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曉麗
【摘要】現行的人教版教材在小學高段課本中編入了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和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言文古色古香,淳樸典雅,學習古文有助于培養學生潛在的氣質,培養高雅而脫俗的審美觀。文章就小古文的特點和課堂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和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高段;小古文;教學策略
一、小古文概述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學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小古文因其篇幅較短,淺顯易懂,富有情趣,所以是適合兒童閱讀的文言文。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古文畢竟是一種陌生的課文,因此我的理解是選擇最好讀、最有趣的小古文,用最好玩、最輕松的方式來學習,讓學生毫無負擔地獲得純正的文言啟蒙。這就不得不關注下小古文的特點。
小:篇幅短小,內容淺顯,易識易懂。為了適應小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小學高段所選篇目也均是短小淺顯易懂的古文,如《楊氏之子》《學弈》《兩小兒辯日》。
古:古風古韻,文字雋永,典雅簡俗。其獨特的語言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代人,其語言規律仍讓人耳目一新。
文:文章結構布局謀篇毫不含糊。古文雖然短小,但其表達更有節奏和音韻,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三字經》)。三字一頓,節奏鮮明。
二、小古文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激發興趣,樹立信心
小學是古文教學的起步階段,教師應該選擇朗朗上口、適合誦讀、內容有趣、孩子們樂于閱讀的短小的小古文。如“黃白二貓,斗于屋上,呼呼而鳴,聳毛豎尾,四目對射,兩不相下,久之,白貓稍退縮,黃貓奮起逐之,白貓走入室,不敢復出。(《貓斗》)”此文雖然短小,但描寫形象生動,內容非常有意思,也貼近農村孩子的生活,學生邊讀邊想象,容易和生活場景聯系在一起。在剛接觸小古文的時候,此類的文章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從小就接觸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所以可以選擇他們耳熟能詳的這些故事的小古文版本,例如《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學生利用自己對白話故事的熟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理解難度,通過輕松自在地誦讀,就不會對小古文有畏懼排斥心理,反而能激起興趣,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有句話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每次遇到小古文,我首先讓學生讀一讀,而不是解一解。初讀時學生會覺得拗口難讀,所以對其要求只要讀正確就可以,不用拔得太高以免適得其反。如當學生接觸《楊氏之子》時,我的要求首先就是讀正確,讀得字正腔圓即可。小學生并不喜歡長時間的朗讀,因此就得想方設法地利用起零星的時間,積少成多。小學生的興趣在于讀,而不在解上。
讀這一環節,要突出一個“細”字,著眼一個“實”字,不能像小和尚念經似的敷衍了事,必須力求“讀懂文義”。如《伯牙絕弦》,我先讓學生自由讀,猜猜古文大概是關于什么的。學生會說關于彈琴,關于音樂的。我會讓學生再去讀一讀,看看文中出現了哪幾個人物,他們是什么關系。學生在讀中很快知道主要寫了“俞伯牙”和“鐘子期”兩個人物,他們是好朋友。這樣一來學生在讀中自然而然感受到了古文的內容。我再讓他們試著和著《高山流水》的音樂有感情地朗讀,根據自己的語感讀出抑揚頓挫,在音樂聲中感受“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我還讓學生在讀中感受“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與“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中兩個“善”字的不同。此外,“文白對讀”也是一種很適合小學生的方法。在讀小古文之前先讀白話,通過對內容的了解,快速把握文言文的大意,讀起來更有自信。
(三)粗知大意,合作交流
“粗知大意”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孩子的認知是整體性的,并不像我們成人。孩子們是“把新知作為整體,迅速地納入他的認知體系而掌握它們的整體特征”。
文言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單音成義,單字成詞。教學時,我只要學生認識字,能根據注釋及工具書推測出詞句的大致意思,不苛求精益求精。如《楊氏之子》中“為設果,果有楊梅”,教學中不必直接、機械地告訴學生這是省略句,而是讓學生反復讀,聯系上下文說說意思。學生讀得多了自然而然能明白,絲毫不影響他們的理解,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有興趣投入小古文的學習當中。
由于個體學生理解文言文難度較大,所以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本班小班化優勢,把本班28名學生分成7組,每組里學生學習能力不一,由組員推選出小組長,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如在學習《楊氏之子》時,我就讓學生在小組內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內容,由小組長分配好每個人的任務。“梁國揚氏子九歲,甚聰慧”“為設果,果有楊梅”“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3句由3人合作完成,其余2句分別由兩位同學合作完成。這樣一來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任務,又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加深了印象。若學生在詞句理解上有分歧,就提倡學生交流討論,不要搞教師的“一言堂”。如“果有楊梅”,有的學生易理解成“果然有楊梅”,我不會馬上給出判斷而是會讓其他學生說說他們是怎么理解的,并說出理由。有的學生會指出這里的“果”指的是水果,和“為設果”的“果”意思相同。這樣讓個體的理解感受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中得到補充和更正,鼓勵學生在小組間互助,合作協同攻關。
(四)學以致用,享受成功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力,他們也樂于模仿,所以當他們用“未曾”“數日”“未聞”“甚好”等文言用語時我便會及時鼓勵。在小古文課堂上,我經常安排各種類型、不拘形式的模仿。如在學完《楊氏之子》后,我會提問:“若孔君平不姓孔而姓黃,那楊氏子還會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會!”我接著問:“那他會怎么反問黃君平呢?”“未聞黃瓜是夫子家果。”“未聞黃豆是夫子家豆。”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道。這樣既可以使課堂充滿趣味性,又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楊氏子的聰慧,掌握文言用法。又如學完《兩小兒辯日》后,我和學生一起讀,我讀孔子部分,男、女生分讀兩小兒部分,在熟讀的基礎上分小組來表演。當然,古文教學不能只關注課內,我還讓學生讀課外古文,并寫成白話。如《嘗月下戲》《未若柳絮因風起》《(同步閱讀五年級下冊》),讓學生看了這兩篇小古文后,在雙休日時任選一篇借助注釋寫出大概的故事內容,以代替學生“害怕”的周記。這樣,學生更樂于寫,在寫中逐步感受古文的奧妙。
總之,古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特殊內容,有其獨特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教給學生方法,讓他們在樂中學,在學中樂。在小古文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本文就小古文的特點談了教學策略,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會有接踵而至的困惑和更多的積累及總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