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茂翔 夏歆昊 姜堯??
摘 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傳播環境。信息量大質優、終端無所不能、網絡無處不在,智能化、個性化的媒介不斷發展,日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但在新媒體浪潮迅速推進的同時,中老年群體被遠遠落在了后面。當接受新生事物成為生活中的必然,親代不只依靠自身接觸學習,還有賴于子代的文化反哺。本文針對青少年群體和中老年群體進行調研,分析探討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對親代進行文化反哺。
關鍵詞:新媒體;文化反哺;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84-02
一、文化反哺的必要性
近年來,社會高度媒體化發展,新媒體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與新媒介的進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矛盾和沖突,一個針對親子兩代人媒介習慣的“數字鴻溝”逐漸拉開。中老年人因難以分辨網絡信息真假而上當受騙的事件層出不窮,其根本原因在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等硬件設施的普及,中老年人群的媒介素養沒有隨之提高,從而導致了互聯網騙局的井噴式發展。根據我們的實地采訪與問卷調查,不少家庭因老年人上當受騙深感頭疼。36.5%的受訪青少年表示自家中老年人接觸過類似騙局,并且有些中老年人為此付出了不少的金錢代價。
以“民族大業”這個流傳多年的騙局為例[1]。騙子聲稱要解凍數以兆億元的民族海外資產,凡參與者即可獲得上千萬的善款補助,不少老人如中邪般一次次交錢報上個人詳細信息,甚至與家人斷絕關系。稍有理性的人都看得出“民族大業”騙局漏洞百出,但對老年人來說,不斷演變進化的騙術卻成了一個邁不過去的坎兒。當它插上新媒體時代的翅膀,一幕幕悲劇和鬧劇就發生了。
此外,在調查研究中我們發現很多中老年人的微信朋友圈轉發的內容中,很多都帶有這樣的字眼:“傳瘋了”“震驚了”“轟動整個中國”“這件事終于定了”……難以分辨信息真假,盲目轉發盲目被煽動,這些都是由于缺乏媒介素養而造成的。微信朋友圈里魚龍混雜,各種謠言和騙局層出不窮,很多長輩們都是近些年開始接觸網絡,對網上傳播的一些內容真假難辨,于是就成了謠言的“無意識傳播者”。對中老年群體進行媒介素養培訓已勢在必行。
“文化反哺”是指“在急速的文化變遷時代所發生的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的過程,是與傳統的文化傳承模式可并行相容的新型文化傳承模式,在變遷社會中的親子文化傳承涉及一個社會如何以某種方式將社會成員共有的價值觀、知識體系、謀生技能和生活方式一代代傳遞下去,它是文化或文明積累的基本方式,也是一個民族或社會能夠不斷前行的基本條件。“文化反哺”是社會轉型期的必然現象。
“文化反哺”現象不僅已經出現,而且成了與傳統的文化傳承模式相對應的新型文化傳承模式,這種現象已經不是先前社會持續不斷的社會文化變遷過程的簡單延續,其間確實已經出現了革命性的飛躍或轉折。
在親子之間發生的這種“文化反哺”現象所涉及的內容和范圍十分廣泛,從價值觀的選擇、生活態度的認定、社會行為模式的養成,直至對各種新媒介的了解和使用[2]。
不同的時代賦予了社會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社會環境會產生不同代際鴻溝。互聯網時代使“數字鴻溝”不斷擴寬,文化反哺是縮短數字鴻溝,促進時代發展的必要措施。
二、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文化反哺
老年群體習慣使用電視、廣播、報紙和雜志等,來打發他們的閑暇時光,所以,老年群體對于媒體的依賴度和忠誠度是比較高的。對老年群體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使用新媒介,而且可以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質量,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增加老年生活的幸福指數。新媒體時代下,對老年群體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更為迫切和重要。新媒體環境為開展老年群體媒介素養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應當抓住機遇進一步做好以下工作:新媒體環境下開展老年群體媒介素養教育,關鍵是要引導老年群體如何借助互聯網這個新媒體開展自我學習,促進自身發展,讓新媒體成為發展自我、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動力,讓老年群體借助這些新媒體平臺,參與到更多的社交群體中去,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融入到更多的集體生活中去[3]。
1.老年人的媒介使用情況來確定教育內容。第一,從制造商角度,在傳統媒體系統革新之初就設計好可選擇的中老年專用模式,其基本特點應該是操作面板簡化、操作程序簡化,即整體設計和體驗簡單、易懂、易上手,不需要過多調節過于專業的參數設置,只在用戶最基本的選擇和體驗等方面設計操作面板,這種從系統源頭上的設計簡易化將直接從生產設計之初就考慮到、針對于中老年群體進行設計;第二,從零售商角度來說,在販售具有新型功能的傳統媒體客戶端時,專門配以中老年用戶使用說明書、中老年簡易系統使用說明書。前者著重于就同樣的系統針對于老年人介紹,其特點應該是文字更大、專業術語少、通俗易懂。后者著重于介紹不同的為老年人專設的系統,其重點應該在介紹系統選擇、切換、特點和區別上。
