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譚海龍
【摘 要】本文論述要實現培養優秀創新型人才的目標,高校必須改進教學管理機制和教學方法,使人才更適應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就高校教學管理與創新人才培養展開討論,提出開創高校教學管理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從根本上改變高校教育觀念,向先進國家學習,與國際接軌,吸引強有力的師資力量,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助力等措施。
【關鍵詞】高校? 教學管理? 教育機制? 創新人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C-0014-02
就目前來看,我國的教育機制雖然在向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傾斜,但是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并不明顯。這與我國原本特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體系都有著莫大的聯系。要想真正成功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必須在教育機制和教育方法方面做出改革和調整,而高校教學管理是最為重要的關鍵一步。
一、我國高校教學管理與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高校教育體制和教學體系存在弊端
我國高校大部分仍然是以制度為中心、以管理者為本位的體制,教育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偏向于“管”,在“管”的過程中偏向于統一形式,這體現在學生衣食住行方面和學習思維方面,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壓制新的想法、新的思維。從根本上斷絕人才與創新之間的聯系,是我國高校教學管理的一大缺陷。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新的想法與思想,我國高校教育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另一方面,我國教學方法仍然以“填鴨式”為主,在課堂上以灌輸基礎知識為主要任務,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動手能力方面形成巨大缺陷。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形成強烈反差,二者不能平衡發展,在校期間能夠游刃有余,一踏入社會就會陷入困境。這也是我國高校教育體制弊端的一大表現。
(二)創新型人才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我國近幾年社會發展迅速,加上又是人口大國,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需要更甚。可是我國人才雖然人數眾多,但大都以知識性人才為主,擁有足夠創新能力的人才仍是少數。社會需求越來越大,后備人才嚴重不足。這也是遏制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
人才是創新的源泉,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支撐,而產學研相結合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科學模式和最佳途徑。現在的高校教育只鼓勵解決問題,完全忽略提出問題,然而中國就是缺乏提出問題的創新人才。社會發展帶來大量的機遇和挑戰,對于人才的需要更是緊迫。
(三)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專業設施條件落后
專業設施是培養人才的基本要素。我國眾多高校普遍基礎設施較差,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對于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無論是在知識技能還是實踐能力方面都應該得到良好教育,專業設施的落后,造成實踐能力的偏差,這樣的人才是有缺陷的,是不完整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國家教育的重點工程之一,我國高校需要在基礎設施上進行完善和補充,無論是電子教學、網絡工程還是專業所需機械、動力方面,都有責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受教環境。
二、我國高校教學管理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一)創新有利于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正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工程師”。在科技革命迅速發展的新世紀,科技創新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決定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進程。當今時代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能否增強民族創新能力,關系到整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我國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只有推進科技創新,才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高校教育,少年強則國強,因此,變革高校教學管理機制,培養創新型人才有利于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對于創新的要求越來越高
正是有了創新,社會才會進步。而創新型人才是新的生產力的代表。我國的畢業生面臨著市場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工作單位對于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畢業生找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我國高校只有進行教學管理機制的改革與優化,培養創新人才,才能讓畢業生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贏得先機。
在國家提倡創新的環境下,我們應該意識到創新的機遇是廣泛存在于每一個專業人士身邊,各行業專業人員都有可能取得創新的成果。創新也并不限于教科書中提到的少數經典理論,很多時候表現為各個領域,各種產品、方法、功能上的漸進式改進。所以無論哪個領域,應該都有大量可以改進的地方。
三、我國高校教學管理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方法
(一)開創高校教學管理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創新培養人們看待世界的新的角度,思考人生的終極目的。當人們不滿足于循規蹈矩,當人不滿足閱讀現成的書籍和思想,當人們希望在這個世界上留下個人印記,創新是唯一的選擇。當人們有了這個愿望,其他的就迎刃而解,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我國的教學管理機制才算成功。
我國正在由重知識基礎的填鴨式教育體制向創新型人才培養轉型。開啟自由課堂,在教師、專家的引領下逐步培養學生自由創新意識;電子技術、網絡技術走進課堂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有利條件;教育培養中心逐漸由知識技能向實踐能力轉變。雖然我國高校教學管理與創新人才的培養新模式仍然不完善、不成熟,但總體方向是對的,相信有一天我國的高校教育體系模式會走向成功,創新人才的培養也會逐步成熟。
(二)從根本上改變高校教育觀念
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善于模仿,缺乏創新,即使有創新,也只是細枝末節的,沒有重大影響力。這個論斷并不正確。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強毋庸置疑,但創新性并不是那么好度量的。缺乏創新只是暫時的表現,根源還是教育觀念的落后。要想培養創新人才,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落后的教育觀念。
高等教育不只是對于知識能力強化提高的過程,接受高等教育是對人才全方位進行完善的過程。因此,我國高等教育不能只在知識基礎上加強管理,培養社會的全能人才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標。創新型人才更需要較好的培育過程,需要長期的堅持,更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態度。
另外,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校教育,都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將人才的培養作為重中之重。
當然,也許很難立刻轉變固有的思維慣性,但是在這個新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更年輕的學者會有機會去做有創新性的研究工作。有了好的實驗支撐,再加上持續的學術積累,新一代人必定更加耀眼。
(三)向先進國家學習,與國際接軌
很多歐美國家在高校教學管理與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工作確實有過人之處。我國高校應該有“博其所長,克己之短”的態度,引進高校教務管理模式,打破傳統,進行本土化改造,制定更適合中國背景的教育模式與制度。無論是思想、技術、能力還是基礎設施方面,都應該向前看、向國際水平靠攏。而不是沉迷于自己所固有的圈子里,不思進取,更不是盲目吸收學習。
(四)吸引強有力的師資力量,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助力
師資力量強大與否也是衡量高等學校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要想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具備優秀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優質教師隊伍。教師在工作中積極學習、不斷深化自己的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支持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從根本上愿意創新、樂意創新。
在我國社會不斷進步的大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軍。高等學校的教育體系必須適應這樣的社會大環境,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積極改變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開創適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新模式,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觀念,學習先進國家改革機制,建立適宜自身發展的新結構,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優質的師資力量。
【參考文獻】
[1]朵長華.創新人才培養理念下的高校教學管理體制創新探究[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7)
[2]劉鳳英.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高校教學管理體制創新研究[J].新校園(上旬),2016(5)
[3]楊曉滄.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的高校教學管理體制創新分析[J].時代教育,2016(1)
[4]趙倩,趙榮安.創新人才培養視角下的高校教學管理[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0)
[5]朱惠娟,韓照祥,李強.創新人才培養與高校教學管理體制創新研究[J].考試周刊,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