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明潔
[摘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行動上升為國家戰略。將“互聯網+”思維引入高校志愿服務活動,能夠打破時空限制,提高志愿服務的效率。同時,也是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奉獻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針對目前高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中的局限因素,從完善志愿服務體制、構建“互聯網+”新媒體平臺、落實評價激勵機制以及建立專業化的志愿培訓平臺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C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14- 0039-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8.14. 018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近年來,我國志愿服務活動發展迅速,志愿服務隊伍逐漸擴大,大學生作為志愿服務的主力軍,在社會發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志愿服務作為一種公益性活動,能夠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意識,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幸福觀。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互聯網+”應運而生。“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把互聯網在各方面的創新與傳統行業結合。這不是一種簡單的堆砌,而是利用互聯網科技,在實現經濟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促進經濟的發展,創造一種新的發展形態。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就第一次提出了“互聯網+”計劃,將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產業。為了促進其發展,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推進“互聯網+”的發展,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公共服務模式的創新。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延伸和實踐,隨著“互聯網+”行動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志愿服務”模式可以實現互聯網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融合,發揮互聯網在資源配置中的優化作用。但目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有很多局限問題,探究新的發展路徑,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合理化顯得尤為重要。
一、“互聯網+”思維引入高校志愿服務的必要性
隨著“互聯網+”戰略的開展,網絡志愿服務活動迅速發展,為高校志愿服務開辟了新領域。“互聯網+”思維引入高校,對于高校志愿服務的變革和發展,提高志愿服務工作的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整合資源,實現志愿服務效用最大化的需要
“互聯網+”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對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近年來,我國志愿服務事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不同地區各種類型的志愿服務組織不斷涌現,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不同的志愿服務工作需要招募不同的人員,需求標準不一致,這樣就容易導致各個組織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對資源進行配置。因而會形成資源分配不均、資源浪費等現象,進而給信息的流通造成障礙。互聯網因其自身的特點,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實現在更大的范圍里配置資源,使志愿服務活動更加具有針對性。大學生志愿服務借助于互聯網,通過互聯網宣傳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激發他們的服務熱情。同時,借助于互聯網招募志愿者,便于各地區的大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服務工作,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實現效用的最大化。
(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互聯網+”可以傳遞正能量,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伴隨我國轉型的深入,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社會矛盾的存在影響著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高校志愿活動以服務、奉獻他人和社會為宗旨,致力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高校通過互聯網實現志愿服務更加精準化,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播撒愛與溫暖的種子,傳播志愿服務精神,弘揚社會正氣。同時,高校利用互聯網傳播的特點,對一些優秀的志愿服務團隊和先進個人的事跡進行宣傳,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很多高校還是采用傳統的教育模式,注重在課堂上的理論灌輸,忽視社會實踐的作用。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志愿服務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實踐活動,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結合,創新了教育模式,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能夠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于高校實踐育人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依托互聯網平臺建立健全志愿服務評估制度,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成為考核學生的第二成績單。
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現狀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與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結合,使得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更加具有活力。新媒體逐漸成為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載體,因其便捷高效的傳播特點,打破了傳統的公益活動的模式。大學生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活動時,積攢了大量的粉絲,通過組織線上線下的活動,讓公眾更加深入的了解志愿服務工作,促進了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一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志愿服務活動的效果和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弘揚。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內容和形式缺乏創新
近年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廣泛的開展,但活動內容比較單一,形式已經模式化缺乏新意,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樣就會導致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不匹配,供求信息出現脫節的現象,可能使得志愿服務的效果適得其反,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甚至還會對志愿服務產生負面影響,打擊大學生的積極性。目前,由于大學生生活范圍的局限以及自身服務能力的制約,他們參加的志愿服務活動主要集中在助學扶貧、災難救助、社區服務等,時間分布相對集中,主要在假期有組織地開展。社會閱歷的貧乏成為大學生選擇幫助對象時的制約因素,不能及時給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同感。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形式化