相比于以上兩方面,目前一些老年人群體使用率不高,不太涉及其它領域是我們反哺教育后續的進階課題,比如支付、網購、網游、直播等方面。經過大量的采訪和調查,中老年人對這些領域涉及較少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一是既定思維固有模式的偏見讓老年人對網上支付心存疑惑和惶恐;二是這些領域相關的業務一般都直接讓兒女完成而不需要也不愿意親自動手操作;三是年齡大帶來的視力問題,如一些小游戲軟件很好玩,中老年人也能玩明白,但是眼睛的不適使老年人不能持續操作太長的時間。
2.縮短老年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開辦社區(包括養老機構)公開課堂進行教育實踐。在我們的街頭采訪和社區調查中有很多受過教育、擁有較高學歷的退休老人表示,希望大學生能夠深入社區,來手把手教他們使用手機、使用手機軟件。由此可以看出深入社區開辦專門課堂這一實踐確實存在需求、存在合理性。對于普通老人來說,深入社區進行教育可以集中于簡單的、具體的和實用的手機和手機軟件操作方法。對于受過較高教育、擁有學歷的老年人中的高知群體,社區課堂的內容可以遠遠不局限于實用層面,完全可以進行簡單的理論知識普及,這對該老年群體來說能夠接受,并且能夠從理論和根本上改善中老年人和新媒體時代的融合情況,并提高老年人在新媒體時代的自我學習和自我實踐能力。endprint
3.側重培養老年群體的社會參與交往能力。老年人本身退休后社會活動的參與度就很小,新媒體需要在充實豐富老年人這一點上滿足老年人群體的需求。當代社會小到一張報紙大到形形色色的社會活動都有通過新媒體與大家進行互動的環節,此謂增加老年群體的社會參與。另一方面,老年人生活在過去實時通訊信息技術不發達的時代無法與老友、舊交、老同學等保持時刻的聯系和溝通,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失了大量好友的消息,新媒體在這一領域為老年人群體提供了極為現實和便利的工具,對增強老年人交往能力有著內在的極大的積極性上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4.維持一種更為開放互動的立場來推進這一工作。媒介文化反哺教育可以通過諸多手段進行,最重要的無非是覆蓋面積影響力和教育成效兩大點。所謂覆蓋面積影響力要求受教育老年人群體的最大化,開放則成為最好的選擇。而要想達到好的教育成效就要求切實貼近目前生活中所需,在目前絕大多數媒體、企業、社會活動都在通過新媒體與受眾、消費者進行互動的情況下,注重互動教育則是最直接提高教育成效的方法。注重互動性教學也可以內在得推動老年人自主適應新媒體環境能力的提升。
5.青少年群體明確反哺教育的重要性和內容。通過高等教育課堂平臺引入文化反哺這一概念,讓青少年群體明確當今時代正在發生的文化反哺這一現象以及自己在其中扮演著的角色和重要性。讓文化反哺從無意識變為有意識,這是著重要讓青少年群體首先感知到的。
6.反哺的持續性、發展性。與設辦社區課堂、養老機構課堂等刻意進行媒介文化反哺的手段不同,青少年群體對老一代的反哺行為大多是無意識的、深入日常生活的。如果把前者的反哺教育比作學校上的大班課程,青少年群體的反哺教育則類似于一位一對一答疑解惑的家庭教師。老年人群體在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隨時有疑問隨時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后代進行解答,并且是長期的、可靠的。青少年群體在此過程中更要有耐心,要一直為老一代答疑解惑,這種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持續性的反哺教育能夠使媒介文化反哺更加得豐滿。同時對青少年群體的耐心程度也有著很大的考驗。
7.媒介文化反哺中的理論性教育。與老年人群體不同,青少年群體相當于互聯網及新媒體時代的原駐民,新媒體是出現在他們世界觀中的第一個高參與度的主流媒體。而老年人群體是傳統媒體的原駐民,在新媒體領域的實踐和認知往往逃不開傳統媒體的固有思想和既定思路。此時,青少年群體對老年人進行的反哺教育中就應該包含一部分理論性、原理性、規律性的解說,好比講授一種類型題的一個思路,通了這種思路再做這樣類型的題都會事半功倍。這對培養老年人整體的新媒體素養也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
8.青少年群體要更加注重理論性、案例型的講解。如何分辨虛假消息,要講好這個課題,恐怕要從輿論學中極為專業的理論進行講解。理論性的反哺教育能夠從根本思路上為老年人群體理清基本的思路構架。同時配以相應合適的案例分析,將理論與實踐中真實案例相結合,能夠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9.青少年群體要有耐心,懂得換位思考。在代際溝通本來就不是很順暢的這一問題上,要想在新媒體文化反哺中實現更順暢的溝通無疑是相對困難的,要求子代有著相當的耐心程度。在老年人群體遇到無法理解的屏障時進行換位思考,找出究竟是哪個點讓問題變得如此難以理解,有效得答疑解惑進行反哺教育。
三、結 語
通過對親代適當的媒介素養文化反哺,有利于代際之間就新媒體的采納與使用展開互動,縮短代際間的知識文化價值觀差異,是年齡和數字代溝的消融,更是對代際關系的一場持續性變革。這種子代對親代進行的文化反哺,會為親代創造更好的新媒體生存條件,幫助親代融入新媒體時代,促進社會觀念的更新,增進代際之間的交流溝通,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達志. “民族大業”騙局,受害者為何“入戲”[N].京華時報,2016-10-18.
[2] 周曉虹.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J].社會科學研究,2000(2).
[3] 馬莉,陳龍根.“互聯網+”下的社區老年群體網絡媒介素養教育[J].職教論壇,2016 (15) :76-80
[責任編輯:東方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