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美娟 張杰 段雨茹
【摘要】散刺放血療法,又稱“散刺法”,來源于中醫刺絡放血療法,具有泄熱散瘀,通經活絡的功效。激素依賴性皮炎是長期外用糖皮質激素引起的一種副作用,好發于顏面、頸部、外陰及皮膚褶皺部位。通過對散刺放血療法的機理分析,探索激素依賴性皮炎治療的新思路。
【關鍵詞】散刺放血;激素依賴性皮炎;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3..01
激素依賴性皮炎,對于本病的名稱歷史有多種命名,如光感性脂溢疹,酒渣樣皮炎、酒渣樣糖皮質激素性皮炎,現國內統一命名為激素依賴性皮炎。臨床以面部最為常見。
由于糖皮質激素的廣泛使用及不正規使用,激素依賴性皮炎的發病呈上升趨勢,主要由于糖皮質激素外用制劑的長期不當使用以及非法添加了激素成分的護膚品、面膜等的濫用。且其治療具有周期長,治療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波動、皮膚長期對普通護膚品不耐受、鑒別困難等特點,給治療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對于本病的治療,現代醫學多采用保濕劑或免疫調節劑的外用,并發感染時配合抗感染治療。可起一時之效,但應用局限,停藥后容易反復。散刺放血療法,是中醫學獨有的治療方法,具有通經泄熱,祛瘀生新的功效,筆者在臨床工作學習中運用毫針散刺放血療法治療激素依賴性皮炎,可取得明顯療效。
1 散刺放血療法
散刺放血療法來源于中醫外治法中的刺絡療法,根據皮損狀況選擇合適的針具,根據激素依賴性皮炎好發部位及皮損形態,多選擇規格為0.30×40 mm安迪針灸針,皮損常規消毒后,用毫針淺刺出血,治療后2天內禁忌接觸水及刺激物品,每周治療一次,四周為一個觀察周期。
刺絡法最早源于《內經》,認為其刺絡法具有清瀉郁熱、定驚開竅,活血通經,調和氣血,祛瘀生新的功效,并對其進行較為詳細的描述,如《素問·調經論》指出:“血有余,則瀉其盛經,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于經,已成其疾。”說明刺絡法可以瀉經絡之熱邪,刺絡法達到瀉熱解毒,祛瘀通絡,調和氣血的功效。又如《靈樞·血絡論》:“血脈者,盛堅橫以赤,……如是者,陰陽具有余”。“瀉之萬全也”治之當“多出血”可見刺絡法在古時即得到廣泛的應用[1],后代醫家在內經的基礎上,將刺絡法運用到多種病癥上。且運用到中醫外科中亦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現代醫家認為散刺放血療法可以改善皮損處組織的微循環障礙,使痙攣的血管得以舒緩,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了局部血流速度,部分學者通過實驗證明,散刺放血療法對血液流變學具有明顯的影響,可以降低紅細胞的凝集速度,提升血氧含量,并減少血管的滲出,降低血液粘稠度,另外運用刺絡法可降低腦細胞凋亡速度,延緩腦損害的進展,對腦組織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而中醫認為散刺放血療法可疏通經絡調、調和氣血,祛瘀生新的理論與西醫改善局部微循環狀態的理論相吻合。
2 激素依賴性皮炎的中醫病因病機
激素依賴性皮炎是外用糖皮質激素后出現的副作用,是現代醫學中新出現的病種,古代文獻中沒有對本病的相關記載,現代醫家根據其臨床表現,將其歸于“藥毒”范疇,對于本病的病因病機,各醫家眾說不一,各陳己見,大多數醫家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為熱毒熾盛,陰液耗傷,治療時以解毒泄熱養陰為主,往往能湊效。筆者根據查閱相關文獻及結合臨床工作學習所見,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為稟賦不耐,毒熱之邪侵犯所致,或毒熱之邪長期侵襲而致病,或內外因相合而發病。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將本病分為熱毒熾盛,陰虛血燥證;腎陰虧虛,虛火浮越證;寒飲內停,郁熱上沖證[2];急性期表現為紅斑、丘疹、毛細血管擴張、腫脹、痤瘡樣或酒渣鼻樣皮損、自覺瘙癢、灼熱和緊繃等,疾病后期表現為紅斑消失,色暗或膚色,伴或不伴痤瘡樣或酒渣鼻樣皮損,仍有瘙癢感及緊繃感。筆者認為本病急性期以熱毒蘊結于面部,熱灼津夜,血液凝滯于局部,
采用毫針散刺放血療法可以起泄熱解毒,祛瘀生新的功效。
3 體 會
激素依賴性皮炎主要是因為長期外用激素,而激素乃助陽生熱之品,熱邪侵襲,脈絡受損,熱久灼傷津液,熱毒蘊結于面部,致使瘀血的產生,其臨床多以熱毒蘊結證較為常見,散刺放血療法具有泄熱解毒,祛瘀生新作用,適用于實證、熱證,二者機理吻合,在臨床工作中也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散刺放血療法適合熱毒蘊結證,臨床上亦有寒熱錯雜及陰虛所致的虛火上浮之證,針對這兩種證型,散刺放血療法沒有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此外,激素依賴性皮炎易發于面部,嚴重影響患者的個人形象,使患者心理產生極大壓力,易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情緒,通過散刺放血療法,可以很快改善患者面部的情況,使紅斑變淡,丘疹減少,緩解患者的精神壓力。運用散刺放血療法治療激素依賴性皮炎可獲得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張 弛,周章玲.刺絡放血療法探源——析《內經》刺血絡法[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04):5-6+12.
[2] 張海龍,劉 暢.王俊志教授治療激素依賴性皮炎的臨證經驗[J].中醫藥信息,2018,35(01):87-89.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