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潼?
摘 要:新媒介衍生了新媒體,給報紙、雜志、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帶來了強烈的沖擊,也給當前的新聞傳播帶來了許多問題。本文首選就什么是新媒體,新聞傳播的基本要求,新媒介時代新聞傳播的主要特征進行了理論闡述,然后分析了新媒介時代給新聞傳播帶來的一些影響,最后提出了新媒介時代新聞傳播的優化創新策略。
關鍵詞:新媒介;新媒體;傳統媒介;新聞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140-02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介衍生出的新媒體已經成為了新聞傳播的主力軍。據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其中手機網民占到了96.3%。同時,中國的寬帶網絡平均網速已經突破了10Mbit/s,手機,4G用戶在9.5億左右。受眾范圍的擴大和信息的高速傳播,使得傳統媒介新聞傳播的單向性轉變為多向互動性,人們可以在接受新聞信息的同時,實現即時的互動評論。但是,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網絡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所以也給新聞傳播的內容和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而要更加深刻地把握新媒介時代新聞傳播的脈搏,就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促進新媒體的健康發展。
一、新媒介與新聞傳播概述
1.什么是新媒介
新媒介,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術語。它是一個區別于傳統媒介,以數字傳播為基礎的媒介形式。《日本現代設計事典》對新媒介做過三個分類:一是情報提供與終端均有線連接的有線類媒介,二是用電波傳送的高解像度電視、數碼電視等無線類媒介,三是用八毫米錄像帶、光盤等商品類媒介。新媒介具體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與新媒體概念有所不同,新媒體包括傳播機構和傳播工具,而新媒介單一指向的是傳播工具。
2.新聞傳播的基本要求
新聞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所以新聞傳播有著這樣幾個基本的要求。一是真實性要求。新聞要反映客觀事實,所以引用的材料必須真實可靠,不能弄虛作假。二是公正性要求。在一個可疑的事件當中,雙方都會通過媒介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時候新聞傳播者必須盡量保持中立態度。三是全面性要求。新聞要提供各方面的情況,不片面報道,使新聞受眾能夠完整了解事物整體。四是快捷性要求。新聞的特點就突出在“新”上,它所反應的是剛剛發生的事情,這是它的價值所在,所以必須要讓新聞受眾快速接收到信息。
3.新媒介時代新聞傳播的主要特征
(1)主體與形式多樣化。傳統媒介的新聞傳播主體是報紙、電臺、電視臺等事業單位,傳統主體特定化,大眾只是一個被動的新聞接受者,并不能參與其中。在新媒介時代,媒介的形式變得多樣化,網站、論壇、博客、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了新聞傳播的新途徑。在這個環境當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主體,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傳播者和參與者,傳統的單向傳播轉變為了多向互動傳播。
(2)內容個性化與豐富化。由于新聞傳播的主體和形式發送了變化,所以傳播的內容也相應地出現了變化。因為在新媒介當中,人們擁有了自由表達的平臺,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傳播個體,所以他所傳播的內容具有了鮮明的個人色彩,代表了他個人的趣味和觀點。比如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當中,許多人都會傳播新聞或轉載新聞,發表個人的一些觀點。又因為有更多人參與到新聞傳播當中,并且有了個人趣味,所以,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新聞傳播主體傳播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以此來吸引人們的關注。
(3)互動性與實效性增強。傳統媒介因為技術所限,缺乏互動性,新媒介改變這種情況。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媒介的互動性變得越來越強,觀眾讀者可以實時地通過各種平臺對新聞進行評論。比如有的政府機關開通了網站、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可以讓老百姓及時地反映情況,并及時給出反饋。也是因為技術的發展,新聞的實效性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傳統媒介的新聞傳播采訪—編輯—發布模式有著交通、購買等方面的限制,讀者觀眾很難再第一時間了解到新聞,新媒介打破了這個界限,讓人們第一時間通過網絡了解到了最新的新聞事件。
二、新媒介時代給新聞傳播帶來的影響
1.傳統媒體日漸式微
新媒介衍生了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單向的新聞傳播模式,減弱了傳統媒體的輿論影響力,也帶給許多傳統媒體更大的挑戰和更多的思考。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新媒體異軍突起,許多傳統媒體遭受到了空前打擊。廣告收入越來越少,人才流失越來越嚴重,許多媒體無力經營,紛紛倒閉。尤其是紙媒,我國每年都會有許多家報社雜志社倒閉,2015年我國報紙利潤下滑53.21%,2016年前十個月倒閉的13家媒體當中有12家是紙媒,“報紙將死”似乎成為了一個即將被驗證的寓言。
2.追求利益最大化
傳統媒體作為國家事業單位的一部分,有國家的扶持,有優惠的政策,工作人員有著各種各樣的福利。但是隨著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在市場化、網絡化面前的缺點愈發凸顯。于是許多傳統媒體為了生存下去,爭奪已經被分割掉的市場蛋糕,丟棄了自身的社會責任,開始和許多不良新媒體同流合污,用各種手段博取觀眾的眼球,報道一些不良的社會思想及價值觀,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當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主義之風。
