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磊 饒婷?
摘 要:近幾年,隨著選秀節目的崛起與快速發展,“偶像養成”類節目也不斷創新。自2015年安徽衛視《星動亞洲》播出以來,這類節目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且發展很快。2016年是“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大年,多家電視臺推出了類似節目且競爭激烈,其熱度一直延續到2017年。然而,我國“養成”類節目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節目的后續發展。只有克服這些問題我國“偶像養成”類節目才能獲得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偶像養成類;電視節目;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07-03
一、“偶像養成”類節目概說
自2005年我國選秀節目《超級女生》爆紅之后,此類節目層出不窮,并且不斷衍化,真人選秀、偶像養成類電視節目在近幾年火爆熒屏。隨著鹿晗、吳亦凡等EXO中國成員的回流,TFBOYS以及SNH48等團體的迅速走紅,偶像團體所具有的產業鏈價值也越來越引起國內綜藝界的重視[1]。2016年也成為偶像養成類節目拼殺奮戰的大年,各大衛視以及不同的網絡平臺開始爭相制作和播出以“偶像養成”為口號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從2015年11月底推出的浙江衛視《燃燒吧少年》,到2016年湖南衛視在第三季度播出的《夏日甜心》,再到浙江衛視少女“偶像養成”綜藝《蜜蜂少女隊》和之后東方衛視推出的《加油吧,美少女》,“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貫穿了2016年中國電視熒屏,在國內掀起了養成類節目熱潮并延續到2017年。在這一年里多檔養成類節目開始制作第二季,并且有許多新的養成類綜藝節目由傳統電視平臺轉至國內各大視頻網站。在2017年優酷推出的《美少年學社》、騰訊推出的《未來之子》和芒果TV全新打造的《2017快樂男生》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一)何為“偶像養成”類節目
那么到底何為“偶像養成”類節目?一般來說偶像養成過去常見于日韓,“練習生”制度是日韓一種挖掘新藝人的方法,將新人的培養過程和出道環節打造成綜藝節目。國內現有的養成類節目大多都是對日韓節目形式的借鑒,一般主要是通過對素人進行一個階段的密集訓練讓他們在音樂、舞蹈、表演和舞臺表現上有巨大的突破并通過比賽的形式進行篩選,最終以團體的名義出道的過程,把這一系列的過程進行影像記錄并在一定的平臺上播出,就形成“偶像養成”類節目。在偶像養成的過程中注重粉絲的培養與積累,并加強與粉絲之間的互動,強調打造“面對面的偶像”,以此來加強和推動粉絲和偶像的共同養成。
(二)“偶像養成”類節目的特點
1.打造低年齡素人團隊。“偶像養成”類節目的最大看點就是將一些不為人熟知的普通人培養和打造成明星偶像,而人員的篩選首先也是通過社會公開報名,篩選對象也一般為青少年。他們年齡較小,可塑造性強,公眾在他們參加比賽之前對他們的認知都趨于零。在經過一系列的海選和比賽之后他們才有機會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中。而在成為真正的明星之前他們會接受時間為三至六個月封閉式的密集訓練。在這期間他們必須在音樂、舞蹈、表演和舞臺表現上有較大突破,并通過一系列篩選和淘汰才有最終登上舞臺的機會,公眾才可能對他們有進一步了解,唯其如此,他們才能慢慢培養出自己的粉絲團體,也是開啟他們成為偶像的第一步。
2.競技效應和明星效應。在“偶像養成”類節目中,比賽和競技本身就是節目的看點。為了強化節目的看點以及增加節目的關注度,這類節目在雙方對陣上一般都會著重強化,有意將雙方的摩擦放大以至于能夠制造足夠多的話題并增加關注度。與此同時,在“偶像養成”類節目中導師的角色也至關重要。就國內而言,導師一般都是由知名度較高且具有一定人氣的明星擔當,他們之間的互動和較量也會為節目帶來較高的關注度和話題,從而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正在培養中的偶像們。
