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實踐和開放生成。教學時,應讓學生從個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研究并解決問題,同時發展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組織規劃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等。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發展;關鍵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9-0045-03
【作者簡介】王國云,江蘇淮安市淮安區教研室(江蘇淮安,223200)副主任,高級教師,淮安市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帶頭人。
作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地方統籌管理和指導,具體內容以學校開發為主?!督K省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試行)》指出,將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目標劃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方法目標三個維度。那么,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通過觀察、設計、制作等方式研究并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呢?下面,筆者以《創意紙塔》主題活動為例,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
師:同學們,淮安市將在生態新城西片區,京杭古運河南,新建一座蘇北第一高度的電視塔。這事你了解嗎?你對這座塔的設計滿意嗎?假如你就是這座電視塔的設計師,你想體現哪些你喜歡的元素呢?
課前:實地考察,到勺湖公園看文通塔,到郊區看塔,到小區看水塔,到廣場看燈塔,到電視塔的新建地址考察,到政府相關部門訪談,了解即將新建的電視塔的設計與建設情況;網絡查詢,查詢古今中外各種名塔,如廣州塔、東方明珠塔、比薩斜塔、迪拜高塔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思考并嘗試完成學案上的作業:你認識哪些塔?這些塔有什么特點和功能?你認為即將新建的淮安電視塔可以設計成什么樣?課堂上:交流、分享自己最喜歡的塔的資料并說說理由;討論、總結塔的特點和功能,說說自己對淮安電視塔設計方案的看法。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苯處熞朴趧撛O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及時發現自然、社會和生活中的問題,并用簡潔的語言將問題清楚地表述出來。
1.增強問題意識。人類思維的啟動源于問題。沒有疑問,就無法認識和改造世界。因此,增強問題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現象產生疑問,并試圖予以探究、驗證和解決。本次活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從自然、社會、自我等多維度審視現實,并基于個人興趣,自主提出問題,持續關注或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
2.發展觀察能力。觀察是人類認識事物的起點。本次活動就是從學生身邊發生的真實事件——“新建一座淮安電視塔”說起,引導學生關注家庭、學校、社區乃至國內外發生的各種事件,再通過考察、調查、網絡查詢等方式進行持續關注和深度了解,提高觀察的目的性和計劃性。
3.培養質疑能力。課前和課中,教師鼓勵學生就真實的問題,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并進行質疑,經過師生、生生間思維的碰撞,表達各自的觀點?;诜治龊陀懻摚剂繂栴}的價值水平,推測問題解決的可能性;通過將問題的再整理,再聚焦,再表述,最終形成大家共同感興趣的、有研究價值的課題。
二、組織規劃能力
師:如果你是設計師,讓你設計一座塔,你會怎樣設計呢?
課前:學生在學習單上繪制塔的草圖或用文字來描述;課堂上:學生分組交流自己的設計方案,教師再給出限定條件(限定的制作材料和工具是白紙、卡紙、膠帶、彩筆、剪刀),學生現場調整、完善設計,形成本組紙塔的最佳設計方案。
師生討論、總結塔的設計和制作需要考慮的點:怎樣才能更穩固一點?怎樣才能更高一點?怎樣才能更美觀和有創意?怎樣做好任務分工?怎樣對本組作品進行創意解說(包括塔底、塔身、塔頂設計與制作及塔的命名等)?
組織規劃能力是能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能力之一。培養學生的組織規劃能力包括安排好處理事情的順序,利用好人員、時間、經費、設備資源等,并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進行計劃調整和完善,最終完成計劃。
1.呈現個性意愿。學生的設計方案豐富多彩,充滿童趣、想象和創意。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尊重同伴的意愿,讓大家先在組內交流、分享,接著提出現場制作紙塔的限定條件,再在組內討論,取長補短,形成本組學生公認的最有個性、最有創意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設計方案。
2.重視分工合作。與人交往、合作共處是完成復雜任務的重要保障。作品的設計需要融合每個同伴的智慧,需要彼此的理解、欣賞和包容;現場分組制作紙塔也必須要進行人員分工與協作,正是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組內各成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得到了加強。
3.學會動態調整。學生課前的設計沒有具體的限制條件,具有個性化、理想化的特點,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一些事先沒有想到的問題或困難。特別是在課堂上,在限定制作塔的材料、工具、時間的情況下,各組學生必須學會依據特定條件來討論、修改原有的方案,形成本組最優化的方案,并在具體操作中不斷調整和完善。
三、動手操作能力
師:我們每個小組都完善了設計方案,并做好了分工。下面我們就開始動手制作吧。倒計時20分鐘,現在開始——
學生分組制作(課件提示:制作材料和工具:白紙、卡紙、膠帶、彩筆、剪刀;方式:小組合作;時間:讀秒倒計時,共20分鐘;評獎:評出最佳創意獎3組;評獎指標:塔的穩固性、美觀、高度、創意等)。
動手操作可以發展兒童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時要注意:
1.提供時空保證。學生動手操作需要有時間和空間的保證,教師在課堂中拿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現場合作完成集體設計的創意紙塔作品;課后,鼓勵學生繼續完成并優化本組的創作,展現自己的創意。
2.突出全員參與。在分組制作活動中,每一個學生都有任務,或制作塔底,或制作塔身,或制作塔尖,或策劃表述方案。endprint
3.注重動手操作。動手操作可以促進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本次活動中,通過合作,學生現場分解任務,努力按照設計方案動手操作,先分工制作單個元件,再合作完成整個作品的組裝和美化等工作。
四、評價反思能力
在“展示交流,分享成果”環節,學生分組展示作品,解說作品創意,師生點評或質疑。最后評選并表揚獲得“最佳創意獎”的小組。
在“總結全課,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活動中承擔的角色和任務,自己參與活動的感受、體驗、收獲或啟示,尤其要讓制作失敗或者遇到挫折的小組介紹經驗教訓。
評價與反思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和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進行反思,善于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吸納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并對自己的言行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體驗成長的快樂。
1.及時組織反饋。動手操作環節結束后,教師第一時間組織學生對方案設計、分工合作、作品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并評選出“最佳創意作品獎”。學生剛剛經歷實踐、思考、問題解決的過程,在具有同樣經歷的伙伴中更利于進行交流和分享,提高認知能力和實踐水平。
2.開展多元評價。學生在方案設計與動手操作過程中一定存在很多問題,教師組織評價、引導反思的方式要多樣,比如組織同伴之間、師生之間質疑答辯,教師點評;可以根據核心素養發展的要求設計“多把尺子”,并提前告知學生,提示努力方向;或者組織交流經驗、記錄活動體驗等。即便有的小組沒有在現場完成作品,但是他們實踐了,經歷了,同樣值得鼓勵。
3.點評內容精準。評價反思必須基于個體的實際體驗,必須針對學生解決問題的具體環節和行動成效。比如塔重心為什么不穩,為什么塔身硬度低,為什么不能搭建得非常高;在動手操作環節中,有的合作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可能沒有完成作品,此時應指導學生總結反思個人以及本組活動的經驗和教訓。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致力于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具體的、真實的情境中觀察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發展其動手實踐、設計與制作、想象與創新等關鍵能力,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質。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并切實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并與學科課程的實施齊頭并進,如此才能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