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云?
摘 要:討論教育家有許多的角度與切入點,有從精神角度談教育家的,其中包含教育家的情懷、思維等,但真正從教育家的美學精神方面來討論的并不多。而教育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美學精神,這也正是為教育家的成長提供精神上的動力。習近平主席曾在一次座談會上講到有關文藝創作問題,認為文藝創作要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因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思想內涵自古以來美學精神就貫穿其中。當然這種美學思想不僅僅是藝術創作所需要的,也是教育家所需要的。培養美學精神的過程其實就是教育家的成長過程,教育家在擁有美學精神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激發受教育者獲得真正的美感,并而激發他們對藝術創作與欣賞的的興趣。可以認為,美學精神是教育家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之一,甚至可以說,教育家成長的最高境界就是擁有美學精神。
關鍵詞:教育家;美學精神;藝術創作;藝術教育;受教育者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167-02
一、中國古典美學中美學精神在教育中的地位
通過了解美學的歷史,不難發現,有很多思想家有關于美學精神的論述。他們不僅是哲學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其中,在中國古典美學這里,最具代表性的有孔子、孟子、荀子等。雖然他們對于美的認識和論述都各有特點,仔細體會就會發現,這些思想之間有相互貫通、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推進的地方。從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出,美學以及美學精神雖然是豐富多彩的、富有變化的,但也是和諧的,并且蘊含著美的張力。
先說孔子。被稱為圣人的他特別重視“仁”的精神境界,重視審美與藝術在主觀修養中起到的一種特別作用。[1]正是由于審美和藝術在主觀修養有這樣一種特別的作用,孔子就認為藝術與審美在教育中的作用極其重要,我們都知道每個人性格的形成除了與家庭因素有關外,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學校教育,而審美和藝術教育又直接影響其個人的主觀修養的形成,因此,孔子提倡藝術教育。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與美學有關的范疇和命題。其中包含仁學審美教育觀,他把美感享受放在“仁”“禮”之下,強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審美教育效果。
之后孟子繼承與發揚了孔子的仁學審美教育觀,并且其觀點更偏向于人格美,也就是指其內在品質美的塑造,最終達到其所說的人格美。在孟子的有關人格美的論述中,雖然沒有孔子的仁學教育觀念那么突出,但依然把審美教育與培養包含其中。而荀子認為,人的美,不在于外表與容貌,而是在于內在的思想與內涵。[1]而這種美的建立需要通過塑造、教育而實現。從這可以看出,荀子也是十分重視審美教育。
近代著名教育家的蔡元培,其一生中的重大課題就是在論證“以美育代宗教”的問題。1930年,蔡元培在為《教育大辭書》寫的有關《美育》的條目內容,就是從德育、智育與美育三者之間的關系說明其美育的重要性:“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與人互相關系,莫大乎行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適當之行為,即以德育為中心也。……所以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1]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美育不僅可以與智育相輔相成,還可以對完善德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美育不僅對藝術教育有著重要作用,還對德育與智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在美育中也必然蘊含著美學精神,也就間接說明教育家需要擁有這種美學精神,使其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其功能與作用。
近代,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中,作為其中偉大的旗手魯迅,特別重視教育,尤其重視美術教育。魯迅在教育部工作期間,積極倡導美育,魯迅雖然沒有專門寫過關于美學的論文,卻很喜愛美術。魯迅認為藝術作品的內在思想與意蘊應該和美感相結合并給人以情感上美的享受。就藝術教育而言,它不是邏輯推理,而是形象的描繪,他重視美術作品的“思理”,又強調美學教育的作用,同時指出,這種教育作用與其他一般的教育作用大不相同,這種教育起到的作用是某種暗示或是意向,也是涵陶與激發。這就要求我們無論是教育家還是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都要從多方面去吸收有關美學精神的知識,然后通過教學過程無形的傳遞給學生以美感。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其中很大原因在于藝術所蘊含的美感,而這種內容美,需要運用美的手段或形式才能使思想內容更具有感染力。藝術有了美就會讓人感動,觸動人心引起的心靈的震撼。
美學精神絕不是不可觸及的問題,教育家需要這種美學精神,并且對教育家本身來講,那就是美的。而且這種美不是一點美或者幾點美,也不是作品美或者學問美,而是人格美,是各方面都美。他們要時刻謹記用美作為度量衡,用美來看待世間的事物,時時的評判自己,評判他人和社會活動。教育家有了這樣的品格、人格,就會使受教育者漸漸受到來自教育家身上的那種美的感染,由少及多,由表及里的受到熏陶,從而就會影響到世人。當代著名的改革教育家魏書生,他在教學方面的理念是:“教育民主,科學管理”。[2]從其教育理念,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性和個性的發展,并根據這些不同的發展個性進行開發、引導與教育,從而提高老師與學生的工作與學習效率。無疑,魏書生是美的,美學精神讓他成為真正的教育改革家,美學精神讓他擁有對學生的耐心和尊重,更是美學精神才使他不放棄每一位學生,用美的眼睛去發掘每一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二、現代教育中教師美學精神的重要作用