3.目標受眾以90后和00后為主。在過去的一年中有如此多的“偶像養成”類綜藝出爐,自然是看到市場的前景和其中的資本運作。然而純粹的全民選秀模式對于時下的90后、00后的年輕觀眾來說可能已經過于老套。在互聯網時代參與偶像成長以及陪伴偶像成長更能吸引年輕的觀眾,讓他們感到一種與自己的偶像共同成長的成就感,以及通過對偶像成長的認同獲得對現實自我的認同感。因而“偶像養成”類節目更符合90后與00后的追星方式,其節目的主要目標人群也鎖定為這兩個年齡層次的年輕人,讓他們在節目中能感受到代入感和參與感,能夠和偶像一起成為更好的人。
(三)“偶像養成”類節目與傳統選秀節目的區別
1.節目制作的出發點不同。在國內,偶像養成類節目主要是以打造一個團體為主,無論是在2016年的《燃燒吧少年》打造青少年團體偶像,還是《蜜蜂少女隊》要造中國第一女團的口號,都體現了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制作出發點是為打造出一個全方位多方面發展的團體偶像,而不是培養某個獨立的個體。而傳統的選秀類節目主要通過競技的方式來進行個人的選拔,最后進行出道和后續發展。
2.“養成”具有周期性。所謂“偶像養成”需要有一個養成的過程,即需要一定的養成周期,前文中提及的偶像養成常見于日韓的“練習生”制度,他們在偶像的培養和打造上往往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在韓國甚至有練習生要渡過十年左右的練習生涯。同樣,在我國“偶像養成”類節目中的偶像打造也具有一定的周期。雖然相對于日韓較為完善的“練習生”培養制度來說時間相對較短,一般為三到六個月左右的時間,但是在這期間他們同樣也能夠在多方面得到專業化訓練,全方位獲得發展。而傳統的選秀節目多是通過節目海選到節目競技通過某一項才藝來最后角逐出冠軍,在這期間的三至六個月的時間內選手們并沒有一個系統的訓練和養成過程,攝像機只是純粹地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練習狀態以及選手們之間的相處模式,供普通大眾來娛樂休閑。
3.“偶像養成”的全方位性。偶像的養成應該是多方面的:外形的打造、唱歌、跳舞、綜藝表現、演技等,這些都是偶像應該具備的素質,這些能力可以有所偏重,但偶像應該是全方位打造。現在國內的“偶像養成”類節目大多數也都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且在節目中也有所體現。而在傳統的選秀節目中,從節目的海選開始就充斥著針對性,是歌唱類選秀還是語言類選秀在節目一開始就定位就十分明確,因此在選手的培養上也十分具有針對性,缺少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打造。endprint
4.“粉絲”與“偶像”養成具有同步性。“粉絲”的養成是“偶像”養成類節目最重要的地方,“偶像”與“粉絲”并重。不論是對選手哪些方面的打造其目的都是為了養成選手的粉絲群體,以及粉絲群體的規模、活躍度和忠誠度。這對偶像們的后期持續發展十分重要,也是節目成敗的關鍵性因素。在傳統的選秀節目中對選手的“粉絲”沒有那么多的關注,其主要關注的是節目的收視率,其“粉絲”的養成要靠選手的后期發展,而不是像偶像養成那樣把“粉絲”的養成與“偶像”的養成同步進行,也很少讓“粉絲”們參與到偶像的成長過程中。
二、“偶像養成”類節目存在的問題
(一)選手水平存在差異
一檔選秀節目的拍攝時間一般只有兩三個月,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養成偶像,對選手的水平有一定的要求[2]。偶像養成類節目在培養方案上主要是將素人打造和培養成全民偶像,在海選的過程中為了滿足觀眾的口味,擁有一定才藝和能力并具有高顏值的選手更加符合節目的定位。但是,并不是每一個新人在舞臺上都具有較高的個人水平,在面對鏡頭時,較強的鏡頭感以及選手能帶來的話題度在一定層度上就占據了上風,因此選手在個人水平上有時會顯現較大差異。當選手水平存在一定差異時如果在節目播放過程中未能將選手的能力提高,或者選手能力日趨兩極化都將使節目的整體水平難以提高,并由此遭受更多非議。例如,在全新的2017年《快樂男聲》中雖然完全不會唱歌的趙英博成功進入全國十強但卻遭到了許多非議就是典型的案例。
(二)創新不足,急于求成
偶像養成類節目主要借鑒日韓的培養和造星模式,在形式上顯得創意不足,也有跟風之嫌。不管是浙江衛視的《蜜蜂少女隊》還是東方衛視推出的《加油吧美少女》,都能在賽制和舞臺設計上看到韓國偶像養成類節目《prouduce 101》的影子,自身在節目形式和賽制上也缺少一定的創新。