3.虛假新聞泛濫
由于新媒介的出現,新聞傳播呈現出了幾何式爆炸的狀態,在傳播的成千上萬個新聞當中,存在著許多的虛假新聞,以及吸人眼球的“標題黨”。很多不明真相的觀眾信以為真,通過微信、微博、朋友圈等新媒介轉載,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這些虛假新聞的背后,往往隱藏著一些人的不可告人的秘密,或為了炒作出名嘩眾取寵,或為了私人恩怨詆毀他人,或為了報復社會,造成大眾的恐慌,滿足自己變態的心理需求。endprint
4.內容質量不高
在傳統媒介環境下,媒體對于大眾而言,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存在物。雖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傳統媒體脫離了大眾趣味,但是就內容質量而言,確實要高出現在許多新媒體。但是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新聞信息量劇增,許多非專業人士也參與到新聞傳播當中,導致了許多粗制濫造的新聞稿件的出現,以及新聞內容同質化現象的加重。同時,嚴肅新聞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娛樂新聞大幅度上升,新聞娛樂化的傾向也越來越嚴重。這種以花邊新聞、網絡流行語、夸張搞笑為主的風格,讓讀者和觀眾沒有了思考的空間,失去了新聞應有的價值。
三、新媒介時代新聞傳播的優化創新策略
1.加強“融合新聞”優化與創新
融媒體是新媒介時代的一個比較新型的媒體形式,融合新聞便是它的一個衍生品。具體來說,融合新聞就是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取長補短,充分融合,滿足各自不同的需求,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日漸式微的傳統媒體,重新煥發他們的生機。所以加強“融合新聞”的優化與創新,培養優秀的融媒體新聞人才,創造和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非常重要。比如央視新聞,在這方面就做的比較好,他們設立了“融媒體編輯部”,統籌報道資源,以高效的團隊和先進的技術,推動了融媒體報道常態化,使中央電視臺、央視網、央視微博、央視微信等都在各自的媒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加強新媒體的監管與引導
隨著新媒體發展速度的加快,它所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對于它的監管、引導與安全工作也愈發重要。首先要加強對新媒體的監督。立法部門要加大對新媒體研究,加快新媒體新聞傳播方面法律法規的完善工作,給新媒體的發展提供強韌的法律準繩。執法部門要加強執法工作,宣傳部門要加強宣傳工作,兩部門團結協作,共同營造良好的新媒體新聞傳播環境;其次要加強對新媒體的引導。一方面要對新媒體進行大力扶持,加強網絡信息建設,為新媒體的新聞傳播方面提供扎實的技術條件;一方面要在保障新媒體新聞傳播自由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堅守我國的網絡新聞主權,避免觀眾遭受不良思想的影響。
3.加強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報道
在新聞娛樂化、標題黨、虛假新聞橫行的當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該擔負起新聞媒體的責任,加強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報道,提高大家新聞素養。首先,媒體領導要提高思想,端正態度,發揮帶頭表率作用。要在單位或企業當中,通過各種下發文件、會議、活動營造良好氛圍,鼓勵大家報道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其次,新聞記者和編輯要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要有發現有深度有價值新聞的能力。新聞編輯要做好策劃和編輯工作,新聞記者要做好報道工作,雙方共同擔負起新聞報道的責任,完成好自己的使命。
4.加強新聞發布與讀者閱讀習慣契合度
在當前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新媒體改變了讀者的新聞閱讀習慣,要想抓住這些讀者,必須要發布與他們閱讀習慣相契合的新聞內容和風格。首先要對新聞進行清晰的分類。要按照新聞所述的類型,將國際新聞、國內新聞、時政新聞、社會新聞、體育新聞、娛樂新聞等進行明確的分類;要按照新聞的點擊率或時間,進行及時的排名或排次;其次要為讀者提供更多個性化的新聞閱讀。根據讀者的閱讀量,發現讀者的興趣,及時開拓出符合這些興趣的新聞板塊,充分滿足不同行業讀者的新聞需求。然后要在新聞發布標題上精益求精。現代讀者閱讀時間有限,所以發布的新聞標題一定要簡潔清晰,既能夠吸引他們的閱讀興趣,又不至于淪為虛假的“標題黨”。最后要附上相關鏈接。要在新聞的內容頁底端,附上新聞專題和關聯性強的文章的鏈接,滿足讀者深度閱讀的需求,也使新聞傳播變得更加客觀全面。
四、結 語
綜上所述,新媒介時代的新聞傳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新媒介時代新聞傳播的優化創新。所以當前,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新媒體,都應該正視自己目前存在的問題,開拓思路,勇于創新,從新媒介時代新聞傳播的主要特征出發,探尋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李偵偵.媒介融合時代下新聞傳播的特征與趨勢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19(6):9-10.
[2] 吳昕怡.第二媒介時代新聞傳播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8(6):47,232.
[3] 袁敬舒.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新模式[J].新聞研究導刊,2015,6(5):57,144.
[4] 王春妮.新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傳播模式變革[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8):53,69.
[5] 張茹.新媒介環境下數據新聞報道研究[D].遼寧大學,2014.
[責任編輯:艾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