出現時,孩子們會相應做出不同的動作。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在輕松的氣氛中了解了音樂,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也熟悉了音樂的旋律,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我在執教四年級的欣賞課時,比如在欣賞《溜冰圓舞曲》,我將孩子們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發一個小球,要求孩子們在音樂的重拍時進行小球的傳遞,這就要求大家認真聽音樂才能準確地在重拍時把球傳遞過去。做完這個游戲,孩子們基本知道樂曲的拍子了,我就讓孩子們說說這個樂曲為什么要用三拍子而不可以用二拍子。這個過程既復習了節拍,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懂得了華爾茲這個音樂特有的三拍子律動感。
《音樂課程標準》中說道:“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讓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
卡西勒說,透過色彩叫繪畫,透過觸摸叫雕塑,透過聲音叫音樂。康德說,鑒賞是一種能力,或者一種藝術修養。音樂通過聽來呈現,被鑒賞,慢慢地才會體現藝術性。
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我們有責任引導孩子們欣賞音樂的美,有責任幫助他們在孩童時建立初步的審美和感受美的能力,從長遠看一定影響孩子們的一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