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志波?
摘 要: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媒介信息爆發式的增長趨勢愈加明顯,媒介素養逐漸成為高職院校在校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幫助學生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擾,培養現代化的公民意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高職院校的媒介素養教育還處在自發階段,這一方面是因為缺乏相關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也受限于教學資源的匱乏。為走出這一困境,高職院校可以采取推進課程系統化、搭建實踐教育平臺、培養專門師資隊伍等策略來解決此類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媒介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158-03
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此后,這一概念成為關注度極高的社會焦點。所謂“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與深度融合。在“互聯網+”時代,高職大學生一方面作為受普通網民,將網絡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就某種程度而言“網絡”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作為即將走入社會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他們又將最先感受到“互聯網+傳統產業”后出現的變革,在網絡環境下檢驗所學的知識,實現自我升級。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無論扮演何種角色,良好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即所謂“媒介素養”都是必不可少的。擁有較高媒介素養的學生能夠對網絡中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從而去偽存真,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基于這種背景,近年來,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呼聲在高職教育界逐漸高漲,許多高職教育工作者都傾向于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文化素質教育的范疇。然而在現實中,媒介素養教育在大學中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名詞,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媒介素養教育還處在自發的狀態中,我們需要對其實施的策略進行研究。
一、媒介素養與“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
《當代漢語詞典》中將“素養”定義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和能力”。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內,當它與“媒介”一詞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往往特指對于紙質媒介的閱讀素養。從歷史上看,“媒介素養”的概念來自于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1933年,英國文學批評家F.R.李維斯(F.R.Leavis)在于他的學生丹尼斯·湯普生(Denys Thompson)合著的文學批評著作《文化與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Culture and Eevironment: 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養”這一概念。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到1992年,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提出: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介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這也成為被最多人接受的關于媒介素養的定義。
隨著相關概念的逐步清晰,媒介素養教育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起初,媒介素養教育專指針對新聞從業人員開展的技能培養,但很多有識之士也傾向于將其納入公民的教育當中。如我國著名記者邵飄萍就曾在20世紀20年代提議“新聞知識應列入公民普通知識之一”。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對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明確的定義,即“媒介素養教育是對現代傳播媒介的研究與教學,它具有獨特而專門的知識范圍,其作用跟利用傳媒達到其他教育目標有所區別。”媒介素養教育在國際教育界已經開展了很多年,例如,日本中小學均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綜合教育”中,新西蘭在五年級課程中即設有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等國的媒介素養則起步的更早一些。我國香港地區在1997年開始推動媒介素養教育,臺灣地區則在2002就由官方公布了《媒介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中國大陸地區部分高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也陸續開設了“媒介素養”課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應該著力培養受教育者以下五個方面的能力,即媒介接觸獲取能力、媒介認知理解能力、媒介解讀評判能力、媒介應用制作能力、適應媒介規則的能力。
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認為:一個時代的媒介決定了該時代的本質。隨著以新媒體為代表的媒介體系越來越深刻的介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互聯網+”時代高校的媒介素養教育也應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首先,“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應更注重培養大學生對各種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現階段,媒介種類的極大豐富使得人們接觸媒介已經不成為問題,但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去偽存真成為檢驗一個人媒介素養的更高標準。第二,“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應更注重培養大學生利用媒介傳播信息的能力。自媒體的普及降低了人們“自由發聲”的門檻,如何制作吸引人眼球的信息并將其高效傳遞出去,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第三,“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應更注重培養大學生積極適應各種社會關系重構的能力。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為生產力的飛躍提供了契機,也帶來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培養人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適應媒介帶來的各種變化,進而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成為媒介素養教育的高級目標。