我們都知道創造對于教育來講是十分重要的,因而所有的教育家都要擁有寶貴的創造精神。只有教育家擁有了創造精神與美學精神才能從多方面更好地去滲透與感染學生。然而現在的問題是,美術教育和美術教科書缺乏美學常識,更缺乏創造與創新精神,同時美育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也最不受重視與歡迎。而正在成長中的教育家們都在為此努力拼搏與探索,并積極創造,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這些在我們看來雖然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但是我們總覺得還是缺少點了什么,究竟是少了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少了那種高尚的美學精神吧,或者說少了點讓人感覺到美的氣質與內涵,這種感觸在農村的九年義務教育中會更為深刻。所以,筆者一直認為,在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家應該從根本上向被教育者傳授美的精神和美的感受,前提是教育家本身要完善和加強自身的美的精神。不只是教育家,還有每一位教書育人的老師,也應該學習美的精神。教師所蘊含的這種美學精神,尤其是在藝術教育中顯得更為重要。例如,我曾在實習時,給初中的學生講過一堂名為春天的暢想——國畫的美術課。本課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課《春天的暢想》,由于實習地點在農村的一所中學,所以根據其學校的美術教學特色和學生具體情況,把本課改為《春天的暢想——國畫》,屬于造型表現的學習領域。由于七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審美觀念,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正是在這一特點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首先讓同學們在古詩中初步感受春天,用古詩《詠柳》導入本課的課題,讓同學們在詩詞中感受春天的美,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由感受古詩中的春天到展示大自然中的春天,再由自然中的春天引導國畫中的春天,由生活中到繪畫中,由淺入深地把學生引到本課的重點、難點,讓學生易于接受和學習。本課還用大自然中的春天與國畫中的春天形成對比,讓學生自主討論,運用對比的方式給學生視覺造成沖擊,激發學生探究欲,使其小組更清晰地總結出國畫的特點。講解過程中教師多次演示,形成良好的國畫學習氛圍,讓學生學有所用。展示墨的五色和國畫技法圖片,使學生清晰易懂,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本課題的設計也是學生對自然美與藝術美關系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學習美術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礎。其中,本課的難點定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但是在上課過程中我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他們更多是模仿老師,也有學生會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具有一定的美學精神以及知識的掌握,在此基礎上對學生要進行關于美的創造的指導。endprint
現代教育的發展與進步之路其實就是與幸福的概念想關的問題。其實,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是為了完善他們的個人素養以及個人能力,從而提高生活品質和生活質量。換言之,實際上就是幸福的程度。這個有關幸福程度的問題是一個重要的、永恒的人生追問。其實,有關幸福的范疇涉及的比較廣泛。而幸福在美學范疇而言,就是指人生的享受與美好,它是具有審美色彩。其實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審美上獲得自由,相應的這就需要教育家擁有美學精神,也是其最高境界。[3]
因而,在成長中的教育者就要不斷地進行美學精神的探索和研究,在美育發展道路上,努力豐富自身的美學知識。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我們更要擺正美育的地位,也可以說,教育家的美的精神對教育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對于成長中的教育者們,就更加需要努力豐富自身的美學精神,將其貫通與滲透各個學科當中,并使學生從中受益。
三、如何在教育中運用教師美學精神
為此,在課堂教育中,首先,教師要從每一個環節入手,使學生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尤其是要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要從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入手,并運用教師自身的美學知識以及其他方面所涉及的知識,啟發挖掘學生對藝術的美的感受,增強藝術修養,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學會欣賞和創造美的事物,增強自身的創造能力。其次,教師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點,掌握學生在不同階段所發生的心理變化。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會有其優缺點,即使是那些課上特別頑皮的學生也會有其優點所在,哪怕其優點很小很小,也是會有的。要想發現學生身上的這些細微的優勢,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具有美學精神,同時也要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運用這些東西去發掘每一名學生的優勢,并引導學生把其優勢發揮到最大,也就是說做到真正的“寸有所長”。最后,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努力鉆研學習美的精神,使這種精神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來,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學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步。抓好每一個教學環節,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真正掌握藝術的規律性。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藝術教育來向學生傳達其中蘊含的美學精神,使學生了解藝術美學,為學生提供審美興趣,釋放他們的創造能力,感受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與人文美,使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認知更加深刻,成為具有正確的藝術與文化價值觀的優秀青年。
參考文獻:
[1] 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魏書生與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成尚榮.教育家要有美學精神[N].中國教師報,2015-07-08.
[責任編輯:東方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