偶像養成是個長期的過程,要把一個毫無名氣的素人打造成偶像明星的確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需要造星公司的培養,更需要個人的堅持和努力。而韓國之所以不斷誕生世界級天團,正源于潛力學員長期的堅守和能耐住寂寞的訓練。在韓國的造星模式下一般訓練兩年是最短周期,多則七八年,而目前國內的偶像養成類節目播出周期一般在三個月,前期策劃和宣傳也不超過一年,整體上都比較倉促,急于求成。若在節目播出后收視率不好,這檔節目基本上就沒有下一季了。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大多數的節目希望在播出時就能形成現象級的話題度,獲得較高收視率從而獲得較快的資金回報。然而在這種重利的條件下打造出來的節目往往只是跟風逐利沒有多少內涵和吸引力,從而也會導致節目收視率不佳,更不用奢談多季制作和長期的利潤回報。
(三)節目內涵不夠,大牌來湊
“偶像養成”類節目最為本質的內容是選手們的養成過程,以及在培養過程中所傳達出來的個人魅力。在偶像養成的過程中也需要粉絲的養成,沒有粉絲關注度的偶像實質上也只是披著明星外衣的空殼。同樣一個沒有內涵和出眾舞臺展現力的偶像也不會得到大眾的青睞。例如,在日韓偶像養成是個很復雜的系統過程,有著嚴格的課程,包括形體、音樂、舞蹈、才藝、公眾形象等多個方面。但目前國內的“偶像養成”類節目只是披著“養成”外衣的選秀和才藝比拼,經過幾輪的才藝比拼和晉級之后,原本普通的素人在幾個月的比賽中就會被包裝成偶像。而節目中所呈現出的培養過程及內容也只是體現在每場比賽的舞臺呈現上,這樣的節目并沒有真正呈現和記錄偶像“養成”的過程,缺少其應具有的節目內涵。
其次由于缺乏真正的內涵和“養成”過程,目前國內多數這樣的節目為了增加節目吸引力和可看度,就會依靠重金聘請明星大腕來增加人氣。而在各大“偶像養成”類節目中,評委或者導師陣容都十分耀眼,包括天王、天后,幾乎囊括了內地和港澳臺所有大腕。一些業內人士曾表示,對于觀眾來說純素人是很難吸引眼球的,更不要說由觀眾發展成為粉絲。節目制作方會覺得沒有明星壓陣節目風險太大,很難引起較大關注,因此他們仍然把明星陣容作為“偶像養成”類節目的最大賣點。這樣一來“偶像養成”類節目中真正的賣點就在于那些明星嘉賓,而不是素人學員及其培養過程中的精彩瞬間來吸引觀眾。
(四)后期剪輯博取關注度
在“偶像養成”類節目中,比賽和競技本就是節目的看點。為了強化節目的看點以及增加節目的關注度,這類節目在雙方對陣上一般都著重強化這些要素。為了達到此目的,節目制作方會有意在節目的后期制作中通過剪輯手法將對抗雙方的摩擦放大,以此來獲得更高的關注度。雖然通過后期制作來博取眼球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為某一期節目帶來高關注度,但是這卻不是節目主要的發展路徑,也不是長久之計。同時通過后期的刻意剪輯在內容上也沒有突出“養成”類節目的中心,沒有體現養成過程反而使節目開始走向低俗化。
(五)難以形成粉絲群
對于國內目前的“偶像養成”類節目而言,其“偶像養成”與“粉絲養成”具有同步性。實質上對于“偶像養成”來說其衡量標準最為直觀的就是粉絲的養成。但是在我國選手們的養成周期大多數都以節目的制作為周期,一般為三到六個月,這么短的時間對于造星來說這顯然太過倉促,短期的培訓和曝光度也很難養成忠誠度較高的“粉絲”群體。
與此同時粉絲的“養成”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首先,礙于我國廣電總局2007年的規定:從當年10月1日起,所有有群眾參與的選拔類活動不得在19:30至22:30時段播出,不得采用手機投票、網絡投票等場外投票方式[3]。因此,節目中晉級選手就只能由導師、現場觀眾、媒體評審團等來一起完成,場外粉絲沒有權利來決定選手的去留。在該規定下,大多數粉絲在觀看此類節目時獲得的體驗是:純看節目、不能投票,沒有參與感、陪伴感、代入感,也難以產生同偶像共同成長的成就感,在這過程中也很難產生忠實粉絲群體。
其次,節目播出期間的確會存在一定的關注度也會形成一定的粉絲群體,但是在節目結束之后選手的后續發展就進入了停滯期。由于后期投入不足,沒有優秀的作品面世也沒有足夠多的資源來增加曝光率,粉絲的養成也就隨著節目的結束而相應停滯了。這樣,粉絲的忠誠度就無從談起。endprint
(六)發展缺乏后勁