二、“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
1.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互聯網+”時代的高職教育把教育的形式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理念有了實現的基礎。網絡公開課、微課等網絡共享課程資源的出現為高職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具有較高媒體素養的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需要,在眾多的學習資源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開展學習,以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個體在學習網絡中的主動作用。同時,具備較高媒介素養的學生對教師采取的多媒體教學行為領悟的更加具體,也更能與教師之間開展互動。
2.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有助于學生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擾endprint
據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10月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80%的在校學生每天接觸大眾媒介的時間超過2小時,其中絕大部分是通過網絡媒介來接觸各類信息的。在“互聯網+”時代,由網絡與各種行業的結合,將會催生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長。而傳播速度的增加,傳播過程中“把關人”的缺失,將會使網絡信息失范的現象更加嚴重。通過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來提升學生“自我把關”的能力就顯得尤為迫切。在高職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加強學生的自律意識、法制觀念和判斷能力,這對于在高職學生群體中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擾,避免群體事件的發生具有非常積極作用。
3.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可以積極培養學生的現代公民意識
在校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很大程度上是在與各種媒介互動的環節中形成的,相比其他方式,他們更愿意在網絡中進行政治參與,對周遭的事務做出評議或采取行動。在高職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的理解媒體信息并作出判斷,能夠在紛繁復雜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找到真正的“寶藏”,最終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現代公民。這不僅關系到未來幾十年我國公民的媒介素養水平,更關系到國民的綜合素養情況和我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
三、高職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及難點
我國大陸地區對媒介素養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集中在一些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媒介素養教育普遍還處在零星、自發和局部的狀態,且主要借助于以下幾種形式:一是邀請媒體從業者、網絡知名人士等舉辦講座、論壇或主題演講。這種形式往往具備很強的時效性,在內容選擇上也比較靈活,但不足之處在于隨機性過大,無法形成系統的教育效果,且當場活動受益的學生人數有限;二是采取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這也是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時主要采用的形式。授課老師多具有傳播學或新聞學專業背景,或多年從事校園媒體運營工作,在課程講授上具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特點。不足之處在于上課時間較短,選課學生往往來自校內不同的學院,很難保證課后實踐的開展;三是依托學生社團開展相關活動,其效果受到指導老師投入程度和社團性質的影響。綜合來看,制約我國高職院校媒介素養教育普遍開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
1.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本身的重視不夠
媒介素養教育尚未真正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以在高職院校中流行開展的各級各類評估工作為例,各院校皆傾盡全力來完成教育主管部門設定的各類指標,但遺憾的是,這些指標中甚少出現過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在高校的教學實踐中,媒介素養教育往往被視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但對很多高職院校而言,如何系統開展通識教育尚未達成共識,更遑論通識教育中比較邊緣化的媒介素養教育。
2.受到相關教育資源匱乏的制約
師資和教材是在教學資源方面制約高職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兩大瓶頸。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新聞傳播學專業,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在校內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短期內通過引進或兼職的方式建立一支相應的教學隊伍也不現實。同時,能夠反映時代特色,特別是體現“互聯網+”時代特色的媒介素養教材的缺失,給開展相關教育活動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3.缺少深厚理論基礎的支撐
如前文所述,目前學界還沒有形成成熟的與我國現實國情相適應的理論體系。近些年來,雖然有一些重大課題取得成果,但還沒有足以影響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或標準,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中去。高職階段的媒介素養教育就更加缺乏相應的指導,另一方面,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的缺乏又延緩了理論體系的形成。
四、“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策略
1.明確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
談及任何一項教育活動的實施策略都必須先明確其要實現的目標,媒介素養教育同樣也不例外。完整的教育目標一般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宏觀目標反映的是時代、社會和國家對于教育活動的總體要求。中觀目標反映的是國家對于教育活動內部運行系統的總體要求,微觀目標則是教育活動的具體目標。據此,我們認為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宏觀目標可以定位為:提升學生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并借此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在中觀層面,可以為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設置不同的目標。如針對大一學生,主要培養其理解和欣賞媒介作品的能力,使他們了解媒介如何傳輸信息,自身如何運作;針對大二學生,主要培養其制作媒介內容的能力,使其擁有正確的互聯網信息傳播價值觀和新媒體內容生產技能;而針對大三學生,則培養起利用媒介開展有效溝通,適應網絡社會的能力,以幫助其更好的融入工作環境等。總體而言,“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的媒介素養教育要實現以下的目標:
