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麗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注重從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進行綜合有效的分析。在互聯網的持續發展當中,大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十分頻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在這個時候進行全面的優化,以便突破當前的教育模式,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研究了互聯網發展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并以這些要求為基礎,提出了相應的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中圖分類號]C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14- 0070-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2018.14.032
21世紀的到來,人們信息化交流不斷完善,不僅涌現出了各種互聯網交流模式,而且開始出現了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新型技術,這些技術能夠與當代的制造業以及服務業進行科學的融合。而高校教育也在這個時候受到了互聯網的影響,大學生統一對互聯網有著不同程度的需求,一部分用作學習,從互聯網上下載自己所需要的資料。也有一部分用作游戲,通過打網絡游戲用來娛樂。無論什么樣的操作,都是大學生從事網絡活動的一種狀態。現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身邊必不可少的主要內容,而也正是因為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才使得高校教育出現了全新的挑戰,有待于得到全面的提高。面對高校大學生沉迷網絡出現的各種問題,有待于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進行全面的優化,以便于最為有效的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最終的教育成效。
一、互聯網基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創新要求
(一)創新基礎的高校心理教育思路
在當前時代的發展當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核心并不是心理工作者的專業素質,轉而應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工作理念,只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轉變自己的服務理念,不斷優化自身的工作內容,才能使得整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迎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實現以人為本的針對性心理教育。在新時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首先需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科學優化,對現有的大學生網絡屬性進行分析,并對大學生的高校生活和學習特點進行綜合分析,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然后再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引導教育,使得所有的心理健康引導教育有著較高的針對性。其次,高校需要轉變基礎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原則。不再采用傳統的說教式心理教育方式,轉而通過互聯網實現健康心理教育內容的有效傳播,并將行政思維徹底轉變為用戶思維,以便于為大學生提供最為良好的心理健康引導服務。最后,伴隨著互聯網功能的持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也需要加強對互聯網的綜合應用。網絡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袒露心理變化的平臺,學生可以在網絡上自由地闡述自己想要說的話。因而,通過互聯網的數據分析與管理,不僅可以充分了解當前大學生的生活習性和學習狀態,還可以深層次地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現狀,進而進行準確的心理問題預防。互聯網所包含的信息內容非常多,而且形式非常多樣,這一特點可以引導學生主動通過互聯網獲取相關的信息,進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使得學生群體能夠受到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在當前時代的發展當中,已經有一部分高校開始借助互聯網對大學生展開了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建立了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網站,而且也在積極地宣傳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但是所取得的成效卻并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注度,沒有實現因地制宜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存在的問題相對較多:首先,我國現階段的大部分高校僅僅將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化開展作為簡單的資源信息轉化過程,即將原來存在于書本上的心理健康知識,完全轉換到網絡當中去,并沒有實現全面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其次,現如今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依舊是傳統的傳授式教育方式,以教師為核心,由教師在講臺上傳播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或者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十分單一乏味,很難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衍生到服務層次。最后,現階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明確的目標,僅僅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傳授,轉而忽略了培養學生自主積極性的能力,大多數時候僅僅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卻不能針對學生專有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合理的解決。同時,互聯網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應當具備現代化的教育服務特征,需要對相關的信息資源進行充分的整合,并將這些資源統一應用到為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上。通過互聯網的有效應用,可以全面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且可以以更加多元豐富的信息幫助學生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科學地作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對學生心理健康培育形成推動功能。
(三)心理教育服務體系的日常化轉換
國內現階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僅僅局限在校園當中,而所形成的方式也僅僅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進行網絡上的在線學習和心理健康測評工作,本身的形式非常單一,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更加處于被動的教育接受狀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高校健康心理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基礎功能突破傳統被動教育狀態的限制,采取一些全新的辦法進行教育。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內容出發:第一,互聯網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需要充分結合現代技術,不斷突破傳統教育的局限性,注重于開發全新的網絡信息軟件。第二,互聯網高校心理教育需要與學生做到針對性的服務與分析,能夠與學生的家庭和班級狀況進行直接的聯系,使得學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可以實現共享,便于學生的家長迅速了解自己孩子的狀況,并配合學校的相關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性。
二、互聯網要求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建議
(一)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校園網絡軟件的開發力度