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娛樂圈中,偶像的養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有以作品為中心的話題度,也需要長時間的資源積累和正面的公眾形象的養成。但是國內“偶像養成”類節目在其后續發展上卻難以實現其持續化。通過節目出道的選手缺少資源或者資源較差,很難在節目結束以后趁熱打鐵持續維持自身熱度。這些情況會導致“偶像”原有的知名度以及粉絲數量的不斷下降,甚至有時會受到一系列負面評價的困擾。現階段我國“偶像養成”類節目大多數都缺乏后續培訓、推廣和包裝,在節目結束后就任其選手自生自滅,此前的投入沒有體現其久遠價值,這樣的“偶像養成”實際上并沒有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三、我國“偶像養成”類節目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針對目前我國“偶像養成”類節目存在的問題,建議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解決。
(一)形成延續性的人才供應鏈
“偶像養成”類節目在最終呈現之前的首要目的就是節目選手的海選。在國內一檔節目的海選大多都是在節目開機前在國內各個省份或者國內各大高校進行預賽報名然后逐層篩選。這種人才的選拔機制多半是一種臨時性的,在一檔節目進入錄制以后基本上也就結束了,這樣耗費的物力和財力是極大的。隨著娛樂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也開始了不斷向日本和韓國學習,開始逐漸采納和使用“練習生”制度,為打造不同的全民偶像提供后備新生力量。在2016年浙江衛視和浙江從容制作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偶像養成類節目《蜜蜂少女隊》中的“蜂巢”基地也為其打造偶像養成一站式產業鏈打下了基礎,是其他類似節目延續生命周期的樣板。“偶像養成”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一個穩定而且高質量的人才提供是其長期發展的重要路徑。
(二)注重節目內容制作
首先,在節目內容上需要不斷創新。近幾年火爆熒屏的電視綜藝節目多為從國外引進,“偶像養成”類的電視節目也不是在中國最先出現。因此,要想讓養成類節目的生命力更加持久,就需要放棄抄襲而不斷對節目內容進行創新,在節目的創意策劃環節下足功夫,在賽制的設置上需要更加新穎。
其次,在快速發展的電視行業中,播放平臺以及制作手法越來越重要,但是作為一檔節目其“內容”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在節目內容的呈現上,“偶像養成”類節目應多從廣大觀眾的角度出發,滿足觀眾對于“偶像”養成過程的好奇心并不斷加強觀眾的代入感,在此過程中不斷加強偶像與粉絲的共同養成,而不是一味地通過后期的剪輯手法來向觀眾呈現節目矛盾的激化,以此來獲得關注度。
(三)注重長期的資源整合
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娛樂圈中,偶像的養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有以作品為中心的話題度也需要長時間的資源積累以及正面的公眾形象的養成。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造星是一個長期性、全方位、多平臺資源整合的過程。我國現有的“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偶像”大多數也只能在節目播出時有一定的熱度,在節目結束后卻很難在大眾的視野中看到他們蹤影。究其原因最終還是后期缺少資源,缺少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和模式。因此,注重長期性的資源整合以及可持續的產業鏈的打造是“偶像養成”類節目發展的重要途徑。“偶像養成”不容易,周期長而且成本高,想要將這張牌打好就必須從長遠考慮,形成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不僅要加強對偶像的培養也要更注重對偶像粉絲的養成,形成長期的養成方案和機制,否則,只一味追求眼前效益,“偶像養成”類節目很難走得太遠。
參考文獻:
[1] 黃梅梅.中國偶像綜藝只有“秀”沒有“養成”?[EB/OL].https://www. huxiu.com/article/196141.html?rec=similar.
[2] 許芫顏.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小議[J].出版廣角,2017(5).
[3] 劉海明,欣巖.廣電節目被連連叫停背后[J].檢察風云,2007(9).
[責任編輯: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