大學生志愿服務形式化,“快、短、淺”問題突出。首先,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相關組織者線上線下宣傳不到位。大學生主要還是校園生活,活動半徑有限,大部分只能通過學校的團體組織,才能參與一些公益活動,這樣他們參與的活動受限較大次數也較少。其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體制不健全,影響他們主體作用的發揮。由于缺少專業化的管理以及相應的監督,致使大學生容易對志愿服務活動失去參與興趣。高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大多以通知的形式發起,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沒有經過調查,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影響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存在功利的現象。有的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抱著一定的目的性,他們只注重活動的參與,至于如何在服務的過程中更好的奉獻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并沒有深入思考。因此,志愿服務往往浮于表面,難以深入了解被服務者。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評價激勵機制不全
從心理學角度,對人的行為進行評價激勵給予反饋,能夠有效促進行為的可持續,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但在實際操作中,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方面的激勵,大學生都無法得到滿足。高校志愿服務是學生無償自愿的前提下為社會做貢獻的一項工作,大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付出了時間、精力和自己的勞動。學校作為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應當適當的給予獎勵以表示對他們工作的肯定。但目前,高校主要是通過發放榮譽證書、獎勵學分等形式進行激勵,對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動力不足,無法激發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策略
當前,我國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時期,志愿服務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解決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遇到的困境,推動志愿服務健康有序的開展,顯得十分重要。
(一)構建“互聯網+”的新媒體平臺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以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新媒體逐漸走向成熟,網民年輕化的趨勢的特點讓新媒體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喜愛。這讓利用新媒體為大學生志愿活動服務成為了可能,通過“互聯網+”的新媒體平臺,可以打破地域、時間的限制,快速找到愿意參加服務的同學。除此之外,新媒體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實現志愿者、服務對象、服務項目三方的精準對接,有效提升志愿服務的工作效率。在新媒體平臺上,大學生志愿者可以進行交流,對服務成果進行展示,實現信息共享、經驗交流、成果共享,使志愿服務更加具有活力。
(二)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建設
以1994年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成立為標志,我國志愿服務活動已經開展20多年,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青年志愿服務形成了以“小白菜”、“綠羊羊”、“小青荷”等為代表的富有特色的志愿者文化,展示了我國青年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追求。高校可以借鑒我國青年志愿服務的經驗,建立屬于自己的獨具特色的志愿服務標識體系,使大學生更具有歸屬感、集體感。通過標識體系來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打造高校志愿服務品牌。
以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為契機,將志愿服務與高校實踐學分結合。高校通過記錄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情況,并納入個人檔案進行學分認定,完成規定的實踐學分要求才能畢業,成為考量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標準。同時,將學生參加的志愿服務活動作為發展黨員、選拔學生干部、評選獎學金的依據,促進高校志愿服務向制度化發展。
(三)落實志愿服務激勵機制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以后,就會追求最高層次的需要,即自我實現的需要。志愿服務是通過無償奉獻的方式,讓志愿者深入了解社會,切身感受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以此推動人們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態,來追求進步和成功。因此,要使大學生志愿者保持對服務工作的積極性,就要滿足他們的較高層次的需要。比如,在我國臺灣地區,如果志愿者參加活動達到3年,累計時數達到300小時以上的,可以申請發放志愿者榮譽卡,享受在一些旅游景點、娛樂場所等地方的免費政策。此外,還可以通過在學校里選出先進典型志愿者代表,在全校范圍進行宣傳學習,增強優秀志愿者的成就感、榮譽感。
(四)建立志愿服務專業化培訓平臺
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專業、系統的培訓,是保障志愿服務活動高效有序開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高校可以成立志愿者培訓中心,開設專業的理論課程和實踐培訓,通過線上比如微信、網站開展微課堂進行培訓,與線下面對面的授課培訓相結合,共同為志愿服務開展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同時,為了使大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自主性,自由合理的安排參加培訓的時間,高校可以利用培訓中心平臺發布的學習課件,使大學生進行在線的學習,學習完成后通過考核方可合格。高校通過多渠道、專業化的指導,能夠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水平的提高。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蓬勃發展,展示了我國社會的文明進步,彰顯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積極主動的加入志愿服務隊伍,也是在實際行動中踐行和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現。“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為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了新的視角,打開了全新的局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志愿服務”的模式可以發揮互聯網優化整合資源的優勢,創新了志愿服務的工作方式,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探究“互聯網+”時代志愿服務的發展路徑,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再上新臺階,播撒志愿服務精神的種子,溫暖社會上的每一個人。
參考文獻:
[1]張麗娟,“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務生態系統的重塑與變革[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7,46(1):164 -167.
[2]李滟,微媒體在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中的應用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5,22 (12):89 - 91.
[3]呂晶,“互聯網+”志愿服務平臺建設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12):82 - 83.
[4]張曉婷,“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在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中的應用[J].高教學刊,2017(10):141 -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