(1)提升學生利用網絡媒介獲取信息的能力。使得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能夠高效準確的利用網絡媒介,搜尋相關信息,并進行合理的整理及保存。
(2)增強學生對媒介的理解能力。使得學生能夠明白每一種媒介的發展歷程及主要特點,特別明確各種網絡媒介的長處和短板,并在合適的場合中加以運用。
(3)培養學生對互聯網海量媒介信息的評判能力。學會利用多種方法甄別信息的可靠性,同時對各種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新事物保持獨立客觀的視角。
(4)教會學生正確的媒介作品制作能力。使得學生學會利用網絡媒介表達思想、陳述觀點的能力,使其學會多媒體工作的基本使用技巧。
(5)幫助學生學會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能力。使得學生理解“互聯網+”之于整個社會的重要意義,學會如何適應這種時代背景下基于媒介的各種社會關系。
2.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
就現實情況而已,開展專門的課程教學仍然是高職院校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所能采取的主要形式。這其中最理想的當然是將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開設成為與大學語文、大學英語等課程類似的公共基礎課程,其次是開設可供全校學生選修的媒介素養教育公共選修課。也可以將媒介素養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必備技能與其他課程進行融合,以盡可能擴大受益學生的人數。為適應“互聯網+”時代媒介形式的創新發展和媒介信息的深度融合,這種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應該是啟發互動式的,強調的是學生對于媒介素養的理解和領悟。在課程內容的設置方面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常識性內容,這是整個媒介素養教育的基礎環節,即介紹媒介形態的歷史演進、媒介研究領域的重要概念、媒介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內容,建立學生對媒介及其相關知識的系統性認知;其次是媒介技能方面的內容,這是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其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合理高效應用各種媒介形式為自己服務的本領,在“互聯網+”時代要側重于培養學生新媒體的使用技能;最后,課程中還應該包括媒介倫理、道德等人格教育方面。實現知識教育、能力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綜合發展。endprint
3.開展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媒介素養實踐活動
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應該圍繞學生的專業學習來進行,媒介素養教育也不例外。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的媒介素養教育應該注重與學生所在專業緊密結合,體現專業特色,如針對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開展網絡廣告語創作大賽,提升學生拓展客戶范圍,增強話語感染力的能力。針對機械加工專業的學生開展電子說明書創作比賽,使學生熟悉所設計產品的特性,并舉辦推介產品,展示產品的能力等等。同時,高職院校的媒介素養教育還要注重拓展教學方式,不宜一味采取教室授課的形式。教師可以大膽走向戶外,走向實習實訓場地,甚至走向校外,目的就是吸引學生,并使其能夠實實在在的感受到媒介素養教育帶來的幫助。
4.利用校園媒體搭建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平臺
媒介素養教育是一種極其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這與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追求完全一致。高職院校在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時候,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事實上,當下的校園往往擁有較為豐富的媒介資源,一般都開設有校刊校報、官方網站、論壇貼吧等。特別在“互聯網+”的時代,學校或校內各學院、職能部門運營的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已成為事實上的媒體平臺。在堅持輿論導向,做好內容審核的前提下,學校應盡可能的把這些平臺交由學生運營,或由學生輔助專職教職員工開展運營。實踐證明,通過各類校園媒介平臺的鍛煉,學校就可以培養出一支具有較高媒介素養的學生隊伍,并通過這支骨干隊伍的帶動來實現全校學生媒介素養水平的提升。
5.組建專兼職結合的媒介素養教育教師隊伍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尋找或培養合格的媒介素養教師并非易事,這對于校內沒有開設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而言更是如此。一方面,很多教師在意識、理論、技能等方面已經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的媒體環境。另一方面,學生對于新媒體技術的掌握速度往往超過老師,教學相長的情況更加明顯,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完成備課等工作。針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可以立足自身,挖掘潛力,從其他專業的教師中選拔合適的人才。由于“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涵蓋面廣,不僅與傳播學、新聞學相關,更與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存在交叉。因此,非傳播學、新聞學專業出身,但在多個領域都有一定了解的“通才”往往也能勝任媒介素養教育的任務。同時,高職院校也可以安排校內新聞宣傳、教育信息技術等部門的教師參與媒介素養教學工作,他們更容易把相關理論與自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也可采取相應措施打造媒介素質教育師資隊伍。可以利用在職期間的培訓,也可以利用短期脫產培訓的機會,并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將這支隊伍的培養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參考文獻:
[1] 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北京:電子政務,2015,(6):32-37.
[2] 王蓮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2,(3):108-115.
[3] 胡曉霞.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1,(11):225-226
[4] 馮溪屏.互聯網時代媒介素養教育意義的嬗變.決策與信息,2013,(9):152-153.
[5] 周曦.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融入高職思政教育探析[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5,(1):60-64.
[6] [6]姚志霞.中職生媒介素養教育在學校的實施路徑探究[J].中小學電教,2016,(11):34-35.
[7] [7]劉丹.論高職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培養.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112-114.
[責任編輯:東方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