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赟
摘 要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問題中引進了社會治理的理念,并以這一理念為指導來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同時,提高人民民主和發展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系,確保建立一個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一環就是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參與度。如何提高我國公民的參與度成了我國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對公民參與面臨的困境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實現公民參與的路徑選擇策略。
關鍵詞 公共管理 公民參與 路徑選擇
一、引言
在當前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目標是在公共事務的行為方面構建一個政府與人民合作、溝通的治理機制,并通過這一機制激發公眾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以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此外,還要培養人民的公眾意識,提高人民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度,促進人民與政府和社會的信任與合作。
二、我國公共管理中實現公民參與的困境
公眾參與是公民實現公民資格的重要表現。對公眾參與的基本概念的定義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同的定義和解釋將對實踐和方向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國要實現全面的公民參與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和困境。本文對當前公共參與現狀和熱點進行分析,闡述了我國實現全面公民參與面臨的困境。
(一)公民參與教育缺失
當前,在我國大部分高校中甚少提及公眾參與,更鮮有將其作為教育的必修課來對待。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大部分學生沒有良好的社會主體意識和公民意識,導致公民對政治和社會問題關注較少,討論也不積極,最后形成公民參與程度較低的局面。本文認為,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公民主體的替代途徑,應該培養積極的公民意識,促進活躍的公民社會的形成。
(二)老年人口的公眾參與問題
我國當前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巨大挑戰。老年人口作為社會總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政治參與度常常被忽視。雖然當今中國老年人的公民參與程度比以往要高、范圍更廣,更多的老年人也被動員起來,但這主要得益于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政府職能的轉變,大多數老年人的公眾參與意識并沒有很明顯的提升。并且,大多數身處貧困和落后地區的老年人面臨的公眾參與的限制因素要多得多。實際上,提高中國老年人口的參與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人口老齡化這一趨勢所帶來的問題。
(三)階級差距帶來的公眾參與困境
研究發現,我國年輕一代的公民參與水平存在著不斷擴大的階級差距。當前,關于公民參與的許多文獻都集中在與公民參與有關的個人和家庭層面的因素,而忽略了社區層面因素的變化。這些因素的變化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因素在促進或抑制公民參與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尤其是我國最近流行的“馬太效應”和“階級固化”思想,正是由于我國階級差距不斷拉大帶來的。這種差距也帶來了公民參與水平上的階級差距,阻礙了我國全民參與的進一步發展。
三、我國公共管理實現公民參與的路徑選擇
長期以來,我國學者和政界人士一直在關注政治上不知情且不活躍的年輕一代。然而,很少有人試圖解釋是哪些因素和路徑選擇影響著人們參與政治。中國現代公眾參與的實踐和理論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是,中國的公眾實踐依然可以為公眾參與理論的發展提供豐富的信息和經驗,并最終將實踐概括為理論,為良好的公眾參與實踐提供理論支持。本文從我國實踐出發,從以下三方面闡述公眾參與的路徑選擇。
(一)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
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是影響人們參與政治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影響公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與眾多中介相關,包括第二種媒介公民知識和公民效能。然而,新聞曝光并沒有直接影響到公民知識和公民效能。事實上,公民的知識和效能是通過直接和間接地調解政治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來實現的。而新聞媒體的充分使用則起到了促進政治討論的作用,盡管不同的媒體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主要來講,新聞媒體的曝光影響了學生(主要是基于互聯網的)對政治和社會問題的討論和參與。
(二)加強獨立的民間組織的作用
通過對比多種政治參與方式可以發現,在公民政治參與的基礎上有一種良性的途徑,即自治或準獨立的組織在集體行動和治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但也明顯受到地域限制。一般來講,獨立的民間組織在經濟發達地區起到的作用較大。此外,我國對民間組織的管理尚未完善,許多監管機制和相關制度都還沒有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獨立的民間組織的發展和其作用的發揮。并且,獨立的民間組織的宣傳力度并不大,這導致許多民眾根本不知道還有這一途徑可以實現政治參與。因此,加快完善民間組織制度,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有助于實現更大范圍內的公民參與。
(三)加強公民參與教育,提高公共參與理念
教育始終都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絕大多數人可以接受教育。要加強公民參與意識和理念,就必須加強對公民參與的教育。這一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強制性地迫使公民參與公共事務,而是加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公意識,最后讓公民自覺加入公共事務的管理。
四、結語
實現公民參與就是要激發人民和社會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創新思想和社會活力,把群眾納入公共合作網絡;加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信任以及與黨和政府的合作,增強國家治理能力。
(作者單位為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春茂.論中國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制度完善[D].南昌大學,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