在近些年的發展當中,互聯網已經成為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當中的必備事物,他們不僅可以通過自己周圍的電子設備直接獲取相關的互聯網信息,而且可以通過網絡軟件實現不同的現實功能,如網絡購物、交流等。面對這一狀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加強基礎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軟件的開發力度,進而全面覆蓋學生的生活,提高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比如,高校可以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設計網絡心理健康評測軟件、心理咨詢軟件等,以互聯網為基礎,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與心理體驗完全地融合在一起。在互聯網的科學推動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然需要對現有的教育模式進行創新,進而成為當前時代的心理健康主導形式。通過對互聯網的有效應用,能夠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當中的一些現實服務內容直接轉移到網絡上,如設置專業的學習課程和網絡心理咨詢課程,學生可以通過登錄自己的校園網賬戶,進行專業的測評,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一旦出現了任何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需要再經常性地找到老師進行面對面服務,轉而可以直接通過網絡進行了解和查詢,實際的效率相當高。對于一些心理疑問,可以直接通過網絡咨詢迅速地傾訴出來,避免長期積壓產生各種消極情緒。此外,在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軟件的開發過程中,還需要主動積極地開發心理咨詢軟件,便于為學生和心理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橋梁,使得他們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專業的溝通。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身是一種創新教育,不僅轉換了基礎的教育平臺,而且給予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契機,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最終的學習效果。
(二)線上線下的雙重心理健康服務
新時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分析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然后再采取相關的措施加以應對。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不僅需要存在原來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且也需要加強課外教育指導,并將這些內容作為基礎的教育渠道,形成完善的教育體系。面對互聯網的各種創新挑戰,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實現完善的線下教學和活動實踐流程,以便于迎合當前時代的改革需求,把握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特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提供線上線下雙重服務,便于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
當代的大學生思維十分活躍,而互聯網上的內容本身較為豐富,包含著許多全新的事物,學生在參與互聯網交流的過程中開始對互聯網這一多功能平臺形成了較高的依賴程度。而且,現階段的互聯網信息服務非常成熟,不僅有QQ、微信等相關的信息交流軟件,還包括了滴滴、淘寶等購物消費軟件,學生的生活與這些內容有著直接的聯系。但是很多高校依舊在堅持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僅無法迎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而且本身的網絡屬性也非常薄弱,不利于迎合當前學生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在新時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當中,首先,高校需要積極建設全新的心理教育網絡課程,以便于持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特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教師不能再基于傳統的心理教材影響,轉而需要打破教學資源的局限性,采取一些全新的教育模式,以便于迎合學生的互聯網信息需求。教師可以廣泛地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課堂,對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塊進行分割,然后引導學生相應地獲取這部分資源,并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展開合理的學習過程。其次,教師應當推動高校心理健康咨詢交流的網絡化發展,針對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給予有效的處理。現階段,大部分高校所擁有的心理教學資源都非常有限,在心理教育人才方面也沒有相應的擴充,因而實際的教育開展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擁有的教師都是一些心理咨詢師,整體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通過互聯網的可以了應用,可以使得心理健康咨詢全面覆蓋到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去,提高實際的心理咨詢效果。網絡心理咨詢本身較為隱蔽,一方面可以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可以保護學生的隱私,相比于直接的心理交流,學生更愿意選擇網絡心理咨詢。
(三)形成完善的互聯網預警機制
在當前時代的發展當中,國內的物質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而大學生的需求也在這個時候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征。面對各種外界的挑戰和挫折,很多學生并不能正確地加以對待,往往會出現各種不良情緒,導致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嚴重。同時,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數不斷擴張,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壓力持續增加,而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延伸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學生安全問題,給整個校園的安全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充分利用大數據實現良好的學生安全管理過程。首先,高校可以構建心理教育教育大數據體系,便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數據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管理。具體的實踐措施可以通過校園一卡通來實現,做好基礎的心理健康評測工作。其次,建構完善的心理健康測量模型,對大學生的生活行為進行綜合分析,一旦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需要迅速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對于學生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也需要添加到模型的數據當中,便于針對相同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專業的健康教育引導。
總體而言,在當前時代的發展當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十分核心的問題,教師應當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更多地采用一些現代化教育模式去提高相應的教育效果。對于現階段大學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也需要采取一些針對性的措施加以應對,改善基礎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姜巧玲,胡凱,高校心理咨詢:網上與網下“二元結構”模式研究[J].江蘇高教,2012 (2).
[2]董蒙,網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途徑[J].教育探索,2011(8).
[3]王小鳳,姜巧玲,高校網絡心理咨詢的服務形式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6).
[4]葉紹燦,劉瑞平,論大學生網絡社會實踐評價體系的構建[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5]王宏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研究與設計[J].硅谷,2011(2).
[6]梁艷,高校90后大學生心理疏導機制構建路徑[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5).
[7]管穎超,謝文峰,高校心理咨詢現狀與對策[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8).